在智能传播时代,我们该如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推荐算法的运用和迭代发展,在提升信息服务与用户需求匹配度、增强分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内容与传播的影响力,又深刻改变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外部环境与运作机理,深刻影响传播格局。
在智能传播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有效匹配人民群众对优质内容和个性化推送服务的需求?
如何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在国内外复杂多样的舆论博弈中赢得主动?
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研究智能传播所带来的变化和深远影响,探究智能传播的特殊优势和规律并加以运用,把人工智能作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的有力工具,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智能传播时代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的重点
智能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过剩、“信息找人”的时代,运用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的网络平台,拥有匹配用户个性需求与即时需求的推送能力,从而不断拓展新用户。
为适应人工智能应用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趋势,网络内容建设可以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寻求突破。
第一,既注重内容提质增效,又注重新形态数字内容建设。
数字科技运用不仅实现了内容载体的数字化,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基于数字科技的新内容形态,即数字内容,它是智能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基础。数字内容至少包括四大类。
一是传统载体上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图表等内容经数字化处理后形成的内容,如把胶片视频转成数字视频,甚至用4K等技术修复处理。
二是为基于数字科技的新媒体制作的内容,这类内容主要指不同规格与表达逻辑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如网站、微博、微信的文字内容,再如竖屏视频与同样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横屏视频,其叙述方式和表达逻辑就有很大不同,此类内容还包括一些数字媒体才具有的内容形态,比如,弹窗、H5等内容。
三是以数据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内容,既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内容,也包括各类数据库内容产品、数据流内容产品。
四是主要应用于交互传播的内容,包括UI界面设计所形成的内容,为VR等交互传播制作的内容。
概括而言,以上四类数字内容的发展体现了从格式转换到延展创新的过程。
第一类,内容只是以格式转换对传统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第二类,为互联网等新内容载体、传播载体所制作的数字内容,还可以看作是传统内容在数字平台上的延展,主要是内容形态、表达方式、文体形式的变化。
第三类,以数据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数字内容是基于数字科技赋能的内容形态创造。
第四类,主要应用于交互传播的数字内容与传统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而从现有网络内容构成看,恰恰需要在第一类、第二类内容继续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第三类、第四类数字内容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数据产生的速度、类型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将出现更多数据获取工具,在更多领域出现新数据形态。利用传感器系统和其他数据收集处理系统,人类将以超出感觉器官的敏锐度、速度、效率来感知外部世界和人本身的变化。
在国际传播领域,甚至在国际经济、地缘政治领域中,数据话语权都已成为一种战略性竞争焦点,谁握有某个领域的数据话语权,谁就拥有了该领域相关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第二,既顺应现有内容生产与传播规律,又努力适应智能传播条件与规律。
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内容生产与分发,大大提升了匹配效率,也形成了新的传播机制。
虽然智能传播呈现出与工业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社交传播、移动传播等迥然不同的特征,但是,工业化传播方式等内容生产与传播规律依然在今天发挥重要作用。
人际传播是自然条件下的传播形态,雕版印刷术等出现后诞生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书籍,使传播效率大大提升。
工业革命后,现代印刷技术催生了以专业组织、专业分工为基础的报纸、杂志等媒体形态,产生了大规模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定时、定向、定量传播经过选择、分类的信息和内容的工业化传播方式。
定时、定向、定量、选择、分类这五个关键词构成的工业化传播方式影响着之后的传播形态,至今仍发挥基础性作用。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沟通工具的出现,在提供便利和效率的同时,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着科技、经济的发展逻辑与产业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和价值观。
从短信开始的移动传播让匹配移动需求成为基本规则,移动优先不仅是传播策略,更是战略抉择,移动传播形态从另一维度定义和概括了之后的传播。
具有社交功能的互联网应用逐步促使社交传播形态成为主流,基于社交关系的分享和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再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形成“移动获知、主屏观看、社交认同、共情驱动”的传播模式。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内容建设应当顺应不同传播形态的规律,努力适应智能内容生产带来的新空间、新手段以及算法推荐所呈现的新机制。
第三,既注重内容创意表达,又注重强化受众联系和传播策略设计。
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内容建设特别需要把握好数字内容与传统内容的核心区别。
首先,数字内容不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还搭载传播者与受众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数字内容的创意、表达等既要考虑如何影响人,又要考虑如何让受众参与到内容传播中。
同理,网络内容建设既要考虑正能量内容建设,又要考虑如何让人们参与到传播正能量中。
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是多次传播,而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部分是驱动正能量内容的多次再传播。这要求利用现有机制与手段,在内容创意和表达上提炼好、设计好价值点、切入点、共鸣点、共振点,达到打动用户、激发共鸣的效果。
其次,数字内容实质上是内容与传播策略的组合体。这就意味着网络内容创意、设计表达必须注意传播策略,即针对什么问题、在什么时机、如何进行此项内容的传播,将与其他内容传播产生何种协同效应等。
在智能传播时代,传播策略的设计还应包括如何有效利用算法机制机理,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传播。
智能传播技术
对我国国际传播的4大挑战
社交机器人等智能传播技术开始具体应用到互联网信息场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舆论力量。
社交机器人的介入使我国面临的国际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交机器人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影响舆论的真实呈现。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争端、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俄乌冲突等议题的涉华舆论中,社交机器人产生的信息占比在20%-30%之间,且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成为影响国际涉华舆论走向的重要因素。社交机器人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博弈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工具,基于技术的智能传播也将成为未来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角力场。
2算法推荐可能成为舆论干预的工具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成为主流信息处理和分发方式,为实现精准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实践路径。算法的“不可见性”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不透明、不平等和不真实”。在国际传播中,算法推荐容易强化某一方信息和意见的风险,这种算法偏见在潜移默化中会加剧“过滤泡”效应,导致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3深度伪造影响国际信任
深度伪造技术最初指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像合成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深度伪造技术已发展成包括“视频伪造、声音伪造、文本伪造和微表情合成等在内的多模态视频欺骗技术”。近年来,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政治活动迅速发展,主要包括通过换脸、重新投射、口型同步、动作传递、图像生成等方式伪造领导人照片或视频、篡改新闻事实,这让虚假信息更加难以识别,导致谣言迅速扩散。
4全球数字平台竞争
借助数字平台、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具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国家正在形成强大的数据话语权。以谷歌、脸书、亚马逊等为主导的新型跨国数字平台,通过“数据收集、算法驱动、智能运转”等数字化方式,正在全面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如何看待平台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发挥,值得进一步研究。
END
文章综合中国网信杂志《陆小华:以战略思维谋划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内容建设》,《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