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诞辰112周年丨他说透了中国人的秘密,道破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他说透了中国人的秘密
道破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编:先知书店
同鲁迅先生一样,他曾弃医从文,用尽一生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他放弃国外前程似锦的生活,抗战爆发后辗转回到中国,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
他带领并开创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上著名的“ 魁阁时代”,取得了至今被后世高度赞誉的成果;
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国际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章的中国人;
他蜚声海内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却甘当走街串巷的田野调查员,以70岁的高龄复出,重建中国社会学,93岁,依旧奔波在调研第一线;
他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1997年,时年86岁的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他心怀“天下大同”的理想,把“使中国农民脱贫致富”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所以更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下世界各民族都需要有一种全新的相处方式;
他就是费孝通,他用一生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这是费孝通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世情怀。
▲费孝通像
▌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他一生的唯一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在抗战最艰难的1938年,费孝通抱着救国的信念从英国学成归来。国外的朋友不理解,问他:“中国还在打仗,为什么要回去?”
费孝通回答:“就是因为打仗,所以得回去。我们当时很多在外国的朋友,很少因为在外国生活好一点,就不想回来了。我们就是不愿做亡国奴,不愿流落异乡,没有考虑过其他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
抗战的烽火岁月,在敌机的轰炸中,费孝通和他引领的“魁阁”一代学人仍在脚踏实地用社会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去发现、认识和试图改造中国社会。
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战火中的中国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中国。
▲1936年,费孝通(右)在江村
▌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基因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有很多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我们习惯讲“土生土长”“落叶归根”;讲“天涯若比邻”“出门靠朋友”;远行的游子会在行囊里装一抔故乡的泥土,以解决“水土不服”之症,等等。
这些现象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缘,费孝通在他的作品中对中国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性格都进行了深刻精辟的思考与表达。
“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等重要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每个人能看到并解释当下的社会现象与自己生活的样子。
▲1956年,费孝通再访江村
▌“志在富民,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青年时期的费孝通意识到,人们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社会不公所造成的贫穷。
于是他决心学一门了解社会、解剖社会、 改造社会的学问。
作为学者,他终其一生都在主张、践行中国的社会科学应当走出书斋、参与社会生活,为中国问题的改善而努力。
他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六次回访江村……越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他去得越多。他把自己在山川大地上的行走,变成了山川大地的一部分。
他总说,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一生做什么要明白。在他8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他说:“志在富民,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费孝通
▌一生头衔无数,独喜欢被别人称为老师
费孝通为中国培养了一代优秀的社会学人才,社会学家史国衡、许烺光、田汝康、刘绪贻、项飙、李银河等都曾从师于他,影响无远弗届。
许知远:“费孝通也是很年轻的时候写出《江村经济》,你第一次读到它是什么感觉?”
项 飙:“我高中时读的其实都是“文化热”催生的那些报告文学,喜欢用宏大的话语。在我被“文化热”烫了一下后,读到费老的书一下子给我一种清凉感。他的书是落地的,都是非常具体的描述,近乎白描,用很小的词,说的也是小道理,但是希望用小道理叠出一个大的图景。后来我才理解,对生活做那样的白描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引导我工作的一个基本方式,到现在为止,我还很珍惜。”
费孝通一生头衔无数,而他最看重的职务是教授。他喜欢别人叫他老师,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是立身之本。而他也正是以一位师者的风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学。
他总是这样教导后学:“一个年轻人,要心中装着国家,装着民众,不是为个人名利,而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去奋斗。我们要牢记先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费孝通与姐姐费达生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有一次费孝通考察外婆家甪直,古镇上有个穿着蓝印花布的老人家,躲在门洞后不肯出来。
费孝通忧心忡忡,他对随行人员说,老人不敢出来,是她觉得她那一套不行了,不能出来见人。这是文化自卑感,文化要走了。不是人家要淘汰你,而是你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对文化没信心了。
一个躲闪的老人,让费孝通意识到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费孝通认为我们应该“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
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说可谓自卑或自大的解毒剂,他以阔达的态度指明人类的发展前途在于“各美其美”,在于“美人之美”。
▲费孝通
▌被学术光环遮盖的文学之名
大多数人都知道费孝通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著名学者,但很少有人了解他的散文水平也非常之高。他曾是20世纪40年代最厉害的专栏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红得发紫”。
作家曹聚仁以文学家的视角评价费孝通的散文是“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见,趣味盎然”,虽然“不以文艺作家见称”,但是他的文采却“是其他作家所不能及的”。
编剧鹦鹉史航也格外推崇费孝通的文章:“费孝通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散文大家,但文名为学名所掩。”
他当年聊英伦的人心伦常,政局寓意,甚至英伦的雾:“雾不是黑夜,每进一步,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每步都踏得实,当他举步前进,过去的渺茫已经化为具体,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世界。”
真佛只说家常话。费孝通的文字特色就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随便翻翻他的作品,就能发现无数醒人的金句: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这境界的手段。”
今天,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2周年,在纪念他的同时,不禁也要问一句,为什么我们仍要阅读费孝通?
只因他让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提前了50年。他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仍旧在持续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更是无法绕开他: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已然崛起,农村却似乎在下沉?
为什么农村人口仍然难以在城市安家落户?
后代抚育、亲缘关系,中国式婚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种种时代问题,都值得今天的我们透过他的书去寻找。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费孝通作品四部曲”:看清中国社会最底层、也最真实的状态。
◎《江村经济》: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写中国,结合丰富的数字和图表,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情況。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从乡村认识社会,然后改变社会,免除人们的痛苦”。
◎《生育制度》:优秀的图书总是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本书就是如此。本书不但对与家庭相关的后代抚育、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更是剖析了中国式婚姻的真相,在中国语境中,为什么结婚不是一件私事?为什么父母总是催婚?种种问题,都可在书中找到答案。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在这两部乡村研究的经典著作中,费孝通试图勾画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规范,他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问题症结为基础,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其中涉及的——“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资本从哪里来”,等问题,放到当下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四本书,最能代表费孝通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沉关怀与思考,更是其以超前的意识和开拓性研究为中国留下的丰厚遗产。
更可贵的是,他一生的书写,从来没有以学问的深奥来将自己隔离于大众群体的生活现实之外。他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一种平民路线,强调基层精英与大众生活之间无距离的沟通联系。他的作品都来自于他对最基层社会的调查,最切身的感受。
也正因如此,费老的著作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严谨专业的同时,也贴近普罗大众,读者读来倍感亲切。
他以点散面,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脉络,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追溯历史、放眼未来。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书+《中国社会史》,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中国历史全貌;含独家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