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万亿投资半导体,万家企业转型?为何这是一则谣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工力量 Author 余鹏鲲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645天
近期一则关于半导体投资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流出到了外网。内容是中国将在2025年前投资9.5万亿进入半导体行业,同时2020年前8个月已经有上万家企业转产半导体。
“9万亿”和“万家企业转产半导体”相关的谣言
这个谣言的回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既有人觉得万家企业转产加上财政大力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指日可待,但批评的人更多。毕竟半导体行业科技含量高、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再加上目前的财政补贴和监督机制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几万亿热钱涌进去会发生什么,结局是不难猜想的。
但谣言毕竟是谣言,现实中既没有什么9万亿投资,也没有万家企业转型。
谣言的“进口”和“外销”
整个谣言的起点,是美国彭博社的一个报道,号称中国政府准备制定一个政策,将在2025年投放9.5万亿资金用于芯片研究和发展,如同当年制造原子弹一样。
从现在到2025年结束还有五年多,9.5万亿平均到每年接近2万亿。而2019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只有576亿美元,其中还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2019年全球半导体公司研发支出有20家超过10亿美元,合计达到563亿美元。
2015-2019世界半导体设备市场及其占比
这两个值相加,是一千多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半导体每年新增投资,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部分,总规模很可能就在一万亿人民币左右。因此如果彭博社报道中的数字是真的,那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然而整个报道没有给出消息源,也没有任何的旁证,因此这个报道的参考价值极低。但是这样的新闻却迎合了某些自媒体“抓眼球”、“找亮点”的癖好,被广泛传播。甚至在传播中逐渐失真,文中的来源也由彭博社逐渐变成了中国政府。
与此同时,“万家企业转产半导体”也一度成为了热搜。所谓的万家企业是确实有的,根据启信宝的统计,9月1日之前,今年全国已有9335家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加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业务。全国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倍。
在经营范围中加入半导体业务企业的省份分布
但是在经营范围中加入半导体相关的业务,并不意味着“转产”,甚至也不能说明企业真的有了相关业务。这只能说明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半导体的价值,其中少数确实是为了未来增加半导体相关业务做准备,但大多数只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估值形象,方便融资。
这一点上,财经类自媒体起了很坏的作用。作为专业自媒体,不可能不知道“改变经营范围”和“转产”之间的差距,但依然宣传“9万亿”和“万家企业转产半导体”,最终导致两个不太真实的判断合成一个更大的谣言,并“出口”到国外,引发热议。
尽管“9万亿”是假的,但是谣言也引发了一些狂想。要是五年内,真的用几万亿投资中国半导体,能让我们摆脱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么?
真万亿造芯 也只会毁灭行业
9万亿造芯的谣言广泛传播的背后,离不开现实背景的支撑。很多人转发谣言的人并不认同九万亿投资将会激化骗补。他们真心觉得,如果在2025年前真的投资九万亿,中国半导体就将崛起。甚至有金融评论家认为:“这点钱玩芯片真的不算啥”,真不知是看不起九万亿,还是看不起半导体。
即使对一个宏大的财政计划,例如“十三五”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计划”,9万亿也是非常多了。投资到某个行业,九万亿就是一场洪水,不仅起不到灌溉的作用,还会破坏原有的生态。
根据日经中文网的报道,截止到7月5日,2020年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融资额约144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到“9万亿“年度投资额的10%,但这已经是2019年全年的2.2倍了。
汹涌的投资冲进半导体,首先就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半导体和软件都属于信息产业,但两者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要求完全不同。简单的说就是软件可以自学,还可以远程协作,小团队也能做出大成果。硬件尤其是半导体完全不能自学,工程师或者师生必须面对面的沟通,确保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而且半导体行业中一个团队的规模大小要超过软件。
《中时电子报》的这张照片,较真实的反映了半导体工程师团队协作的状态
这就决定了,虽然软件和半导体企业都不能像流水线一样,实现短时间内从业人员大幅增加,但半导体的技术扩散还要难得多。除了师生相承和团队配合,半导体行业还是一个对知识体系要求很高的行业,即使是企业,核心研发也是以博士为主。从大学算起,培养周期长达10年以上。
也就是说,目前单独的几个半导体“大神”,是无法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带动一整家企业走上正轨的。
天量资金涌进来,有两种可能,一是互相抢人才,这对每一家行业的团队建设都是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中国半导体企业受到冲击。二是热钱抢不到龙头企业的大牛,转而进行低水平建设,靠赔钱打价格战从龙头企业中抢市场。最后补贴和投资耗光,只留下一个需要收拾的烂摊子。
就不能从国外抢人才吗?
可以,但是没那么好抢。从整个世界看,半导体已经是夕阳产业了,过去二十年的全球的人才培养是很保守的,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中美博弈会造成巨量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供给满足不了国内旺盛的产业需求,现在要招人,只能去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企业抢人了。
但是我们已经明白,半导体人才是依托半导体团队发挥作用的,只招几个人过来意义不大。想要招更多的人过来,对方政府和企业肯定会设置很多的限制。除了台湾地区的几个企业,大部分境外半导体从业者中文水平很差,不熟悉中国文化,对来中国工作,疑虑也很多。
另外,高薪招人会破坏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落入还不会挣钱就很会花钱的“败家”陷井。
成本控制方面,国内的龙芯是首屈一指的。从2002年到2011年,龙芯团队只拿了国家十几个亿的补贴(包括指定购买和政策扶持的部分),到今天开发了二十几款CPU产品,而且逐步把龙芯做成了一个产业,明显缩小了与主流CPU产品的差距。目前给国家的纳税总额,已经超过从国家领到的补贴了。
2010年前后,龙芯最困难的时候,博士员工也就拿3000左右,维持着活下去。被某些媒体冠以“发达国家粉碎机”的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却很长时间以业界2-3倍的价格在招人。
半导体发展肯定需要资金的倾斜,就像粮食的生长需要水分一样,但笔者反对的是大水漫灌式的产业扶持政策。这样生长起来的田地,看似郁郁青青,实则全是杂草。
不公开不透明 也是谣言盛行的土壤
前面论述了为何大水漫灌式的扶持,不是发展中国半导体的正确姿势。很多人转发谣言,担心的就是巨额补贴,落入骗子的口袋。从实践上说,这种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很多地方项目不公开不透明,就连当地人都是爆雷后,才知道有这样的巨额项目。
之所以用“爆雷”,而非“夭折”或者“失败”,就在于现在流行的套路是继续保留各公司的壳,造成一个项目还在正常运行的假象,然后让时间慢慢地将影响淡化,这样的套路将让试图深挖者无从着力。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公司自然撤销掉,这样除了文献之外,相关信息就难以找到了,影响随之降到最低。
典型的例子是苏州中晟宏芯,自从2016年2月爆出欠薪事件之后,该公司陷入沉寂。公司的注册依然在,还有一个官网,虽然连二级页面都没有。具体的经营状况如何,公众几乎不得而知。
2016年,宏芯员工在办公室讨薪
事实上,能够爆雷的都属于上十亿的大项目,无数多如牛毛的小项目消失了,甚至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既然事后确认都那么难,遑论追责,也没有一定的风险管控策略,那么公众自然对任何计划的投资保持敌意。
此外,很多项目,还可能存在被境外企业恶意欺诈的风险。
不是笔者危言耸听,贵州华芯通传出关闭消息时,经济观察报采访了项目门口的保安:“里面上班的人现在很少了,去年还很热闹,经常有外国人来参观,进入2019年就没有看到外国人来参观了”。
2019年初,距离华芯通爆出问题还有好几个月,甚至在19年2月还有关于华芯通的正面报道。是什么使这些外国人对千里之外的华芯通洞若观火呢?
不仅如此,甚至于华芯通要关闭的消息也是路透社最先爆料出来的。是否这些引进技术项目中,存在国外企业和国内的政商掮客相勾结,恶意利用技术信息不对等优势,用不良资产和鸡肋技术赚中国的钱呢?
路透社第一个报道华芯通要关闭
事前论证不公开,事中运营不透明,事后处理还希望大事化小,这就难怪会出现这么多涉及骗补的谣言。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钱,一个公开透明的半导体投资机制也许同样重要。
来源:科工力量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645天
推荐阅读:
曾经大跃进大炼钢,再到全民大造芯时代
中国大陆进口集成电路数据统计(2020-08)
造芯泡沫启示录
从诺奖看“中国被卡脖子的科技”
一图了解芯片是如何设计的
----------------------- END-----------------------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