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外滩》专栏现场 ∣ 对谈崔振宽:个人自主意识的当代艺术之路

胡凌远 艺术所登 ART SUODENG
2024-08-30



对谈崔振宽:个人自主意识的当代艺术之路

文/胡凌远


崔振宽是当代中国山水画重要的代表人物,大概在1993年,他初步从学习黄宾虹的道路中发展出以焦墨为主的水墨语言。在崔振宽的作品中,笔墨相较于题材本身更为显现和灵活。他注重点、线的绘画节奏和技法,将画面置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整体的布局结构看似饱满实则是他以笔墨技法对山水景观再解体与内化的结果。西北自然风貌是崔振宽的主要描绘对象,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与他的焦墨相互契合。


崔振宽肖像。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年近九十,崔振宽仍保持对焦墨的再探索和微调的过程。他从中国画传统进入,又从中走出,完成了传统水墨的继承与超越,可谓有着时代和个人的变革。崔振宽在求变的历程里,深谙人类艺术文化处于变化的规律之中。这份个人的现代化转型与精神的当代化,一如他在文章《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1986年)里所阐述的:“通过反思,克服因历史局限形成的传统中的惰性因素(如千年不变的题材内容和旧的审美感情的模式等等),从“蛮荒”朴拙的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宝库中,从“粗俗”而“不入品”的民间艺术的广阔天地中,从眩目多姿的西方近现代艺术和某些理论研究成果中,再拿来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使中国画的传统在现代化和纵横借鉴中得到拓宽。




凌远:八五新潮发生时,您正身处陕西省国画院。这段美术运动对您个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呢?

 

崔振宽:八五美术新潮是在文革结束不久,思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就是说,早在文革后期到八五新潮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几年间,美术界大都处在摆脱文革的思想禁锢,寻求美术事业如何发展的探索之中。

 

崔振宽户外写生现场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当时我们陕西国画院的几位中青年画家正在方济众院长指导下努力补习绘画传统。八五新潮对我们最大启发就是如何解放思想,在继承绘画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探索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建立个人自主意识,逐步形成自己艺术个性风格的艰难探索之路。

 

胡凌远:思想的解放是每场艺术变革的重要因素。在艺术转变的大环境里,您于1993年逐步确定了个人风格,也就是以焦墨为主的表现手法来作为个人水墨语言的切入点。您能否对此谈谈呢?

 

山非山雾非雾之一,纸本水墨,180×97cm,2022。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不是哪一天甚至哪一年能确定的。说1993年我的个人风格初步形成,是指在这一年我创作了数十幅表现西部题材的八尺斗方作品,而其中又有一部分是采用了焦墨的手法,有了比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崔振宽:焦墨特点一是突出用笔,二是突出点、线,三是更有力度感,这些都是我的偏爱。再者,我生活在西北地区,南方烟雨空濛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绘画笔墨的淡雅空灵;西部的苍凉悲壮则与焦墨的干涩强悍更加贴近。第三,焦墨虽是古已有之的艺术手法,但自文人画兴盛之后大都强调水墨的湮润趣味,很少有采用焦墨的画家。为了更能体现个人风格特性和创新探索,我选择了焦墨。

 

胡凌远:西部景象是您最具代表性的水墨题材。但您也有其他地域系列的组画,比如“城市组画”中的《浦江东望》,横平竖直的焦墨线条描绘出了繁华的城市和密集的楼群景观。这在您的题材表现里并不多见,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创作城市题材的呢?创作时是如何思考的呢?

 

城市组画之一·浦江东望,纸本水墨,160×160cm,2011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古代的文人画家崇尚山林野趣,对城市喧嚣的“市井气”不屑一顾。但作为现代画家,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新的审美追求。2011年我在上海美术馆办展期间,在黄浦江的游船上,面对浦江东岸一步一移的现代化建筑,深为震撼,随手勾了几幅速写。不久,正好接到中国美术馆举办“都市——田园中国画提名展”的邀请函,他们把我放在了“田园组”,而当我想到黄浦江上的动人情景时,我就决定画“都市山水”来一次创作上的“反串”。


崔振宽:传统山水画的用笔讲究“一波三折”,“笔笔不成直线”,“线无一寸直”等等,而我在画《浦江东望》等作品时,反其道而行之,长长的直线、平行线、交插线,组合成了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点、线交响乐。

 

崔振宽: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是对笔墨的规范要求,是“有法”,但到他晚年的富有抽象意味的大写意作品中的用笔,“一波三折”往往变为直来直去的随意挥写,到了“无法”的境界。  所以“城市山水”不能因为离开了“规范”而降低笔墨质量,这就是对笔墨更进一步的要求了。

 

华山卧游图一,纸本水墨,247.5×123cm,2019。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胡凌远:著名批评家刘骁纯基于您的焦墨提出了“黄崔系统”。他认为您真正关联且独立黄宾虹的是您的焦墨。在您看来,他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崔振宽:黄宾虹是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浑厚华滋的美学思想,“不似之似为真似”的创作理念和“五笔”、“七墨”的方法论等等。既体现了他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转化的先行者。他的艺术形貌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画家,他晚年的大写意作品笔墨语言已进入化境,超越了现实形象的羁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抽象的艺术意味,从而具备了可以比肩或者超越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形态。

 

崔振宽:黄宾虹的笔墨意识和高度,也影响了我对笔墨“万变不离其宗”的孜孜求索。

 

华山卧游图四,纸本水墨,247.5×123.5cm,2019。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胡凌远:您的笔墨是灵活、脱离程式化的,又有着斧凿般的力度。吴冠中先生曾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但他不是否定笔墨的重要性,而是认为笔墨脱离画面而孤立存在时,它的价值就为零。

 

崔振宽:吴冠中先生是中西融合型画家,他对笔墨的理解和要求与传统画家,他不强调书法用笔,不强调用笔的书写性。他认为绘画形式更是点、线、面和黑、白灰,是几何构成关系。这些是偏于西画观念的。他晚年的精品大都是用排笔、板刷加上丰富的色彩画成的,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崔振宽:吴先生说的笔墨脱离画面而孤立存在时,它的价值就为零,这种观点对于西画或有道理,但对于讲究笔墨的中国则值得商榷。中国画笔墨“点如高山墜石”,“线如千年古藤”的那种力度和趣味,就不能说价值等于零。这就是中国画独有的笔墨的独立欣赏价值,它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哲理。它可以用其笔墨的丰富变化表现对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也可以脱离所描绘对象的质感量感而直接宣泄画家的胸臆和个性特征。所以对中国画笔墨的独立欣赏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崔振宽户外写生现场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胡凌远:您一直很迷恋写生。从户外写生再回到画室,您的作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崔振宽:从上世纪初开始,西方写实绘画大量引进中国,写生也成为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最大变化。写生对晚清以来中国山水画长期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走向现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可染、张仃、罗铭的南方写生对后来山水画写生的影响尤其重大。我是罗铭先生的第一代学生,可染先生视对景写生为“现场创作”,而不是照搬对象的被动写生。我在户外对着山水实景,从水墨、焦墨、钢笔速写的作画过程中,也是尽量考虑画面主客观结合,考虑如何以笔墨点线结构和营造画面,回到画室以写生资料进行创作,则是对描绘对象的又一次再创造。

 

崔振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绘画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户外写生少了,主观意象的东西多了,有时翻阅速写,有时参阅照片资料,更多的是追求主观审美意识的个体表达。

 

南海渔港之一,纸本水墨,232.5×119.5cm,2015。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胡凌远:您的写生基本以黑白为主,达到了极高的个人成就。但《中国美术报》社长王平认为,您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您对色彩的运用上,他提到您将积色法和焦墨的骨法用笔相互结合,营造出了独特的语言样式。您是如何结合这两者表现的呢?

 

崔振宽:中国文人画以水墨为上,不强调色彩。现代山水画则在色彩运用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我个人还是喜欢山水画以水墨(焦墨)为主,色彩为辅,所以我的着色山水画色彩都比较单纯,赋予画面某种色彩调子,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原则是通过色调,加强色与墨的融洽,增强笔墨的丰富性,而不是以色彩喧宾夺主。所以在我的画面中,在一幅作品中,没有出现多种颜色的复杂变化。我也不强调色彩表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主观处理。另外,我的用色,不是“染”的,而是像用墨一样,用“点”和“写”出来的,从而加强了色与墨的力度、厚度和融洽。

 

山之皴图四,纸本水墨,250.5×127cm,2019。图片由崔振宽美术馆提供,©️崔振宽美术馆

胡凌远:水墨在它的当代转型期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水墨艺术比如实验水墨,也有不少以水墨为媒介的创作。您作为从传统水墨中开拓出崔氏水墨的大家,从自身经验出发,您认为水墨在自身转换中如何诠释中国的当代艺术呢?您个人对水墨目前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呢?

 

崔振宽:中国画在当代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态,传统出新的、新文人画的、中西融合的、全盘西化的、实验水墨的、观念的、复古的等等,艺术发展到当代,各种主义、观念不断变幻,形成了多元发展的状态。

 

崔振宽:我提不出什么新的观念,我的选择是践行具有中国特色和个人自主意识的当代艺术之路。我觉得“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为真似”的观念既传统又现代。

 

崔振宽:如果把“似”看作“写实”或“古典”,把“不似”看作“抽象”或“现代”,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线型空间,在这个空间的无数个点上,都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绘画形态。如果说绘画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会演绎出不同的绘画形态。我个人则不想走向完全的“抽象化”,我认同“风筝不断线”的理念,我寻找的是界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越来越逼近抽象与具象的临界点的那样一种状态。



崔振宽


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中国画展”,首届和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获艺术奖),“中国当代艺术欧洲巡回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中国美术6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大展”,“联合国世界公务员日中国艺术大展”等。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02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气象苍莽·崔振宽山水艺术巡回展”。2005年举办“从艺五十年·崔振宽山水艺术回顾展”,2010年在杭州举办“水墨长安·崔振宽2010新作展”,2015年、201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举办“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200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专题报道。2007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提名奖”。出版有不同版本的《崔振宽画集》多种,数十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学术机构收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所登 ART SUODEN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