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油头粉面(之七)

沙漏 千山老余 2023-12-26


      与其它名面相比,这种面带一种神秘感,如深巷里的酒香,如面纱后的女郎。


      它发源于流动面摊。可归类为陕西臊子面,但又不同于臊子面。据传,最初是咸阳彩虹厂(过去著名的彩电显像管厂)夜班工人下班后无处吃饭,要么像野猫觅食到处寻摸,要么扛一扛算了,有脑瓜灵光的人嗅出了商机,就到厂子紧邻的汇通商厦下的汇通十字摆摊卖面,随着星星之火燎原,食客口碑相传,慢慢形成了气候。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还一种说法是,1998年,有那么十几个下岗工人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干出一番事业,琢磨来琢磨去,想到咸阳人爱吃面特别是手擀面,就热血沸腾拉开场子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搞出了名堂。

      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一点,世上本没有汇通面,吃的人多了,便有了汇通面。


面是粮食精,越吃越年轻。


      可能有人会嘁一声,看这面的面相很家常嘛,有啥稀奇的!说对了,要的就是家常,上工的人,唏唏呼呼咥(念“叠”)一碗,来劲。其实不仅上工的人,当公务员的、做白领的、干大生意的,工农仕学商,都好这一口。当地离家久的人,回去都要整一碗汇通面,你说馋也好,说找回家的感觉也好,好像这样魂儿才安稳了。据说还有外省人听说了,专程打飞的去尝个究竟,不知是不是夸张,若确有其事,也不奇怪。


大碗吃面大碗喝汤

     

        “打虎亲兄弟,卖面夫妻档”,经营摊点的基本都是两口子,老公当摊长,老婆当副摊长,这边下面,那边拌面,流水作业,老战友般的默契。嘴里还不停地招呼行人,“这边坐!”“大碗(念“腕”)小碗?” 透着一股三秦人民豪爽的热情,你不咥一碗都不好意思。


楼顶三个字已成地标


      工序倒不复杂,三四分钟搞定一碗。手擀面嘛,也不宜多煮,不然就软了不筋道了。把面和白菜、青菜一块下锅煮熟,捞入一个炒瓢似的盆里,浇上土豆丁、胡萝卜丁、猪肉丁炒的臊子(臊子种类不止这些,视个人喜好任选),放盐、醋、鸡精、辣子油,一阵猛掂拌得匀匀的。可以看出,它吸收了干拌面重料少汤的特点,又形成了自身特色:薄筋光、油辣香。

一天不知要掂多少次

       

      到哪能吃到呢?正宗的当然在咸阳,原汁原味嘛。那儿的汇通十字,现在成了一个面食圣地,被誉为“亚洲最大面摊”,只卖一种面,这个不能说绝无仅有,起码不多见。一到晚上六点,就红红火火开张了,一直开到凌晨四点,平均一晚上卖两百碗,摊主拌面拌得手发软。

围摊而食是汇通面的特色


      当然,汇通面也繁衍到陕西其它地方了,美食城呀,小吃街呀,美食攻略上找找,能寻到它的芳踪,去了基本不会让人失望,它甚至有与biáng biang面[1]、羊肉泡馍[2] 一争雌雄的架势。

这些行当也沾了汇通面的光   

       

      你问价格?真不贵,咸阳当地是小碗八元,大碗九元,西安的不分大小十三元,其它地方不一,但都在经济实惠的范围内,比起兰州牛肉面、重庆小面、河南烩面、四川担担面这些,性价比还略高几个百分点。


      怎么样,流口水了吧?别客气,海碗端上,大蒜就上,包你浑身通泰。

   
注:   

      [1] biáng biang面:即“关中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俗称“油泼辣子biáng biang面”。biáng字只有陕西才有,繁简体分别为56画、42画,打不出来,其写法口诀为:“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


字偏于工艺体,但作招牌足矣。

       [2]羊肉泡馍:亦称“羊肉泡”,古称"羊羹",源自陕西渭南固市镇,陕西名吃的"总代表"。东坡诗云:“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四种做法:单走、干拔、口汤、水围城。“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把馍掰到汤中,食后单喝一碗鲜汤。“干拔”,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口汤”,泡馍吃完后,仅剩一口汤。“水围城”,宽汤,如大水围城。




近期杂货

十八般武器(之六)

我的油头粉面(之六)

花花世界(第三集)

睡觉的姿势

国足的爷们看过来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