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小凯:十年牢狱中走出的奇才

​度公子 千山老余
2024-09-14



作者 | 度公子

来源 | 一日一度(ID:yryd115)

1968年,一篇名字叫《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火爆湖南,惊动全国。

没人能想到,写下此文的竟是一位刚满19岁的少年。原以为只是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却遭人陷害,锒铛入狱整整10年。

他初中毕业,却两次提名诺贝尔奖。在历史的风起云涌中屈身前行:“我要救中国!”

他的名字,叫杨曦光。

01

杨曦光刚刚降生时,中共东北战事小捷,得了小凯的乳名。(文末附纪录片《杨小凯先生》)

从小在儒家文化中长大的杨曦光,咿呀学语时就能背点《论语》。

祖父在乡下办学堂,父亲是湖南省委的高级干部,母亲曾任周总理的机要秘书,说起来,这样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算足够优渥了。

没想到,原本安定的生活被一块石子掀了波澜。

那会杨曦光还小,有一次父亲将他抱到窗边,亲切地说:

“干部在上面机关里时间长了,对下面基层的情况不了解,所以要到下面去了解情况。”

杨曦光看着窗外的一颗大枫树上的红叶,对父亲这异常温柔的言行有些不解。

三年后他才知道,当时的父亲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迫下乡。

波澜未平,杨曦光高中还没毕业,父母又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

同学们笑他“狗崽子”,杨曦光心里很不服气,偷偷加入敌对阵营,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革命的热血令他不顾一切往前冲,振臂呼号,不知这条“反向”之路亦有艰险。

因为组织活动被抓进派出所后,杨曦光不肯吃这苦头,陆陆续续写了各种言辞激烈的大字报。

可没过多久,一起真实事件在他眼前发生,杨曦光沉默了。

那天老师课程正讲到一半,突然冲进来几个人将老师拉出教室毒打。

看着人的尊严被无情践踏,他无法接受,“这太狠了,怎么下得去手?”

他心系中国的未来之路,试图探求正确之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0岁那年,在走访了不同背景的农户后,憋在房间里一个星期,写出了《中国向何处去?》。

几天后,文章发表,举国震惊。

有人看了文章,愤怒断言:这样的理论,绝不是中学生,甚至不是大学生写的,他的背后有反革命黑手!

父母成了最大嫌疑人,从那时起,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逃亡生活。

可无论走到哪里,只能收人冷眼,辱骂欺凌,母亲终于不堪忍受,绝望自尽。

其实,《中国向何处去》的署名并不是杨曦光本人,落款者,是一位普通红卫兵。

杨曦光的用意有二,一是匿去自己的名字以免牵连;

二是藐视社会,关于国家建设,自己一个无名小卒也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炫耀的意味。

可他没想过,一篇文章,竟为自己送来了长达10年的牢狱之灾。

02

因为同学的告密,本来打算逃到武汉避避风头的杨曦光被抓捕候审。

在看守所被关押了一年多,在一个晴朗的冬日,他被押送岳阳洞庭湖边的建新劳改农场,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母亲离世,父亲被关,哥哥入狱,两个妹妹也就没了家,一个下放到湖南西部的山区,另一个跑到山西去投靠亲戚。

原以为漫长而黑暗的日子就此开始了。

可这高墙之内,竟给了杨曦光无限希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路。

杨曦光入狱那天,被推入了一个黑漆漆的牢房,看到墙角蜷缩着一个老人。老人抬头问道,你是杨曦光吧?

他一惊,“你怎么认识我?”

老人笑笑:“我算着你也应该进来了。”

监狱里处处是知识渊博之人,他们不是大学教授、就是工程师。

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曦光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学习了英文、微积分等大学课程。

他在狱友的点拨下偷偷学习,直到大家都睡下了还挑灯夜战,掌握了英语、高等数学和经济学,遇到不懂的就第二天向狱友求教。

可以想见,当时的他,正是求知欲最强烈的年纪,以至于插秧时还在消化知识,蚂蟥都爬满脚脖子,他还在做笔记。

十年牢狱,成为杨曦光生命黑暗处一团温暖的光,也是他九死一生的希望。

20岁身陷囹圄,可他真正的经济学生涯却从监狱里开始。

他找到了一位英文老师学英文,找了一位电机工程师学电机,找了一位机械工程师学机械制图。

从别人手里借来厚厚的资本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通读完毕。

正是对《资本论》的阅读与思考,杨曦光开始进入经济学领域。

后来他回忆到:“看完《资本论》,我不知为什么心中期望未来的我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这样一个恍惚的念头,竟成为他下半生的真实写照。

在被捕入狱到被投入劳改农场那长达十年的岁月中,将形容人间苦难的一切词语,都用在他那段日子中,也不过分。

许多比杨曦光阅历成熟的人,和像他一样坚强的人,都没能走出那段漆黑而恐怖的时期,倒在不应结束的人生途中。

可杨曦光走出来了。

出狱那天,他带着五六十本读书笔记,和一部电影文学剧本。

他凭着自己的所学,推导出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原以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伟大发现,但当他后来读到更多著作时,才发现这些思想早在100年前就被西方经济学家发现了。

可他还是有点小骄傲。

至暗时刻并没能压垮这个青年,而是换作一部部经典之作,影响后世。

03

逃出灰色高墙之路是坎坷的,他刑满释放后回到长沙,没有一家单位敢收他。

杨曦光没办法,弃用了“杨曦光”这个名字,改用自己的乳名“杨小凯”。

他跑去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了一年的数学课,在印刷厂打工过活。

本想着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硕士生,但因为“反革命”历史,被拒绝参加考试。

他不信命,在1980年再次报考,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注意到了这位青年,决定帮他一把。

于光远

终于,杨小凯终获得参加数量经济学考试的机会,并被录取为实习研究员。

可成为研究院只是艰难的第一步,因为他只有初中文凭,社科院无法给他安排任何工作。

转折出现在1981年,武汉大学校长,教育家刘道玉,早就看中了杨小凯的才华,希望他能到武大经济管理系教书。

开会期间,省委书记毛致用回到长沙,刘道玉见到毛书记,赶紧说:“毛书记,我想问你要一个人。”

听了杨小凯的名字,毛书记点点头:“我知道,他受过委屈,坐了10年牢,如果是刘老要的人,当然同意。”

就这样,杨小凯在武汉大学开设了当时颇有争议的课程,《数理经济学》《经济控制论》。

当时在武大,这两门课,没有任何人能够开得出来,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上,只有杨小凯的才华能做到。

学术之路由此开始。杨小凯被破格提拔为讲师。

可他没有停止学习,在国内首创计量经济学模型,这引起了当时在武汉大学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

在邹教授的帮助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杨小凯的生活,翻天覆地了。

04

从初中生升到博士,知识结构受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语言不通,他读书时比别人吃力十倍,当时他的同学,北大高材生多如牛毛,轻松就能通过资格考试,可他翻看书,句子都读不懂。

没办法,只能下了课请教同学,等别人都睡下时,他偷偷挑灯夜读,有时一夜无眠。

几乎没有英文基础的他,凭着这样的苦学,终于能够在半年后通读教材,并凭着超人的毅力,获得博士学位。

他曾写信给父亲说:“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我要拼命在战场上奋斗!”

一个只读过一年高中的中国人,短短四年时间就站在了世界经济学的象牙塔尖。

这是一个离开勤奋和超人的意志,仅有天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曾说:普林斯顿四年,感觉比十年牢狱还要漫长。

终于,杨小凯在经济学上取得的成就,被全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所公认。

他两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著名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评价说:

“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之一,他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

他在澳大利亚任教期间,诺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说:

“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莫纳什大学,就是杨小凯所做的。”

杨小凯的名声享誉国际,在他离世后,连一向自负的经济学怪才张五常都由衷感叹:

“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凯没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种求学的际遇,他在经济学的成就会是怎样的。拿个诺贝尔奖不会困难吧。”

历经千百劫,杨小凯三个字终于被世界看见,遗憾的是,他早已时日不多了。

05

正当杨小凯意气风发之时,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这对杨小凯是个相当致命的打击——他在平静命运里刚刚想做些事情。

然而一头扎进学术堆里的杨小凯,身体又出现奇迹。

他不仅能够运动自如,打网球玩帆船,更奇怪的是,体内的肿瘤不见了。

但在继续努力抗争后,癌细胞再次席卷而来,2004年7月7日早上,杨小凯最终还是离开了世界,享年56岁。

杨小凯后半生几乎都是在国外度过的,但他似乎从未真正抛下自己的故土,抛下19岁那年的追问——经济学,只是他回答这个问题所选择的另一种方式。

家与国,他念念不忘。

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起读书的密友说:

“当时我对小凯的感觉是,他决心远离中国政治,潜心研究学问,但后来我发现最初的感觉是错的。小凯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向何处去’。”

50年前,杨小凯追问的——中国向何处去?是否在50年后得到了答案呢?

或许吧。

纪录片:杨小凯先生

参考资料:

我的一生:杨小凯自述

纪念杨小凯:先知和他的世纪追问谁是杨小凯:曾是离诺奖最近的华人

SME情报员:他以杨曦光之名入狱十年……

从狱中走出的经济学家——杨小凯的传奇人生

19岁少年问“中国向何处去?”被判10年!他就是未来的杨小凯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

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END

(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武大教授:当前十大怪现象冯骥才:一桩千古罕闻的奇案史学家刘统,酒后侃党史秘闻周同宾:饥饿中,人心比铁硬,人情比纸薄秦晖:为什么有人鼓吹中国不能实行免费医疗?


不“解”之缘

一“点”不远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山老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