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咨询师专栏】邹峰:如何终结“应该之暴虐”?

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2022-06-06

文/邹峰 (“渡过”讲师、陪伴者)   图/张进



1  频频出现的“应该”和“不应该”

 

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亲子营,一个青年营的孩子约了和我的一对一谈话。

 

坐下不久,她主动谈起了关于她自己和家庭的情况。她说,她的家庭情况非常好,父母都很爱她,经济条件也不错,居住环境很好,她有个独立的大卧室,外面有花园,甚至还有一个秋千可以随时玩。

 

所以,她说:我应该很满足,很快乐。

 

接下来的谈话中,她反复提到的词是“应该”或者“不应该”。比如,我应该好好学习,不应该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我应该感恩父母,不应该抱怨;我应该快乐,不应该想这么多.....

 

听完她的情况介绍,我说:好像你说了特别多的应该和不应该。

 

你说你应该快乐,但是实际上你不快乐。

 

她好像突然被戳中了什么,停下来看着我,眼框有点潮湿。

 

2  “应该”和“超我”

 

接触到孩子抑郁休学的家庭,发现这些家长首先述说的是:我们家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听话,学习从来不让我操心。学习如何优秀,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如何出色,老师同学如何喜欢Ta。

 

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容易用超我压制本我。或者说,他们把来自超我的“应该”内化成理想自我:我不应该生气,因为老师批评我是对的;我不应该洋洋得意,因为虚心使人进步;我不应该让妈妈不高兴,因为她是为我好;我实在太累了,但是我应该继续努力,因为付出就有回报......

 

有些孩子会给自己一个“人设”,比如一个本来性格内向的孩子,给自己一个人设:我要做个热情开朗,合群的孩子。然后就按照这个人设去“表演”。这个所谓“人设”,也是来自“应该”,来自超我。

 

所有抑郁的人,都是超我太强大,而自我不够强大,不足以很好地保护本我,让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其结果是本我被超我这个“暴君”蹂躏,摁在地上摩擦。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说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喜欢一个小男孩,到了第二个学期,她换了一个班,喜欢上另一个小男孩。这个时候她就用超我否定自己:我不应该喜欢一个又喜欢另一个男孩,我不是一个好女孩。这种自我否定一直跟着她,让她长大后一直无法谈恋爱。

 

我真的无法理解一个本来该天真烂漫的四五岁的小女孩为啥有这样严苛的超我。

 

卢梭说: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对教育孩子有害无益。

 

听话懂事的孩子,其实就是太懂道理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的“应该”。

 

如果我们想帮助抑郁的人,一个大的方向是让他们减少超我。

 

我甚至觉得,我们应该教这样的孩子干些坏事,比如偶尔闯个红灯,去果园摘个桃子,瞒着老师把手机带到学校,作业没做完就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让他们感受一下:反抗超我并没有那么可怕。 

 

3 “应该”之暴虐

 

心理学大师霍妮(K. Horney)发明了一个词:“应该之暴虐(tyranny ofshoulds)”


许又新的《心理治疗基础》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讲“应该之暴虐”:

 

被霍妮(K. Horney)认为遭受“应该之暴虐”者,说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整个心灵处于“应该”的暴虐统治之下,看事情、想问题、考虑行动,总是从“我应该”或“我不应该”出发,而很少从“我喜欢”、“我愿意”、“我要”出发。
 
“应该”意味着别人和社会对“我”的要求。追起根来,强烈的“应该感”来自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自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是“我应该”,因为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感到受惩罚的危险。

 

当我们彻底臣服于这位“应该之暴君”的统治,我们自己的感受,情绪,需要,统统被压制了,直到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感到无力,没有热情,快乐不起来,痛苦,觉得做人没啥意思……

 

这个时候,“应该之暴君”并不会放过我们。你的虚弱无力只会让暴君更加暴虐:你不应该懒惰,不应该懈怠,你应该更加努力;大家这么喜欢你,你不应该痛苦,你应该快乐才对;你应该对生活充满热情,你不应该有放弃的念头;你应该有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当我们头脑中出现“应该”如何如何的时候,要觉察这个“应该”来自哪里,然后仔细分辨这个“如何如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喜欢的,还是来自别人的期待。

 

作为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和需求,并且接纳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否认孩子的感受,驳回他们的需求;千万不要用“妈妈觉得你冷”的方式,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

 

我们要允许孩子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允许他们自己价值观还没成形,还在继续探索中。不要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应该”的方式强加给孩子。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说: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如果孩子的喜怒哀乐都不被家长接受,允许,孩子就慢慢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就失去了自我,就会被“应该之暴虐”吞没, 就会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

 

当孩子所有的感受都被家长接纳,他们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就可以去探索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探索意味着会犯错,犯错不等于失败,试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要管住自己:只要孩子不求助,家长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用“你应该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来剥夺他们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家长要允许孩子试错,暴露弱点,失败。家长不评价,不嘲讽,不说“我早就告诉你这样不行”之类的风凉话,这样孩子就能获得安全感,不害怕被指责,被惩罚,就会勇于探索,就能勇敢地活出自我。

 

不被“应该之暴虐”吞噬,他们就会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攻击性、创造力。



作者过往文章:


如何建立“治疗同盟”?

家长先破,孩子才能破

凡是已经发生的,都是好事 

怎样才能不让女儿成为下一个包丽?

表达就是疗愈

看见就是疗愈

心理治疗,其实比你想像的简单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信任的奇迹






 

邹峰

“渡过”陪伴者,渡过圆桌派项目负责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多年前接触到抑郁症,有陪伴患者康复的经历。之后研学心理咨询,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陪伴,对处理青少年学习障碍、厌学、校园恐惧等方面有心得。

扫描二维码在渡过商城预约邹峰老师咨询服务。


邹峰老师将参加本次“渡过”珠海营,为青年营和成长营的营员进行1次免费的一对一心灵对话。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