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序言:种子萌芽,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 || 渡过
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王刚/文
(一)
人的一生,分为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青少年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变化急剧。心理状态受到社会文化对个体角色期望的影响,开始发展出独立意识,非常在意自我形象和外界的评价,情绪体验丰富、强烈,但不够成熟稳定,行为上也容易冲动失衡,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最新研究表明:从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以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
谈及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无疑是一 种无法回避、需要重点关注的精神障碍。据美国心理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精神科有 10% 的门诊患者和 20% 的住院患者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患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临床表现出在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不稳定性,尤其是以理想化和诋毁两极交替为特征的不稳定的关系模式。
这类患者的内心具有强烈的冲突,极端厌恶和否定自己,长期的空虚、孤独、愤怒、麻木与无望交织在一起,会有反复的自伤行为、冲动攻击行为、物质滥用、暴饮暴食、滥交等。此外,BPD 是自杀率最高的精神障碍之一,高达 90% 的 BPD 患者出现过自杀企图,高达 10% 的患者自杀成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生无疑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痛苦,也给社会带来压力甚至危害。
BPD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学者普遍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是导致 BPD 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起源于儿童期和青春期, 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许多BPD 患者在儿童时期都曾有过被虐待、忽视或分离的创伤体验。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某个患者一旦被作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似乎就像被贴上最难治、最棘手的疾病的标签。无论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治疗师,都体验过面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挫败感。
近年来,在我国精神科临床实践中,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日益增多。如本书所言,BPD 的患病率在西方国家为 1%—2%,如果这个患病率适用于中国,则意味着 BPD 患者的群体庞大。如何针对青少年群体,预防和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近期,欣闻张进先生的“渡过”团队将《断了线的孩子: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一书译成中文,并付梓出版。本书的作者布雷斯·阿圭勒博士供职于麦克莱恩医院,这是哈佛医学院最大的精神病医院,以其精湛的临床服务水平和雄厚的科研能力在业内闻名。
布雷斯·阿圭勒博士是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情绪和人格障碍领域的临床实践、教学与研究,擅长辩证行为疗法(DBT)、边缘性人格障碍和相关病症的心智化疗法(MBT),曾主编和参编《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正念治疗》《应对 BPD》等多部著作。
本书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内容翔实,很好地填补了针对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这个特殊群体在临床治疗方面的空白。
第一部分“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阐述了如何从基因、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去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因,如何评估和诊断该疾病;第二部分“治疗”具体讲述了 DBT、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给迷茫中的家属以具体的建议和策略,尤其着重介绍了辨证行为疗法。
DBT作为认知行为治疗中的第三代浪潮,被循证研究证明是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DBT 是以生物学理论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同时整合认知行为、精神动力等多种疗法的新型认知行为疗法。其治疗的核心理念是“辩证”,认为在治疗中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持续过程,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每一种变化都有自己的对立面,而且会相互转化。DBT 不是去机械地舒缓患者的痛苦感受,而是先用专业的视角深层次理解患者的痛苦与困境,然后引导患者通过“接受与改变的平衡”方式来管理情绪、改变适应不良性行为。标准的 DBT 包括四个部分:耐受痛苦、情绪调节、正念(觉知当下)和人际交往。
本书的第三部分“BPD 患者的新希望”,让读者有机会洞察BPD 患者内心深处的困苦世界,并分析了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该书的末尾提及 BPD 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 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改善的希望。
(三)
据麦克莱恩医院“人格障碍的合作性追踪研究”结果显示, 85% 的 BPD 患者在 10 年的随访后病情缓解,只有 11% 的人会复发,这意味着一旦这种疾病进入缓解状态,通常会保持下去。如果我们能在青少年期早期识别 BPD 发生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就会预防疾病发生,并改善预后。
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与研究任重而道远。《断了线的孩子: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中文版的出版,无疑是广大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社会工作者,以及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及家属的福音。
种子萌芽,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破土而出,茁壮生长。当有人需要帮助,就总会有人为之努力。
希望精神科医生与临床心理治疗领域的同道们,能够携手同行,不懈努力,用基于循证的专业指导来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在被理解和接纳中开启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