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陪伴者专栏】梁辉:孩子不愿沟通,家长该怎么办?

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2022-06-06

文/梁辉 (“渡过”讲师、陪伴者)   图/张进

 

很多家长每天都在想:孩子不与父母沟通,自己到底怎么做才能被接纳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沟通的愿望,都需要被看见和被理解。关键在于,良好沟通的前提是:大家能站在相同的平台上对话,能够有共同角度和共同感受。

 

这两点如果没有共识,沟通是无效的,是不被欢迎的。

 

为什么沟通往往无效?

 

我们成人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潜意识里有自我的角度和目的。

 

例如: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时,家长的确是想去理解孩子,但潜意识里却在找一切有利于孩子上学观念的信息,希望跟孩子互动过程中打消他不愿意上学的念头,最终把孩子引领到“接纳去上学”。结果,沟通一开始就遭到孩子强烈排斥。

 

孩子希望家长没有任何功利心地倾听他遇到的苦;而家长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指导,是“为了他好”的苦。试想:这样的聊天,出发点和角度都不一样,怎么愉快地进行?更不要说想让孩子感受到获得同盟军增援的力量。

 

因此,只有跟孩子站在相同角度,才能看到和懂得孩子的全部感受,理解孩子当下的结论。孩子得到完全理解,才能考虑如何调整;父母才有机会与孩子一起探讨多角度思考问题,无痕带动孩子走出困境。

 

放下焦虑,建立同盟

 

为孩子不跟自己沟通而烦恼,本身就是在向孩子证明自己的幼稚和无能。

 

幼儿时期,孩子最怕父母说“我生气了,再也不理你了”;现在的父母那么怕孩子不理自己,这么脆弱,怎么传递力量呢?

 

曾几何时,当父母觉得自己的经验可以应付孩子出现状况时,自然而然就用“经验型”心态去对待孩子;而当孩子的学识、思想、主张等能力不断成长,家长发现自己的经验已经无力应对,便一下子从“经验型”变成“手足无措型”。

 

这很正常,父母是第一次做家长,孩子成长中所有的状况,他们也都是第一次遇到。因此,父母和孩子要学会“惺惺相惜”。父母要知道,当觉得自己的教育力不从心,不知道该怎么办,焦虑无助痛苦时,这也是你们孩子目前的感受。父母有多少“苦难感”,孩子就也承受过多少这样的苦难。

 

感同身受,自然会“惺惺相惜”。父母首先要放下焦虑,再开始行动。如果孩子暂时不接纳跟父母聊天,你先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当你这么大出现相同的事情时,你希望父母怎么对你;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希望拥有怎样的成长环境,获得哪些信任,希望父母具备哪些力量。

 

然后,先给自己信心和安心,放下焦虑,沉静反思,调整自己,间接为孩子做能做的点滴小事。例如,从改变夫妻的交流方式开始,不吵架,关心父母,传递家的温暖……

 

有时孩子会看你怎么对别人,来判断你会怎么对待他。默默做好生活中的关怀,一切会在平静中慢慢变化。

 

如何做到“共同角度,共同感受”?

 

我们用“盲人摸象”来比喻。

 

人与人常见的沟通不畅的原因是,每个人摸着“大象”不同的部位,顽固地坚持自认为正确的说法。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而对方很荒谬,都觉得不被理解。

 

父母和孩子无法交流,原因也往往如此。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

 

我的意见是:你先站到孩子一边去。孩子摸到“象尾巴”,说“大象”就是细的,父母该做的是听他描述大象为啥就是细的;,同时跟他站在一个角度,去摸摸“大象尾巴”,体会孩子的描述和感受,认同他所在的角度形成的结论。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结论,完全认同对方的感受;然后跟孩子探讨:咱们换个角度看看会不会有别的发现?这样带动孩子从更多的角度看“大象”,孩子才不会有反感、抵触甚至强烈抗拒。

 

这里的“带动”,是陪伴,不是讲道理。是跟他站在一起,牵着他的手,陪伴他慢慢发现。

 

这个过程不能太着急。当你和他愉快地走完全程,所有的真相他才会懂。他学会了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听你说。最后的结果可能刚好是你想要的。

 

如果想急功近利地去改变孩子,孩子就会把精力放在与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抗上,并且在对抗的过程中感受孤独无助,委屈遗憾,自我否定……

 

当你无痕教会了孩子从多角度看问题,并得出不同结论,他就会自己去选择他需要的角度和结论。

 

选择信任

 

有些时候,只要做对了事,不要怕慢。慢就是快。

 

很多时候,信任胜过一切道理,哪怕这种信任你觉得不靠谱。

 

你可以想想现在情况:即使不信任,你能做什么有利的事吗?如果不能,就选择信任孩子。

 

讲一个故事:有个高三男孩,孩子叛逆,父母焦虑。高三下半年,父母越让他学习越不学,整天玩手机,成绩每况愈下。

 

我对父母说:既然你们改变不了,不如选择信任。

 

父母说:怎么信任,就这样能考上大学吗?

 

我问他们:不信任,你天天唠叨,能考上不?既然都是考不上,莫不如用信任让孩子内心平静。

 

父母还是觉得信任他不靠谱,但又没有别的方法,决定试试。问方法,我说,你就用“心中有数”这个词试试,无论孩子有没有数,只要他说有,你就表达坚定相信他。

 

于是,一天父母问孩子:看你天天玩,对高考有数没数啊!孩子说:“有数”!父母立马如释重负的样子,哦,真好,你有数爸妈就放心了。然后父母就再也不唠叨了,适当问孩子的需求,做好配合。后来孩子顺利考上了二本。

 

做内心有力量的父母

 

孩子不理父母,其实他也在等待父母的变化和内心的平和。他需要父母不那么焦虑、脆弱,不那么不堪一击,这样孩子才能敢去表达困惑。

 

他们是孩子,我们是大人。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怎么样,父母都有办法用自己的力量带动他,而不是做一个时刻拿着“手术刀”、想对孩子做各种手术实验的“庸医”。

 

过分关注孩子,父母怕这怕那,想像各种孩子可能会吃亏、各种无法承受现实的情况。这实际上是父母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家长强大的表现是:遇到啥事都没啥大不了的。遇小事不慌,遇大事不乱。这对孩子来说,是最牛的传递和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爱和力量,做有内心力量的父母很重要。

 

在人生的战场上,不是帮孩子去“打仗”,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他永远有充足的“后方补给”,永远不会“弹尽粮绝”。

 

这才是最强大的父母。■


作者相关文章:


【杭州亲子营专题】之二: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能量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