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渡过,见证自我的改变
张进 / 图
又到新学年的开学季,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一年里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这种改变对我们的未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小马:
这一年,我觉得自己的变化是心态变好了,病情好多了。妈妈也有改变,看开了很多,唠叨变少了,然后焦虑也变少了。
之前我参加过三次亲子营,第一次不太情愿,妈妈劝了我很久,第二次就特别特别想去了,第三次也是。
二月花:
我这一年的变化,感觉还挺大的。孩子一开始抑郁很严重,不愿意出门,天天拉着窗帘,后来病情逐渐平稳了,睡眠也慢慢变好。
我自己最开始就是特别焦虑、无助,后来变得比较淡定,基本上明白孩子从生病到康复、从休学到复学大概是怎样的路线,家长该怎样去陪伴,怎么去跟医生沟通,这些都比较清楚了。
我老公变化也很大。原来我们的家庭关系比较糟糕,但是现在我老公变得很好,过节什么的会给我发红包、送礼物,家里有什么大事基本都听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了。原来女儿都不愿意叫爸爸,关系特别僵,曾经有一个月不让爸爸回家,不接爸爸电话,但是现在和爸爸的关系变好了,愿意接爸爸电话,聊到爸爸的时候也比较开心。
马老师:
我去年是留着胡子的,今年把胡子刮了,显得年轻一点,自己的状态好一点,这是我个人的变化。
另外,作为“渡过”的服务人员,从“渡过”第一期杭州营一直到下个月中旬将要举办的千岛湖营,我参加了全部十一期,感觉变化非常大:之前家长们学的知识,偏理论、偏逻辑,体验的部分相对不足。新的营地活动中,“渡过”会更注重如何把家长学的知识变成能力,会更多地提供场景化地训练。
把知识变成能力
很多家长都在苦恼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自己已经上网听了很多课程,也咨询了很多专家,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感觉自己已经很明白了。但是回到家里,孩子稍微有点情绪问题,就仿佛自己什么都没学过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这就好比练习武术,翻阅武林秘籍、看别人对打,都远不如自己亲身实践有效果。缺乏实践,家长学的很多知识就没有变成能力,面对孩子时还是束手无策。
有一句话说:一个道理,如果没有以身体作为佐证,那么对你来说可能就像是一句谎言。意思是,有些道理听起来好像都对,但是你没有用身体去感受它,没有经历过,就没办法完全相信和明白这句话。
往后“渡过”的营地活动中,会更多地提供精华训练,让家长能够亲身去演练,或者看别人过招,最后把书本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力。
场景训练实例
有个孩子曾经对妈妈说,你站起来一张嘴,我就觉得你像个机器人,不像我妈妈。你就像是某个心理流派的机器人,完全自动反应,学了一套书本上的东西,然后一二三四五说给我听。
这是上一期青岛营中的一个场景训练,一位家长扮演孩子,一位家长扮演妈妈。“孩子”问“妈妈”:“如果我这辈子都好不了了,废掉了,你会怎么回应我?”“孩子”代入感很强,说完这句话之后,眼泪就流下来了。
“妈妈”相对冷静,讲了很多道理,说我肯定不会抛弃你,因为你是我的唯一,我只有你一个孩子。这个场景演完之后,演孩子的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无助,当“妈妈”这样安慰她的时候,她说自己感受不到温暖。
其实,孩子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相当于在问妈妈,你会不会不要我了?当孩子眼泪流下来的时候,妈妈应该要抱住孩子,在孩子的耳边跟他说话,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声音和呼吸。感受到了,孩子才会相信,妈妈不会不要我。如果你只是用逻辑讲,你是我的唯一,所以我不会不要你,那反过来,有了二胎,妈妈是不是就不要我了?用逻辑和孩子对话,效果会差很多。
营地生活小事纪
马老师:上一期青岛营,小马是单独来参加的。以前我们对孩子单独来参加活动会稍微有点顾虑的,但是上次小马妈妈拍了张照片给我,是小马做的计划书,上面写着他为了参加这个营地,提前做好的准备和攻略,包括请谁做他的监护人等等。我看了以后,觉得孩子真的很认真,比大人都认真。
二月花:参加苏州营的时候,我家孩子是不愿意去的,到了以后也一个活动都不参加,但是她交了两个小伙伴,没有课的时候,她就和小伙伴在外面玩。有一次到了吃药时间,孩子还是不愿意吃药,我就拜托她的小伙伴劝劝她,结果一劝就吃了。然后小姐姐自己也吃了药,她说吃药的时候什么都不用想,一下子就喝了。我孩子把这个记住了,回家以后吃药也特别配合,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北京营是我孩子主动去的,活动参加得很好,还是邹峰老师的小跟班呢。当时我就觉得孩子可能把邹峰老师当“临时爸爸”了,邹峰老师包容、接纳孩子,让她非常有安全感。于是我想到,孩子这段时间非常排斥爸爸,但其实是非常渴望父爱的,我应该要把自己的方向调整一下,把重点放在调整夫妻关系上。因为可能家庭的环境变了,氛围变了,孩子的康复会更好。
我记得孩子跟邹峰老师说自己不想好转,怕好了之后爸妈的关系又不好了。我特别特别吃惊,眼泪都要流下来了,我把这件事跟老公说,他也沉默了很久。
青岛营是我们参加的第三次营,结束之后我孩子见了一个朋友,但不太愉快,回来以后,有一个多月是非常郁的状态。很难过,不出门,基本上都躺着,也不吃药。但是我自己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我放下自己的担心和焦虑,继续上班,孩子在家愿意干嘛就干嘛,过了一个半月之后,孩子自己从这种状态出来了,我稍微一推动,孩子就愿意继续吃药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舍得让孩子受苦,舍得让孩子去掉一些“坑”,然后再自己爬出来。让孩子去经历,去体验,让她自己去感受。
青岛营的海边,大家发现了巨大的海蜇
先玩还是先学?
一些家长说线下营里孩子的活动有太多玩的部分,希望能多开些课,给孩子改善一下认知。
状态不好,有抑郁、焦虑心情的孩子是很缺“玩”的。研究发现,孩子人格的形成,不是在学习中发展,而是在玩耍中形成的。所以小时候缺乏玩耍的孩子,在人格发展方面可能是不完善的。
孩子的成长和大人不一样。大人的成长是学习,大人是理性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孩子的成长是模仿,从人本主义的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是向上的,孩子会模仿那些好的榜样。
所以,最主要的是给孩子提供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向他的小伙伴学习,向老师学习。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学坏,其实只要让孩子去接触,去体验,他自己会选择什么才是最好的。
被妖魔化的爸爸
邹老师发现,在很多家庭中,对于爸爸的描述会有些夸张,甚至被“妖魔化”了,温和一点说,爸爸被“污名化”了。很多妈妈对爸爸的描述都是脾气不好,对孩子态度很差,没有责任心,不管不顾,还会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在妈妈嘴里,甚至一些孩子的嘴里,爸爸都很糟。但是当见到爸爸本人,其实不一定是这么回事。
据统计,青岛营一共来了五十二位家长,其中爸爸只有六位,直观表现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是缺席的。但爸爸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爸爸带给孩子自信和勇敢,妈妈带给孩子温柔和爱。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少爸爸的陪伴,长大后可能会缺少果断,缺乏自信。上一期青岛营,我们开设了“爸爸和孩子沟通的关系方程式”课堂,本期千岛湖营,我们准备深化一步,开设课程“缺席的爸爸”。
其实,有时爸爸们的缺席是因为“边缘化”了,因为母子关系太密切,爸爸慢慢被挤到旁边去,但是妈妈又抱怨爸爸不管孩子,妈妈越是抱怨、指责爸爸,爸爸越是不愿意回来,越走越远,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出问题了。
妈妈其实可以做家庭的润滑剂,比如跟孩子说说爸爸对他的爱,也和爸爸说说孩子对他的想念;生日过节的时候,留一些空间给爸爸去表达自己的爱。妈妈要去看到爸爸的一些好,去认可他,去看见去了解,看看爸爸内心渴望什么。
最后的总结
二月花:家长们多去实践吧,可以参加“渡过”线下营,我从里面收获很多,缓解了我的焦虑,也找到了方向。也可以参加一些线上营,比如说家长工作坊、复学营,我觉得家长去学习这些都是有用的。祝愿咱们孩子和家长们越来越好。
马龙:今天是八月三十号,再有两天就开学了。希望我们要复学的孩子,或者要上学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复学,顺利地上学,部分还没有复学的孩子,或者说还不想去学校上学的孩子,也没有关系,希望我们的父母和孩子聊一聊,尊重孩子想法。
渡过线下也会开一场课程,叫孩子修学的后的五个阶段。现场老师会帮每一位家长分析你的孩子现在处于第几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更合适的办法。我们争取不走错路,不走弯路,能够帮到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减少焦虑,心情舒畅。
本文整理自“渡过”圆桌派第22期《我这一年的变化》。
嘉宾:小马,二月花,马龙
主持:邹峰,整理:钰婷
欢迎扫描下图二维码收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