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派精华】聊聊复学那些事儿

渡过 渡过 2022-06-06

“渡过”圆桌派14期:聊聊复学那些事儿
 
嘉宾:品兮 刘和英 兜兜
主持:邹峰
整理:Yihan
 
讨论话题:

  • 休学已经一年半了,反反复复去了几次都失败了,孩子已经绝望了,从今往后都不上学了,家长问应该怎么办?


  • 孩子已经休学十个月了,要和现有教育制度对抗,不上学了。家长问要怎么办?


  • 一开学就焦虑,一焦虑就抑郁,反复去,病情加重,不得不休学,来回折腾。家长问应该怎么办?要不要复学


  • 孩子在家日夜颠倒,加重只要一提学习孩子就要寻死,就不想活了。该怎么办?


品兮老师:我根据陪伴我自己的女儿,包括帮助女儿的同学还有其他孩子成功复学的过程,我把从休学到复学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自我封闭期;第二,控诉满足期;第三,修复成长期;第四,复学准备期;第五,复学巩固期所以在这5个阶段当中,每个阶段都有孩子内心的矛盾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家长需要根据各个时期,根据孩子的状况,接纳和理解。
刚才提到的孩子频繁复学之后失学又失败,在我看来可能是家长没有在复学期间这五个阶段做到一些事情。因为从一个刚开始休学的自我封闭期,孩子可能昼夜颠倒,房门紧闭,不跟家长说话,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经历。再一个最重要的是,家长催促孩子复学的时候,都觉得你已经到了开学的时间了,你就应该去复学。但是往往忽视了,在休学期间,家长承担着帮孩子修复的一个功能。你有没有去帮孩子寻找他休学的原因,发现这些原因之后帮助他去修复。只有认真帮助他修复了,把孩子的能量提升上来了,激活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了,这样孩子才自然而然能投入复学。
 
所以我希望用这五个阶段,提醒各位家长,从休学到复学的过程中,家长是有任务的。有两个重要的任务:第一是改变孩子的外部环境,对孩子来说外部环境主要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育环境。孩子休学以后主要就集中在家庭环境了,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包括家长自己的愉快的状态,以及和孩子亲密的亲子关系,这是其一。第二,家长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帮孩子修复只有遇到的创伤和困难都修复好了,再做一些复学前的准备,比如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是否得到提升。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再去复学就比较很稳定,不会出现二次休学让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

一些家长不知道孩子休学期间自己要做什么,头脑不清楚,其实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策划复学营,就是想告诉家长这个期间你要做什么,如何有的放矢地做。比如有些孩子需要服药的,但同时家长也有自己需要做的工作,而不是把孩子直接推给药物或医生。
 
刘老师:我接触的孩子们处在休学各个阶段的都有。往往是自我封闭期和控诉满足期的孩子的家长比较焦虑,因为他受不了孩子整天待在家,所以一定要把孩子拉出来。我在本地开了一个公益课堂,就是处理这个阶段家长的状态。不能把孩子硬拽出来。
 
我在高中教书,有好多学生因为抑郁不来了,我一开始是想通过孩子解决问题,后来我发现只要家长不改变,孩子复学了也要回去家长就是不能接纳我的孩子不出门了,我的孩子不上学了。这时他越焦虑,这个过程就越长。
 
在我经历的这些孩子中,有的复学得非常好,也有的出现反复,出现反复的情况往往就是家长不听话。我告诉这些家长,孩子一旦要复学,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家长觉得孩子已经去上学了,就没事了。过一两个星期、或一两个月,孩子又回家了。每一次回去都是一次伤害,多次反复孩子就可能真的怕了,再也不愿意走进学校。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复学前的准备。
 
兜兜:我现在是高二,之前休学两年。现在也算是休学,高考正常考,考前就不去学校了。复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家长把复学看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复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去学校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接触社会,但不是非要去学校才能接触到这些东西,条条大路通罗马。上学是一个广泛的过程,但不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很多家长觉得不去学校就不行,其实这些执念会给孩子很大压力。
 
品兮:就像兜兜说的,不能把复学当成一个执念。每个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兴趣爱好和人生使命,他有自己的追求,所以家长也要客观的评估孩子的特性。我在复学营的第一课就讲,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只有一个复学,我们最终要涵盖的是恢复社会功能。
 
有的孩子还要回到学校,有的孩子真的不希望继续在学校学习,他希望的是边工作边学习。他一段时间过后真的可以去选择工作或者创业。我觉得这是要家长做好准备的。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一些孩子具备这个能力。我也认识几个在高中期间就休学,创业也很成功的人。这些孩子即使离开学校创业,有一件事都没放弃,就是学习。我曾经问过他们,选择创业放弃大学有没有后悔,他们说没有后悔,因为创业是最好的学习。
 
所以我们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要复学。当家长把执念放下,关注孩子休学背后的原因时,或者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能力的时候,孩子的能力可能会自然而然激发出来。那这个时候其实复学也好、工作也好,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了。所以家长的心态需要调整。
 
邹峰:学习是一个终身概念,这对家长来说很重要。
 
品兮:还有个话题说孩子想抵制教育体制。我觉得之所以出现休学的情况,第一,他是反抗家庭教育不当的方式,第二真的就是在抗争现有的教育体制。现有的教育体制其实是适应过去工业化带来的流水线的一个教育体制。所以孩子有这种抗争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帮孩子去认识现有的教育体制。让他怎么去适应,而不是就此止步。
 
刘老师:很多学生,包括没有休学的学生,都和我聊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也有看不惯体制的问题。我呢,不是太合常规的老师。我给学生说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就是此时此刻你的任务。你想和学校、和教育体制对抗,那么你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所以我和他们说如果对哪个老师不喜欢或者对学校机制不喜欢,你可以用心去观察、做记录。说不定哪一天,当你成为有决策能力的人你可以改变这些。
 
所以我和学生说,如果你确实觉得某些东西不适应你,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另外一个方面,比如忍耐力。某个老师很烦,你能不能练得依然能泰然自若的对待他,这都是能力。
 
其实我认为复学不是回到学校上课,而是恢复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是终身的。兜兜说她现在不回学校只参加高考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兜兜对学习是有执着的,一直在学习,她利用了网络学习、交往学习和实践学习,我们能否让孩子看到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有很多的学习路径可以走。而家长也要打破限制性的框框,不要觉得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成功。这样一来,孩子的路就会宽了。
 
邹峰:我想到了美国的Home schooling。有些家长对美国公立教育不满意,所以干脆就自己在家带孩子,教育孩子。据说是很普遍的。
 
刘老师:我女儿有过这么一段恐惧学习、恐惧考试的时间。有一段她成绩上不去,我和她聊过,她说压力很大。我说你可以放弃去学校,上午来妈妈办公室自学,遇到什么不会的问题那些叔叔阿姨都会帮你,下午你去图书馆看书。晚上你可以出去玩儿。
 
当时我女儿给我的回答是:不行!很坚决的一个回答,不行!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妈妈我还需要朋友。在学校里孩子很多挫折都能忍受,她不能忍受的是没有朋友。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支持他,如果有朋友支持的话,他在学校里练就的忍耐度就能高很多。
 

邹峰:家长一提学习,孩子以死相逼的情况,可以多聊一下吗?
 
品兮:关于学习,我们经常提的一个词就是孩子的内动力孩子怎么能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内动力。孩子通过积累的思维和情感状态,把外界的信息吸收,进行内部转化,拥有新的认知,再投入到学习。
 
情感状态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的情感状态是积极的,他接收到外面的信息,就可能转化成能量和动力了。怎样的信息会激发他的能量呢?是外界认同和肯定。孩子最直接收到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当父母传递给孩子:你很棒,我很相信你。
 
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相信和尊重的时候,他的情感状态一定是愉悦的。这时他就会把他的外界信息,重新整合到内部的认知——我需要对我未来负责,他会去思考我未来要做什么。这样才会慢慢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针对家长做工作。我有一个玩笑话:孩子休学其实是告诉你家长要复学了。你要学习孩子的生长规律、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和孩子心理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可能才会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是家长的职责。
 
邹峰:针对孩子安全感,追求完美的话题。回顾了上期余金龙医生的一些观点。认为家长把自己对完美的追求施加在孩子身上了,家长破孩子才能破。

刘老师:家长一提学习,孩子就以死相逼。我考虑的更多的是价值感问题。现在家长把孩子很多功能都替代了,就只剩学习这一个功能。作为孩子来讲,他就成了单一功能的机器。所以孩子认为他的价值就只体现在学习上,如果没有学习他是没有价值的。
 
当孩子进入休学状态的时候家长开始讨好孩子,觉得我爱你我可以接纳。孩子实际上是不信的,孩子用各种方式反复折腾来确认这份安全,也是在证明除了学习的功能我活着就是一份价值。孩子在反复确认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家长提学习,因为他怕这背后是想让他恢复学习的功能,让他回到学校去。所以如果家长提学习,前面的包容接纳全是假的。所以孩子以死相逼是不想成为实现理想的工具。
 
品兮:说到这个安全感,最大的安全感来自对生活的掌控。学习不是孩子按照兴趣爱好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期待,所以他其实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是很恐惧的。有些家长说我们家庭夫妻关系很好,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问题呢。那你就可以去看看有没有给到孩子这个掌控权。
 
刘老师: 是的,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当你总是提这个的时候,你把他的权利转移到自己的手里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品兮:所以孩子出现问题,焦虑也好,抑郁也好,家长要明白作为家长的职责是什么,而不要代替了老师和医生的职责。我也写过,《家长在休学期间应该怎么做》。我希望家长首先学习做一个专业的家长。在这基础上心有余力再去学心理学或者药物的知识,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并不容易。
 
邹峰:刚才提到掌控感,孩子会不顾一切得保护自己的自主权,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是命令的口气,他感受到你的命令时就反着来了。他就是想要自己的自主权,不想要成为你掌控的工具。

品兮:实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人去思考未来做些什么。或者思考,我现在这么辛苦地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孩子如果是被家长推着往前走的话,确实会迷失自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甚至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想解决的,复学营整个的策划,除了家长课程之外,后面还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动力加油站,一个就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在孩子人生迷茫的时候让他思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情。
 
我也和家长强调,休学期间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希望家长注重的是多元的成长,而不是单一的学习。从小到大我们家长过于专注于成绩这一个方面,忽略了孩子其他能力的成长。所以我希望能引导家长利用好休学的这段时间,弥补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具足的情况下,孩子的生活能力、思考力、自我认知等等都奠定之后,他就是个稳定的人。地基牢靠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才能迎接各种挑战。包括学习。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休学期间家长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邹峰:关于电子产品,家长如果控制,孩子情绪会变得很糟糕,家长如果不控制,孩子就会没日没夜的玩,这个事情该怎么处理?
 
品兮:第一,孩子不学习沉迷手机了,有可能是他陷入焦虑了。他内心是纠结惶恐的,他来用手机是缓解他的焦虑。第二,家长要认识到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90后、00后一出生就经历互联网时代。所以网络就是他们的世界。除了发泄、缓解焦虑,他的社交、学习很大一部分都在网上。
 
所以我经常和家长说,你要看他拿手机在干什么,而不是拿手机就不行。我们要建议家长减少他的手机恐惧症,不是他一拿手机就紧张、焦虑。你要观察他拿手机在做什么。如果用手机的时间过于多了,你要以理解的方式去提醒他,不要一谈手机就惊恐万分。而且特殊时期手机和网络提供给了孩子另一种陪伴途径,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理解他,他也没有另外的方式,他如果离开了手机、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刘老师: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你看孩子一拿手机,他就紧张恐惧,但是他自己拿手机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恐惧过。其实手机和网络是孩子另一个生活世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更宽广,孩子通过网络也在学会交友只不过和现实上不太一样。家长如果把网络交友和网络学习看作学校交友和学校学习是同等重要的话,他的焦虑会放下。另外就是很多孩子聊的话题与游戏有关。如果他一点游戏都不玩的话,他可能也没有人缘的。其实就像之前说的,孩子如果纯粹地玩游戏,很难能够一直玩游戏玩下去不烦的,如果可以坚持一直玩下去,游戏一定可以给到他的另外的东西的,才能够坚持。家长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这一点,手机的问题就能够不那么纠结了。
 
兜兜:很多家长把手机当洪水猛兽。实际上小说不好看,游戏也不好玩,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一直在和家长说不要去看是什么,多去看看为什么,手机带给了他什么,是不是他缺少了什么东西。缺少了的话怎样能从游戏上获得什么。
 
邹峰:家长要分清楚孩子的焦虑和自己的焦虑。孩子通过玩游戏缓解自己的焦虑。家长通过剥夺孩子为了缓解焦虑玩游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孩子更痛苦了。
 
总结:
 
品兮: 就像刚刚刘老师和兜兜说的,孩子玩手机、休学的整个状态其实和家长是有直接关系的,遇到这种问题家长首先要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首先希望家长了解到孩子休学到复学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帮助孩子修复的程度是基于孩子能力来做的。
 
刘老师:我想和家长说的,复学是谁的事情,主动权和决定权在谁的手里。我相信你想只是你想,得孩子想才成。而如果你想让自己复学,立马行动!家长恢复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的爱流动起来,托起生命的色彩,这才是你要做的工作。


品兮老师开设的复学营广受好评,第三期正在招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