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派精华】社会支持和抑郁康复 || 渡过

渡过 渡过 2022-06-06

Yihan / 整理 


“ 
主题:社会支持和抑郁康复


嘉宾:
唐志雄:“渡过”陪伴者,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精神心理科医生
王雅琳:“渡过”公众号文章作者,群友
王维:“渡过“公众号文章作者,厦门成人营老学员
金美:“渡过”社群负责人,陪伴者
马龙:“渡过”线下营负责人,陪伴者
主持人: 邹峰

唐医生:针对抑郁症康复的不同社会支持体系里,

1. 最重要的是家庭,这是个特殊的小社会
2. 其次是病友圈,渡过的陪伴者、各个群里面的群友,包括患者和家属。
3. 再广泛一点就是医生和咨询师。
 
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分析这几种社会支持,比如医生关注的是医学的手段,药物的使用,但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所以不同的人需要的帮助也因人而异,各有特色。日常能接触到更多的是病友,他们有相似的感受和体验,有不同的康复经验,他们互相的交流和帮助对康复非常重要。渡过群里有很多陪伴者,都是从病人走过来的,这些陪伴者有很多的经验和亲身体会,都是医生无法提供的支持。

这些社会支持和药物不一样,是很难获得的。在康复过程中,病人单医生问诊是不够的,他们要更深认识自己,去明白我是怎么掉下去的,更需要一些技巧,知道要怎么爬出来有许多孩子患者把获得支持的门都关上了,像找到一个洞穴躲起来,这样就很难找到最适合的康复路径。
 
金美:对于我来说,加入渡过是一个最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之前我接触的环境不太好,包括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我得病是九几年,那时人们对精神类疾病的了解非常少,周围人,包括家人在内都不理解精神疾病的患者。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后来慢慢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家人就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们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他们知道我很痛苦,后来我们科室的同事和领导也会理解我。
 
2016年年底,特别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张老师和“渡过”。我感觉这是我生病二十多年来最快乐的几年,我觉得“渡过”对我来说是个疗愈的地方。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和很多群友谈我的病和我的经历,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或不可理喻。大家都是你陪我,我陪你。
 
这三年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疾病知识不断增加,跟群友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举办线下活动时,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群友,见了面就和我抱在一起,觉得非常亲切,比我生活中的朋友还要亲。我觉得“渡过”对我来说真的是个疗愈的地方。我也非常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虽然病情时有波动,但现在生活和工作已经完全步入正轨。
 
王维最基本的社会支持还是来自家庭,最基本的生活照顾。因为在我状态最差的时候是没办法照顾自己的。我比较幸运,从我的家庭到身边朋友,包括亲密关系的,他们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会有表达出“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在,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不打扰你”。这一点对我来说做得非常好。
 
再者是工作单位,我认为对我们这种康复者来说,不应该有一个压力很大的工作。从回归适应社会开始,应该看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相对轻松一些的工作。选择工作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选择社会支持,比如有一个比较好一点的领导,或轻松一点的工作内容。
 
后来我去参加了“渡过”线下成人营,是我以前未曾体会过的社会支持因为以前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家人朋友对我都挺理解,也不会觉得我矫情。后来去“渡过”营地之后发现,很多东西是身边的朋友给不了的。因为就算父母很照顾你,但是他们依旧不理解你。而在“渡过”会遇到的一群人,彼此之间不需要说太多,但会感同身受。这种心里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和之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后来我也参加了“渡过”的陪伴者培训,我觉得其实自己可以去做一点事情。就算不适合去陪伴别人,那去培训和完善一下自己也是很好的。这些课程都非常好,对我们都大有裨益。做陪伴者也是为自己找一点事情,倒不是一定要自我实现。其实生过病的人都体会过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生命没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有一眼看到头,一眼看到死亡的那种感觉你如果找到一点点喜欢的事情,让它挡在你和死亡之间,让你不那么直面这个很无聊的人生
 
唐志雄:我补充一点:第一个,什么叫有意义?对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这个有意义他会觉得对自己有意义,让自己高兴和有安全感,让自己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这叫做有意义。可是有意义,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的什么是社会价值呢,就是我对他人有多大的意义。比方说我工作就是服务他人,无论什么行业,制造业服务业科研也好,最后的成果一定是为他人所用的有意义的背后一定是个社会价值。你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体会到意义,如果你没有社会,脱离社会,意义就不存在了。
 
所以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在研究哲学,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实际上讨论意义这话题本身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只要在社会当中,你自然就可以体会到意义。得了抑郁症之后,只是找医生吃药,然后窝在一个地方待着,这可能很长时间也好不了。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接纳你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群体、朋友。这个对象很重要,他会给你力量。在这基础上你再药物治疗,那我觉得就完美了。
 
所以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有很多青少年?一是学校的压力,学习的环境当中过早的进入了竞争的关系,不利于他们在身边交朋友。反倒是在网上,没有利益冲突和竞争的环境容易交心。

所以要找到好的朋友和集体,一起带动着前进,那你的精神就是健康的。还有一些名校和知名大公司的员工在失业以后,时间久了,就没法回去工作了。长期待业,人无法回归原本的族群集体,精神就垮了
 
除了要有个朋友圈,我们还有病患圈、亲戚朋友。以前在农村里的时候真的是一个村,我们说老乡,我们吃饭的口味一样,口音一样,我们就能建立起来联系。
 
邹峰:唐医生的意思就是多进几个圈子,越多越好,
 
唐志雄:对,你看桌子四条腿,八条腿,怎么样也不会倒。桌子三条腿,就垮了。社会支持系统越多样越好。
 
唐志雄:抑郁了以后不想上班,想一个人待着。这些想法都是破坏性的想法,我们需要跳过这个坑,绕过这个陷阱,但实际上人得了抑郁的时候,见了坑就想主动跳进去。患者本能的想法就是想要脱离社会,脱离本来在的群体,“我想一个人待着,我想静一静”,那种状态人就是陷进去了。
 
马龙:我认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呢,首先要评估他现在的抑郁程度,生理系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社会功能损害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有个来访者,他的抑郁属于中度,有一定的社恐。我先让她进行单人运动,比如跑步。半年后他的状态回升了,再尝试团体活动,比如打羽毛。要根据他的状态,去设计他的活动。
 
唐:体育本身蕴含着就是竞争。有些可以自己一个人,比如跑步。有些项目肯定会面对竞争,比如打不过人家,会挫败。所以还是要评估自己的状态,能承受多大的失败,那个时候再去选择合适的人,去和他们交流、合作。
 
马:我觉得人的成长就像运动,当我们锻炼肌肉时,为了肌肉变强壮,首先要破坏它,然后再休养,肌肉慢慢就会长大。人的成长和抗挫折的能力其实也是这样的。人选择一个环境,首先要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还要有一点挫折和挑战。但挑战也不能太大,否则会把人吓走。当创伤不太严重,能够愈合,第二天成长了,第三天再开始挑战次,人的能力就会慢慢成长,往后就能够独立面对挫折。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唐志雄:医学上是这么解释的:生物的含义是会生长,生长的含义是破坏原来的结构,再建立新的结构。这个叫生长的过程就是先破坏、再修复、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的是建设性的破坏,这个破坏是为了新的建设。
 
金美:我对运动这方面也颇有感触。我以前身体很虚弱,看别人跑步特别爽,也想试试。一开始觉得很无力,但慢慢觉得自己能从焦虑抑郁情绪里走出来,加入一些跑团,融入到集体里。跑步时间久了,群里伙伴们都给我加油,就会有成就感。从一开始的2公里到半马,对我而言就是一步步挑战自己。
 
马龙:我们康复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状况,我们有多少资源,就要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不要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唐志雄:每个人在生活的场景里,周围有很多人。如果把每一个视角综合起来,你会对世界有一个更真实的认识。因为一个人思考问题总是有局限的,只有多方位地去看待,才能更真实全面地认识事物,你的成长才会更顺利。你需要有朋友,用各种角度来弥补你认知的局限,开阔眼界,你会发现问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马龙:张老师创办“渡过”8年,“渡过”社群是大家的支持系统,整个“渡过”是社会支持系统,我们既能做大家的社会支持系统,也能帮助大家优化社会支持系统,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你绝对不会一个人在战队,我们一起战斗。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圆桌派。
欢迎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全文”,收听全集。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