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圆桌派】孩子们眼里的住院那些事儿

渡过 渡过 2022-06-06

文 / 奕涵


孩子:兜兜 (19岁 )、阳阳 (14岁)

嘉宾:乔瑞峰(孩子王“大头乔”老师)

主持人:邹峰

主题:

zhu





yuan






na





xie





shi





 

精神科医院的住院部,很多人对它好奇又害怕。

为了让大家了解住院的各种故事,“圆桌派”特别邀请了两位孩子兜兜和阳阳,以及乔老师一同来探讨“住院那些事儿”。


“如果不花钱,我愿意一辈子都住在北六的儿童病房。” 


出人意料的发言来自兜兜,他被医生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兜兜挚爱着北京六院的病房,因为他觉得只有这里能让自己平常难以外放的情绪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允许”。


当然,也不是所有医生都会带来好的体验:兜兜也曾被“漠视”被“敷衍”,也有过被医生“逼得”离开医院的经历。更何况,想住院并不容易,在北京六院住院一个月需要5万左右的花销,加上家长对医院没有很高的信任度。所以只有在家长收拾不住局面,小孩自杀未遂比较严重的时候会被送去住院。



 

而对于阳阳而言,医院就是一个令人厌恶和恐惧的地方。他被诊断为“进食障碍”,前后有过两次住院体验:第一次在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次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但是阳阳表示,自己既恐惧去做身体检查,需要抽很多很多血。也不喜欢在住院期间被监视和强迫着吃饭、喝营养粉。

 

邹峰老师分享了他接触的案例:在“渡过”亲子营也有进食障碍的孩子,因为他们很小的时候不肯好好吃饭,妈妈的做法就是打屁股。这样的后果其实很可怕:孩子就会把吃饭和痛苦绑定了。因此,他更不理解医院也会用这样的强制方式喂食。


乔老师认为这样的医院的功能就是完成进食的程序,他们不会去考虑太多的人性化的因素,比如说要和病人共情。但是现在医院也对心理咨询这块慢慢重视起来了。

 


很多人观众都提问:


1

孩子病情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去住院?

兜兜:一般医生会有建议或者要求住院。有自杀行为的孩子建议进封闭病房,但还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

如果医生建议住院,孩子不想住院,应该怎么做?

一般进食障碍的孩子都不是很愿意住院,条条框框比较多,呆的不舒服。


他发现抑郁、双向的很多病友是被骗进去、拖进去的。


而10个孩子里面会有2个被提前接走,剩下8个里会有7个会待着觉得舒服。因为进来一段时间之后知道自己出不去了,也知道只要自己不做过激的事就会呆的比较舒服,所以相处也会比较融洽。


乔老师建议: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和孩子沟通,和主治医生沟通;但更多的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乔老师强调: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首先要有议价权,因为现在的精神疾病医院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另一个是发言权,不是得精神疾病了就没有发言权了,特别是现在把双向、抑郁症都包含在精神疾病里,而精神疾病影射着病人无法对自己民事行为负责,从而把话语权剥夺了。


乔老师相信把抑郁、双向归到精神疾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而不是剥夺权利。那么在孩子真实表达自己感受,家长和主治医师更多的沟通以后,才去妥善制定治疗方案。医患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此外,兜兜和阳阳都提到了会在医院会结交到一些比较铁的朋友,正所谓同病相怜,这对今后的人生是一个支持。


 

而在节目的尾声,主持人聊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头疼”的话题——学习。所有嘉宾都一致同意,不想上学其实不是不喜欢学习,相反,很多孩子其实是喜欢学校、喜欢有小伙伴的的环境的。大家只是不喜欢这种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认为老师把分数看的太重要,反倒使学习失去了原有的乐趣。


两位老师的建议是:学习和成长是一样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着不着急,你都会学习,都会成长。你越着急,就越觉得慢;不着急呢,就顺其自然的成长。


家长要学会放下焦虑,未来的教育形态应该是因材施教。工业已经4.0了,教育4.0也已经出现,学校的形式会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职业学校,学习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不止是在学校教室里面坐着学习,我们可以躺着学习,可以在游戏中学习,不要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渡过”21天青少年线上营第五期已经推出,如果你也对21天青少年营感兴趣,欢迎识别下图二维码查看报名。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