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笔记】 怎样才能不让女儿成为下一个包丽? || 渡过

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2022-06-06

文 /邹峰 (“渡过”讲师、陪伴者) 

 

包丽事件后,一些家有女儿的家长,和我谈到此事,会表达自己的担心:我女儿要是碰上PUA渣男会怎么样?她会中招吗?她能及时逃离吗.?

 

说实话,从现有的文章和报道,我无法得知包丽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关系,等等,这妨碍我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不过,面对家有女孩的家长的担心,我觉得还是可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给家长一些建议。


如果你想让你女儿远离牟林翰,大概可以做这些方向:

 

1. 请不要责骂和打击她的自尊。

 

PUA的重要一步是打击女孩的自尊,具体方式是放大你的缺点过往的小失误。我们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表现不如自己的预期,第一反应是责骂,而且骂得很难听:你怎么这么笨,你没有脑子吗?猪都比你聪明,考这点分数你还好意思回来吗?.......。

 

有个说法,叫“虚心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但是谦虚谨慎应该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打击别人、剥夺自尊的武器。

 

黄宗英、黄宗江、黄宗洛,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三兄妹。黄宗江的回忆录里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看见黄宗江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摸着他的头说:小朋友,你要好好读书啊。小黄宗江听了后惊诧地瞪大了眼睛,对他爸说:这人怎么骂人啊?

 

因为在他们家里,“你要好好读书”这类话,是一句很不礼貌的话。背后的逻辑是:你没有好好读书,所以我才要叫你好好读书。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很是感慨:那个年代文化人家庭的文明程度,真是比现在高多了。

 

如果我们家长不这样打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保持自我高自尊感,他们或许就会像黄宗江小时候一样,对别人这种习惯性的自尊打击有一种本能的敏感和反抗。他们长大后,对PUA打击自尊套路,就可能保持第一时间的警觉。

 

2. 请允许孩子对你说不 。

 

家长往往会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而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他们希望给孩子选择一条完美的道路,一帆风顺地长大,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理想的配偶。

 

如果孩子没有听从自己的设计和安排,家长会有一种失控后的恐慌,然后软硬兼施,用各种手段想办法控制孩子。

 

一个喜欢控制的妈妈,不一定就是骂骂咧咧的,也很可能表现得非常温柔。当孩子的选择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时候,她会用非常温柔的态度,让孩子“再想想”。于是一些“听话”的孩子,就会在妈妈温柔的要求下,迅速调整自己的选择。

 

如果孩子坚决地表示了“不”,妈妈除了继续温柔地让你再想想看,还有更多的方式。比如有些妈妈不打不骂,但是会拉下脸来,不理孩子。还有些妈妈就会气得“生病”了,不想吃饭了。所有的温柔、冷漠、生病,都是让孩子把“不”收回去。渐渐地,这些孩子就不会说“不”了。

 

牟林翰对女友包丽有一个奇怪的称呼:妈妈。这有点符合恋母投射的味道。但是他对“妈妈”又实施了疯狂的精神虐待和控制,直到她走向自杀。我同样不了解牟林翰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所以只能揣测一种可能性:他也是一个从小被妈妈控制的孩子,他想在包丽那里找到报仇的快感。

 

这样的猜测,加上之前的北大博士杀母案,不禁让我想起了荣格的名言:未被表达的愤怒,从来不会消失,只能被活埋,然后以更加丑陋的方式呈现出来。

 

只是,最后的呈现是如此丑陋,让我们实在难以接受。 

 

3. 教孩子学会说两句粗话并熟练运用: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这两句话显然是难听的粗话,但是有人说:学会用这两句话,可以解决人生80%的烦恼。

 

为啥这两句话有这么大的功效?因为这是我们划定自我边界的神器。

 

关你屁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的事情我做主,请你不要来干涉。


关我屁事:那是你的破事儿,你不高兴那是你的情绪,不要试图用你的情绪来绑架我。

 

我在第一期一次亲子营讲课的时候,向家长们推荐了这两句话。我想说明,如果一个女孩被男孩用自杀威胁控制,她可以说:关我屁事。

 

一个家长马上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一个中学男生追求女孩,并且用自杀来威胁女生,女生说了这句话:你想死,关我屁事。结果这个男生真的跳楼自杀了,导致这个女生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说实话,我当时没有想到还真的有这样的故事,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但另一个家长,一个女孩的爸爸替我回应:如果这个女孩就这样被男孩用自杀威胁控制,和他谈恋爱,谁知道会有什么更可怕的后果呢?

 

一年之后,包丽的故事,为这个爸爸的回应做了最好的注解。 

 

4. 请允许孩子做自己。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

 

徐凯文教授在北大新生中的问卷调查发现,有30%的北大新生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简单说就是做人没意思,其中有些人已经有严重的自杀和自残的念头和行为。

 

“空心病”似乎很形象,但是这个概念不是经典的心理学概念。我想从心理学角度做一些进一步的解读。

 

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空心病”其实就是没有做自己,而是一直在做家长所期待的自己。

 

借一个孩子教我的概念:人设。这是剧本小说类创作中的概念,就是“人物设定”的意思。

 

她说她从初二开始给自己一个新的人设:一个活泼开朗的学霸。然后就按照这个人设去演自己。比如她在课间会大声说笑,笑得前仰后合,带动别的同学也和她一起笑。但后来她在中考前出现了自残现象。

 

空心病,用武志红的说法, 就是没有活出自己的攻击性。

 

一个能考上北大的学霸,从小太多的乖巧听话,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努力。

 

一个孩子说:我数学好,不代表我喜欢数学;我学习成绩好,不代表我就想读北大,也许我更想做一个赛车手、一个流浪歌手、一个脱口秀演员、一个动漫策划师……

 

所以考上万众向往的北大,他并不觉得开心,并不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家长看来: 你读书这么好,怎么可以去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读北大去搞脱口秀,你脑子有病吧?

 

于是,这个孩子就只能考北大。

 

总之,他不能做自己。

 

这样看来,智商高、学习好的孩子,并不一定比别的孩子有更多的自我,甚至比其他的孩子少了更多的自由选择。这也许是北大新生中有高达30%的空心病的真正原因。

 

 

作者相关文章:


【陪伴笔记】 表达就是疗愈

【陪伴笔记】 看见就是疗愈

【陪伴笔记】心理治疗,其实比你想像的简单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杭州亲子营专题】之四:信任的奇迹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