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笔记】 表达就是疗愈 || 渡过

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2022-06-06

文 /邹峰 (“渡过”陪伴者) 



万一就是万分之一


在亲子营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孩子想去摸宾馆门口的一条小狗,家长马上去制止。结果孩子变得异常愤怒,一脚踢翻一排排成一行的行李箱。


第二天早饭时,我问这个家长:你为啥要这么急着去阻止她摸小狗?家长说:我怕万一被这个狗咬了,而万一这个狗又有狂犬病。她还补充了一句:其实我们自家也养狗,我怕万一狗咬孩子,就给我们家的狗狗嘴上套一个笼子。

 

我告诉她:当你说“万一”被咬了,其实就是被咬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也就是摸一万条街头的小狗,可能会有一次被咬。而且即使是真的被咬了,还可以打疫苗啊。

 

她马上说:那万一疫苗是过期失效的呢?

 

摸一下万一被狗咬,万一狗有狂犬病,万一疫苗是失效的,三个万一都同时碰上,发生的总概率是三个万分之一相乘,也就是一万亿分之一,非常小的小概率事件。

 

家长这种把小概率事件放大的灾难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失去体验探索试错的机会。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探索和试错。家长想要通过控制来避免任何风险和小概率的伤害事件,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探索和成功的机会,所以孩子会本能地反抗。

 

我担心的是他们家那条嘴巴被套上笼子的狗,也因为无法表达,挣扎在抑郁和躁狂的边缘。


价值的逻辑严密和滴水不漏 

 

我在亲子营遇到一个当律师的妈妈,在最后一天亲子互诉环节,对着女儿说了很多话。轮到女儿说的时候,似乎觉得话都已经被妈妈讲完了。只说了一句:妈妈我还是爱你的。

 

我和这位妈妈交流:你是一个成功的律师,但是似乎你把职业的习惯带到了家中。你和女儿对话中充满了严密的逻辑,而且生怕有漏洞,会不断地加一些内容,让自己说的话更严密完整。有点像帮客户起草一份合同,不断增加一些条款,让合同更安全,没有漏洞,这样可以防范一些意外风险。

 

妈妈的滴水不漏和女儿的无话可说,形成了一种鲜明对照。

 

在我看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这种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状态。家长越是这样,越是会增加孩子的无助和自责。孩子会觉得,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无法反驳,但是我又做不到,所以都是我的问题。

 

我有时候觉得,家长懂得很多,表达能力很强,逻辑严密完整,讲起道理一套一套,对孩子来说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家长,要学会沉默,示弱,甚至是故意留下一些破绽,让孩子有更多表达和发挥的空间。

 

因为表达就是疗愈。


选择困难和思维反刍

 

人生中有无数的选择,比如高考成绩不理想,是选择复读,来年重新考,还是选择差一点高校就读;复学的时候该选择原来的学校继续读,还是换一个学校读;该出国读,还是留在国内读……

 

假定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选择:A和B。当我们选择了A,就马上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我应该选择B。而一旦选择B,又觉得自己应该选A,B是错的。如此来回纠结后悔,在心理学上叫做思维反刍。

 

陷入这种思维反刍,会带来严重的焦虑,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强迫思维。

 

选择困难,是因为我们企图选择一种最完美的方案或者道路,而且认为一旦选对了,后面就会一马平川,一路顺风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怕一旦选错了,就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自己一辈子就完了。

 

其实,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任何一条道路,都有风雨也有彩虹,有险阻也有坦途。

 

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正因为优缺点综合起来结果差不多,才让我们难以选择。

 

如果有一种选择都是优点,几乎没有缺点,而另一种选择几乎一无是处,那就不存在这种选择困难了。

 

选择困难和思维反刍,其实背后就是追求完美,或者说,不接受现实世界的不完美。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才是对的?

 

答案是:选择任何一条道路,然后坚定地往前走,都是对的。如果在A和B之间来回犹豫纠结,甚至走一半又回来,回一半又想掉头,都是错的。

 

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完美的道路,完美的选择,其实是不存在的。

 

家长千万不要自己陷入这种对完美世界的想象,然后企图帮孩子选择一条完美的平坦大道。一遇到困难挫折就觉得是自己选错了,然后就是后悔自责焦虑。

 

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现实世界的不完美,然后鼓励孩子去勇敢面对这个真实而不完美的世界,同时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坚定地往前走,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本来就该有的一部分。


自残是对自杀的妥协

 

最近接触到很多孩子有自伤自残的现象。看到他们胳膊上,手腕上,大腿上一道道的疤痕,真是触目惊心,让人心疼。

 

小兔子告诉我:自残是对自杀的妥协,她每次自残后,就会有一段时间不想自杀了。

 

根据我和一些孩子的交流。自残还有以下几层意思。

 

1.   在自杀念头强烈的情况下,自残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或者说,缓解焦虑。


2.   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自我惩罚,缓解自责。

 

3.   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告诉父母:我已经承受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你们不要再逼我了。

 

4.   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父母:你们是我的父母,我不能伤害你们,但是我可以伤害你们的孩子。

 

5.   自残也是一种求救信号。有个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自残,因为自残可以让自己考得更好。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通过自残可以缓解焦虑,让大脑可以在短期内腾出时间来对付考试题目。

 

自残当然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行为,很可怕,几乎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它,而且要理解这是孩子在极度焦虑状态下一种自我缓解,自我放松的方式。


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的时候,首先不要陷入更大的焦虑和恐慌,更不要讲大道理,或者在道德层面上再去谴责孩子,比如说孩子:自作孽不孝顺自暴自弃作死等等。

 

如果再深入展开一下,自残自伤,暴饮暴食,抽烟喝酒吸毒,熬夜打麻将,日夜颠倒玩游戏,看恐怖鬼片,其实都是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缓解焦虑。常人看来可怕的自我伤害,在高度焦虑的人那里,是一种让自己放松愉悦的手段。

 

就像一般情况下用指甲抓自己皮肤是疼的,但是在很痒的时候抓皮肤就是让自己愉快的。

 

我们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而不是强行夺走他们缓解焦虑的手段。就像一个人冻得受不了,捡了一件又脏又破的大衣穿上。我们应该解决的是他寒冷的问题,而不是把他的破大衣抢过来扔掉。

 

这些信息,我觉得有必要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在痛心的同时可以更理解共情孩子,更好地帮助孩子减少自责焦虑和无助, 最终达到减少这种行为的目的。


作者相关文章:


【陪伴笔记】 看见就是疗愈

【陪伴笔记】心理治疗,其实比你想像的简单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杭州亲子营专题】之四:信任的奇迹



 




渡过”厦门营火热招生中!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全文”,直接报名。





欢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参与“渡过”用户需求调研。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