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笔记】心理治疗,其实比你想像的简单 || 渡过

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2022-06-06

文 /邹峰(“渡过”陪伴者)   图/胡蕴晴  



1.   抑郁是情绪的粉碎性骨折

 

我喜欢把抑郁比作骨折。

 

比如大腿骨折了, X光一照,非常明确,必须打上石膏卧床三个月.但是如果是情绪骨折了,外观是看不出来的.这种情绪的骨折比大腿骨折更痛苦,更不容易得到认可。骨折的人如果假装自己腿没有断,还要硬撑着走路、干活,那是非常痛苦的;抑郁的人如果在家人朋友面前假装自己没事,是更痛苦的。

 

大家能够用骨折的状态来理解孩子休学在家,那么就千万不要去催逼他上学。就像骨折没有愈合的人,千万不能去硬拽他起床运动。等他自己内心有这个动力的时候,才可以轻推。通过服药也好,通过休息,睡眠也好,反正就是状态有点恢复以后才可以。

 

什么时候需要轻推,什么时候需要绝对休息,这个只能家长自己判断。

 

2. 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法国的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说: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对教育孩子是有害而无益的。

 

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是家长对待孩子的三大招。讲道理,孩子不接受,不听,就开始发脾气;发完脾气,把关系搞得很僵;孩子情绪很差的时候,就开始刻意感动。“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多么辛苦。”讲一大堆,刻意感动孩子,孩子听了只会更难受,更有负罪感。

 

可以说,所有这些生病的孩子都是特别懂事,特别容易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就是向内自我攻击,他觉得什么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不好,自己不听话,不努力,不求上进,非常自责。所以,你这种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对孩子的伤害都非常大。他听了不高兴,但又觉得爸爸妈妈都是没错的,所以最后认为错的都是自己,又更进一步自我攻击,抑郁就更严重了。

 

所以千万不要来这三大招: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3. 家长要做孩子的容器

 

容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的容器。

 

孩子不管得病还是没得病,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说他在学校上学被老师批评了,跟同学闹矛盾,考试没考好,各种情况都会有情绪。生病后,情绪就更加严重了。他们会发脾气、打人、骂人、摔东西,甚至想死。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最糟糕的是什么呢,就是家长接不住。根本没有东西接,或者拿个盘子去接,一吐就满出来了,搞得满手都是。不仅接不住,还把吐出来的东西又甩孩子脸上,抹在他身上。更糟糕的是,家长自己也开始吐了,还吐在孩子身上,满身都是。

 

本来孩子得病了,难受了需要吐出来,结果大人吐得比他还厉害,这就很糟糕了。

 

家长需要作为一个容器,而且这个容器是越大越好。不管孩子有什么情绪,家长都能够稳稳地接住,那么孩子就觉得有安全感,他的情绪就有个去处。我吐出来的东西,爸爸妈妈全部接住,还帮我擦干净;再给我一杯水,漱漱口,我觉得舒服了,就获得了安全感,慢慢走向康复。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说,家长要做孩子的靠山,就像一堵墙一样,像一块大磐石一样,岿然不动。

 

孩子情绪波动了,家长不能跟着波动。墙是不能动的,靠在墙上,休息一下,是把这个墙当成靠山。但是如果一靠,发现这个墙会动,多吓人啊。家长要保持平静,这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如果他一发脾气,你也发脾气;他开心你才开心,他伤心你也伤心,他悲观你比他还悲观,情绪完全跟着孩子波动,那孩子就没有安全感,你就不是靠山,也不是容器了。

4. 无言的陪伴

 

在苏州营,我和一对母女聊天。女儿就当着我的面对妈妈说:我其实最需要就是你的承诺:你保证不会放弃我,你保证不会不管我。这就可以了,其余的,全部是添乱。

 

安抚,就是有的时候不需要说太多的话。你去给他拿块毛巾,或者是递给他一杯水,用你的行动默默地来表示理解,表示支持,表示接纳,就可以了。你的平静就是最好的安抚。爸爸妈妈理解你,相信你,我们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有这个态度在里面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讲什么话。

 

很久以前,我看见“渡过”群有个人分享她的康复过程。她说她是山东农村的,后来读大学得病了,回到家里,她妈妈是一个农村妇女,什么道理都不懂,什么话也不会讲,就是每天给她按摩。看她难受了,就给她按摩一下。默默的陪伴是最有力量的,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妈妈这种无言的陪伴,帮助她走出来了。

 

很多事情是孩子比我们懂,学习新东西的能力比我们更强,我们不要老是想去引导孩子,其实我们大人需要被引导。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刚刚又跟我讲了什么事情,请问我该怎么答?我说: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就承认不知道。其实他跟你讲什么,没要求你给出一个答案,你倾听就好了。不需要强迫自己回答。

 

强迫自己回答,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就好像一个人在唱一首歌,他明明不会唱,就是照着那个歌词自己瞎哼哼,那是很难听的。

 

5. “对我好”和“为我好”

 

一个孩子对家长说:希望你们对我好,而不是为我好。

 

真正“对我好”是:哪怕我做了最错误的决定,万劫不复、万念俱灰的时候,回头看你们依然都在,没有指责抱怨,只有默默支持。

 

“为你好”这句话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可以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告诉他:我这是为你好。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能量,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他们其实都有修复自我的能力,我们只需要信任和等待。

 

爱孩子,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信任孩子,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形成自己独特且完整的人格,这便是给我们所有父母最好的福报。

 

6. 讲真话的游戏

 

很多家庭孩子和家长都在伪装自己,结果大家互相担心,互相不敢说真话,互相小心翼翼,大家都很累。

 

家人之间,最好是什么都可以摊开来谈。孩子比家长想像的要成熟懂事,家长也比孩子想像的要强大,其实彼此都不需要伪装。

 

有一句话是:所谓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

 

所以,心理治疗,其实比你们想像的简单。


作者相关文章: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杭州亲子营专题】之四:信任的奇迹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