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专栏】之十三:体验式认知,心理技术的亮点 || 渡过
王骏/文
认知行为技术(CBT)理论认为:改变不合理认知,是心理咨询最关键的部分。扭曲的认知,会源源不断的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又作用于认知和行为,三者交互循环累积,给来访者和身边的人制造无穷无尽的痛苦。
如果去掉了最根本的不良认知,不良情绪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不良应对方式(行为反射)也变得容易解决。
例如:有个职场新人非常看重面子,总觉得自己一旦在职场犯错,同事老板会议论自己,嘲笑自己。于是,每次犯错后郁闷很长时间。后来,他发现,只要问题不大,别人根本不会关注自己,也就无所谓了,不会因此而难受。
但是,改变认知并不容易。来访者前来求助的时候,往往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封闭,很难直接改善认知。单纯的靠语言沟通来纠正来访者的不良认知,效果苍白无力。
针对这种情况,CBT提出:先做行为激活,用各种轻松快乐的、可掌控的文艺体育活动、心理技术,让来访者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去除不良情绪,获得掌控感。之后,再改善认知就变得容易了。
那么,有没有更省事的办法,可以绕开情绪疏导这个步骤,直接改善认知呢?
有的,这就是体验式认知技术,也叫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这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与认知心理的“信息加工”后出现的新型心理技术。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上世纪的一个著名教育小故事:某学生读书不努力,不上进。家长没有训斥他,而是带他先去看富人区的舒适生活;再带去看贫民区的生活。这个学生立刻明白了,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
这类操作,是将当事人置于某个现实场景中,通过场景和行为直接改变认知。
这种改变认知的力度非常大,直接震撼内心深处。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同样是这种情景式学习理念,通过电脑和投影、音响,将各种外界场景带入教室,实现寓教于乐。
分享几个体验式认知的小案例。
案例 1
某大一女生,之前在中学时期刻苦读书,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才发现大学并不仅仅看重学习成绩,还有各种丰富的文艺体育活动,自己完全不懂。并且,自己的外形比较大众化,也不会打扮自己,在群体活动的时候觉得格格不入,非常不自信,退缩在宿舍不愿出门。
家长带她找到我后,我没说什么,直接带她到当地一个大百货商场,找衣服专柜,几千元一套的衣服一套一套给她换,销售员还帮她打理发型。结果,“人靠衣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俗话,在她身上得到完整的展现。在服装专柜金色射灯光芒的照射下,她显露出青春靓丽的形象,高兴得说:原来我可以这么好看!家长问她:你自信吗?她说:我超级自信!
案例 2
一个男性来访者,带领一个小团队工作。由于性格上追求完美,在许多细节上过于严苛,虽然工作业绩很好,但自己很累,下属怨气更重,甚至提出要集体辞职。他意识到,可能不该这么追求完美,但又觉得这么做没错,困惑中来咨询。
我带他去大学后面的一片稻田,当时正值金秋,稻谷已经熟了,带有稻子清香的风吹过来,合并着田野里的水草气息。我蹲下来,拨过一束稻穗给他看,问他:稻子熟了吗?
答:当然熟了,这些颗粒这么饱满……是个丰收年。
问:你觉得它们长得很好?
答:是啊。
问:你仔细看,其中有几个颗粒是瘪的。
答:哦,是的,这有什么关系。我看它们长得很好。
问:你可以接受?
答:当然啊。
问:那你觉得,你的工作中需要这么严格,这么辛苦吗?做到100%也是完美,做到95%也是完美,再低一点,90分也是优秀的。
答:……这么看来,是的。
问:工作,每时每刻做到100%的完美,真的有必要吗?
答:……这么说,确实没必要。是啊,客户也没这么高的要求,降低点标准,可以的。
案例 3
一个女生遭遇过性侵后,认知上出现多种扭曲。其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认知是,认为自己是残花败柳,没人会爱自己,看得上自己。经过前期一个阶段的咨询后,我带她在小区散步。途中经过一棵山茶花树,树上开满了白色的大朵茶花,阳光照耀下,很漂亮。我指着其中一朵花问她:这朵花漂亮吗?
答:当然很漂亮了。
问:你仔细看看,花朵的根部有两片花瓣黄了,可能会脱落。
答:脱落了也没什么的,它很好看。
她顺手拔动这两片花瓣,它们掉落了。说,喏:这朵花还是很好看。
问:是啊,一朵漂亮的花,少了几个花瓣,没关系。
答:是的。
问:有句话叫做女人如花。你觉得,你和这朵花像不像呢?
答:这……我…..
问:你,还是你。别人看你,还是很好看。你看看,这朵花,在阳光下开得非常灿烂。
答:……是的。
问:人生是需要一些遗憾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些遗憾。只是人家的遗憾,我们不知道。
答:是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些缺陷,只是我们不知道。
心理同行提问:这种操作有缺陷吗?那个换衣服的女生会不会被你弄成拜金女?
回答:当然有缺陷,这种操作绝不能泛滥,要充分考虑前期和后续问题。
第一个案例,我们之前通过详细了解分析,知道她不是爱虚荣的类型,没有这种认知和习惯,所以在这方面不必太担心。并且,咨询之后仍然会保持一段时间联系,防止矫正过度,跑到爱慕虚荣的极端。当然,对于躯体变形障碍,该技术不适合。
心理同行提问:带来访者去稻田(麦地),和放一束稻谷在咨询室,跟人家谈,区别很大么?
我的回答:去超市购物过吗?一个商品单个摆放着,和一批商品集群摆放,后者对人的视觉冲击很大。成熟的大片稻谷寓意着大丰收,这个影像,和来访者的脑海中的“工作成果收获”相对应;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大片金黄色的成熟稻穗随风摆动,青草水藻的气息,阳光,微风,来访者一步一步踩在软软的田埂上,亲自去触摸体验感受,这本身就是强烈的行为激活,把人从压抑的状态中提升出来。
相对于咨询室内的言谈想像,两者效果区别非常大,咨询室里根本模拟不出现实场景。
体验式认知的操作看似很随意,却能出其不意、快速深入来访者内心,直接改变扭曲的认知。之后,不良情绪随着认知的改变,自动消失殆尽。
这一切,仍然需要按照正规心理咨询框架操作,建立信任关系,作系统分析规划,前期铺垫,后期呼应,选准契机,精准地把一个个场景切入进去。
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去创设情境,进一步提升咨询效果,帮助来访者改善认知,是咨询师的能力体现。
最后一点:该技术不是万能,不必夸大滥用,整合各种技术合理使用才是正道。
作者为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