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笔记】“7个好朋友,住在我的身体里” || 渡过

张进ZJ 渡过 2022-06-06

4月3日,女孩画的7个人。女孩妈妈说:“我让她写上他们的名字,她说不想让别人知道。”

 


(一)

 

一个北方寒冷春日的下午,在客居的旅店,我见到了前来咨询的母女俩。一见面,我就理解了此前母亲和我联系时的焦急:青春妙龄的女儿,苍白、单薄、消瘦,身体僵硬,神情呆滞。她不敢看我,在床边上紧张地坐下;每说一句话,都要抬眼看一下自己的妈妈,显得内心惊惧不安。

 

谈话很艰难。在妈妈的鼓励下,女儿一句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病况。

 

两年前,她在初二时表现出抑郁症状,心里难受,莫名地紧张;不敢独处,又害怕人多,不与人交流。后来开始厌学,有自伤、自杀行为,还有幻听。医院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用药百忧解、舍曲林、阿立哌唑、利培酮等。

 

但是,初三末,尽管病得这么重,她还以总分614分的成绩(满分640分),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刚入学一个月,就住院,然后休学。治疗至今,除了幻听减少,其他症状无太大变化。

 

这是比较典型的抑郁和焦虑(恐惧)症状,只是这么严重的不太多见。对于她的其他表现,我没有太重视,只是就幻听继续往下问。

 

没想到,当我详细追问幻听的内容,以及是否有幻觉、妄想等时,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幻听。是有7个不同的人,住在我的身体里。我和他们一起生活。这些都是真实的。”

 

我心中一惊,但努力不让自己表现出来,继续心平气和、和缓地深入细问。

 

慢慢地,女孩道出了不为人知的隐秘一面。

 

女孩告诉我,从小学3年起,她就发现自己心里住着一个人。她不喜欢和同学交往,这个人就陪她说话,给她解闷。后来,出现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总共有8个,4男3女。最小的13岁,最大的21岁。

 

这8个人,和她一起生活,和她讨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我叫一声,他们如果有空,就会来。”甚至,考试时有不会做的题目,问他们,他们会去翻书,把答案告诉她。

 

我想让她当面试一试:“你现在能不能把和你最好的,和你同岁的这个女孩叫出来,和她说说话?”


她想了想,笑了,说:“不,我和你还不熟,怕吓着她。”

 

这是和我交谈以来,第一次露出甜甜的笑容。

 

她的妈妈,听她和我说这些,目瞪口呆。她说:“姑娘,你以前怎么不说啊?”女儿说:我以前和你说过,你不信。

 

(二)

 

谈到这里,因为我没有否定女孩7位朋友的真实性,她的神情轻松了很多,交流顺畅起来。

 

但我对女孩说:“不管他们是真是假,你没有对医生讲这些情况,医生就没法精准治疗了。你得去找医生,把这个情况说一说;如果本地医生对付不了,也许可以建议你们去更好的地方,比如去北京看看。”

 

母女俩走的时候,对我表示感谢。妈妈说:“不管怎么样,女儿今天说了很多话。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人说这么多话了。”

 

女孩走后,我想到了“多重人格障碍”这个病,但又否定了。我想,多重人格患者可能随环境或应激而变化不同的人格,最多能达十几个之多。但不同的人格不会同时出现,更不会彼此对话、交流。这位女孩可以同时和好几人说话,能清晰辨别出自己和其他7个人,应该不是多重人格障碍。

 

女孩走后,我又通过微信,和她交流。以下是我们对话的原文: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那七个人,是不同于你的存在吗?他们都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吗?

 

女孩:是的。

 

我:你感觉到他们是住在你身体里的?

 

女孩:是。

 

我:“住在你的身体里”,你的躯体会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吗?比如,他们在你身体的某一部分中,这部分就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

 

女孩:应该是脑子里。

 

我:那你脑子会觉得被占据空间吗?会累吗?会被干扰吗?

 

女孩:偶尔吧。

 

我:他们和你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女孩:是朋友。

 

我:你平常能具体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吗?对你的生活有干扰吗?还是仅仅是呼唤他们,他们就出来?平常就安安静静呆着,不会影响你?

 

女孩:他们平时遇到有些问题我们会一起讨论、

 

我:他们彼此关系怎么样?他们会互动吗?你见过他们争论、吵架吗?

 

女孩:他们关系都挺好的,就是有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他们俩一般都是互相嘲讽。(微笑的表情)

 

我:你自小学三年级就认识他们,但他们至今没有继续长大,你会因此怀疑他们的真实存在吗?

 

女孩:他们说,来到我身体里之后他们的年龄就会停滞。

 

我:你相信灵魂吗?会觉得他们是来自另一个平行空间吗?

 

女孩:不知道。

 

我:他们会不召自来吗?会打扰你的生活吗?

 

女孩:有时候会。

 

我:比如,今天你来见我,他们会知道吗?

 

女孩:他们知道。

 

我:你能找其中一个,比如和你关系最好、和你同岁的那个女孩,问问她对你和我谈话的看法?比如,我建议你去北京看病,你问问她是否同意?

 

女孩: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是“病”。他们是真的存在的。他们不太喜欢自己的存在被妄下定论。 

 

(三)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当晚,我又和孩子的母亲取得联系。

 

母亲告诉我,孩子特别聪明。生下来12个月会称呼家人,会数十个数,会念音符,会认简单的字;到了16个月会念20句的儿歌;20个月会讲小故事,会数数到100,会背很多诗。

 

母亲还说,女儿上学后,大段的语文课文、英语课文,只要看几遍就能流利背下来。从小到大,只要她参加的比赛都能拿到名次。小学五年级得过全国英语竞赛省级三等奖。初三带病参加中考,满分640分,考了614分。

 

我问女孩母亲:“现在不上学,她都做些什么?”

 

“画画。她是无师自通。偶尔写一些东西,但写完自己不满意,基本都撕了。”

 

我又问:“你和孩子她爸念书怎么样?”

 

她说:“我和他爸比她差远了,上学时书念的都不怎么好。”

 

“这是天分啊。”我说。

 

“是啊,”母亲说:“所以她得了这病不能上学,我是特别的不甘心。”

 

 我心里涌出一阵惋惜和心疼。

 

女孩到底是什么病?应该怎么办?谈到最后,这位母亲听从我的建议,来北京治疗。我们商定了具体的医院和医生,确定了就诊时间。

 

母亲说:“嗯,我们相信这次去北京会有收获的。”

 

会的,一定会!


(以下是女孩的画)




相关文章:


【咨询笔记】橡皮人

【咨询笔记】减药为什么?

【咨询笔记】青少年患者要不要坚持上学?

【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该如何处理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