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怎么办?|| 渡过
2018年3月8号中午,江西吉安市某小区一位11岁的女生从自家楼层阳台跳下,抢救无效离世。当时笔者正路过该小区。据邻居们讲,当时该女生因为作业没完成,被母亲责骂,还被打了一个耳光,冲动自杀。
这样的悲剧不是个例。网上一搜,因为挨骂受罚、手机被没收而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2017年,辽宁省盘锦市一名中学男生,因为父亲不满他玩手机,将手机夺过来扔下楼,结果少年当场追着手机坠楼身亡;2014年,湖北十堰郧县一名中学男生,因为不守纪律,被班主任几次批评后跳楼自杀……
有人说,这是激情自杀,是情绪失控的结果,要家长孩子们都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有人说,我们当年同样被打骂得很惨,比现在还惨,怎么没想自杀?或是说,某某孩子被打骂别比惨的多,也没想过自杀,你这孩子怎么如此脆弱?
这里我想来分析一下深层的原因。
1. 有的家长责骂孩子的时候,用的词汇是:“废物,垃圾,你永远是蠢货,怎么不去死”,等等。这种否定人生价值的词语对人的自尊杀伤力极大。孩子心里会想,我既然这么没用,活得也没意思(没有存在价值);你既然要我去死,那我就死给你看。
2. 挫折发生时,缺乏同龄人的支持和分担。同样的挫折,若是一个人被整,难受程度会高;若是一个群体的人同时被整,就轻松多了。大家可以相互支持,情感沟通,甚至相互做鬼脸吐舌头,挫折感会大幅度下降。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兄弟姐妹很多,即使挨整也是大家一起承受,难受程度会相对降低。
3. 这一代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较多的人本主义文化影响,自尊心强;但他们的承受能力没有同时提高,一旦遭遇这种挫折,痛苦程度会更高。
4. 另一个特定因素是,如今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孩子的娱乐和情感交流支持。手机游戏中美丽浪漫、暴力刺激的画面,符合青少年的非现实狂想,迎合好奇和叛逆的心理。在网络游戏中,人人平等,没有长辈、老师的唠叨和训斥;能顺利地和网友沟通,很容易获得尊重;压力可以倾诉释放,伴随级别提升,可赢得荣誉和信任,还能赚现实的货币;失败阵亡,轻轻一点,即可重头再来,没有相应的制裁和惩戒。
人都是从幼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慢慢长大的,都有控制他人的欲望。未成年人做不了什么大事,是受制约和被指使的群体。在游戏世界中则不受限制:当上君王,统治世界,和美女结婚,杀死不喜欢的对手。随着手机被摔碎,他就觉得,“这一切被毁灭”(其实再买一个手机就可以,但未成年人的心态想不了这么远,认为手机永远被禁);他会想:我打不过你们,骂不过你们,还被你们管得死死的,但我可以自杀,让你们永远后悔。
综上所述,这些事件给我们的警醒是:
1.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家长不生气也不正常),但一方面不能过重,另一方面,千万不能说出否定孩子人生价值的词语,这是重中之重。
2. 不能随意强制去除孩子的情感支持渠道,例如没收或毁坏手机电脑;而是努力改善和孩子的亲情关系,用现实中的情感沟通交流和尊重,逐步替换虚拟世界中的那一部分。包括让孩子去练习真实的搏击,会让他们认识到游戏中的武功都是虚幻的,挨打和出血,会带来真实的痛苦。同时也消耗掉孩子多余的精力和暴力攻击性,慢慢替代对网游的兴趣。
3. 尊重孩子,不要动辄以长辈的语调教训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哪怕他们的想法漏洞百出,也不要轻易否决。只能说:哦,这个办法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若他坚持自己的,只要不出大事,让他去做。
人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常事。人就是在不断尝试犯错中成长。世界变化得很快,很多成年人的经验已经过时。让孩子行动,他会思考,然后端正思想,继续努力,最后成功收获自信、自尊,心灵和智慧得到同步成长。
5. 不要殴打孩子。体罚也是教育的方式之一,可以终止孩子的一些有害行为,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讲究,要注意分寸。
如果孩子所在的整个家族的人都是挨打长大的,已经形成了文化氛围,那么他不会觉得有多大的心理创伤;男孩子比较皮实,挨几下打,没有太大刺激的语句,一般关系也不大。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体罚的效果就不太理想;青春期女孩更自尊更重,尽量不要体罚。
作者为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曾在本公号发表文章:《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以及应对机制》、《如何寻求心理技术改善抑郁状况?》、《如何改善抑郁症残留症状?》、《多角度看待“潜意识”》、《女性因婚恋失败致郁,该如何修复?》等。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二维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