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骏专栏】之四:创伤记忆如何影响你的人生?如何用CBT修复创伤? || 渡过

王骏 渡过 2022-06-06

人们遭遇有一定强度的应激事件,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上的改变。从记忆的角度看,至少产生四大因素:消极情绪、消极认知、消极场景、消极自动思维行为(条件反射)。它们存储在一个记忆影像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保存很多这样的创伤记忆,成为人的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文化观念也是认知和自动思维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观念有地域性。例如,中国男人被称“乌龟”会非常生气,在日本则认为乌龟象征吉祥长寿。西方国家对生男生女无所谓,东方国家则有“香火传承”的观念。在国内农村大男子主义氛围较重,大城市则男女较为平等。另外,好面子是亚洲共有的文化观念。等等。

 

文化观念本身可以成为压力刺激,压力刺激也可以对文化观念起到强化作用。例如,家族中长辈老人教育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孩子即使听懂了文字含义,可能仍然无所谓。如果长辈发现孩子持无所谓的态度,大发脾气后再深入教育:没有香火的传承,我们家族将断根,房子财产土地一切产业都将付诸外人。那么孩子对这个观念会牢牢记住。认知被深化,并附加上一定强度的情绪。

 

生物遗传方面,美国埃默里医学院的迪亚斯和雷斯勒训练老鼠害怕一种类似于樱桃花的味道。随后,他们测试这些老鼠的后代在突然闻到这种味道后的震惊程度。在老鼠受训练时,这些子代老鼠尚未在母体内受胎,而且在试验前从未闻过这种味道。雷斯勒称,与未受过训练的老鼠的后代相比,它们对樱桃花味道的反应大约强了200%。


从这个状况看,创伤记忆能够通过生物遗传到后代,创伤记忆中的消极情绪、认知、场景、条件反射,成为人的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创伤记忆像矿藏一样,分布在不同深度、不同时间的记忆层面。借用挖金矿游戏来表示不同深度、影响大小的记忆分布。

 

借用时间轴画面来表示不同时间的记忆存储。

 

淤积在每个创伤记忆中的消极情绪、认知、场景、自动机制,这四大因素相互制衡,任意一方得到触发、加强,其他三方都得到加强;任意一方下降,其他三方也随着下降。

 

消极情绪对创伤记忆的触发

 

小故事:老公教老婆学开车,由于男女之间天生的性格差异:男人喜欢战斗游戏,女人爱好角色扮演,过家家。导致多数女人对方向感、手脚协调性、机器设备的适应速度不如男人快,自然在练习途中错误百出,甚至同一个危险动作能反复多次。男人多教上一段时间开始烦躁,从轻声细语的耐心变成语气逐步加重,甚至出现呵斥短语。

 

女人气得把车门一摔(消极情绪),开始哭闹:知道你对我不好!(消极认知),然后开始回忆早期的创伤记忆,并且一个一个数落出来:结婚的时候你家这么穷,连点像样的彩礼都没有,害得我在父母面前的脸面都丢尽了;当年婆婆怎么怎么对我不好,你都不吭声(消极场景)……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一吵架就回娘家,自动机制)。


消极认知的触发

 

这方面,与家族群体生活习惯、地域性的政策法规有关联。出现中性事件的时候,符合当事人或群体认知观念的,当事人或群体会呈现积极情绪;不符合观念的,会出现消极情绪,继而引发对应的自动行为机制。

 

国内一些农村的香火传承观念很强盛,不但生育男孩能继承家业,并且许多农村的政策,生男孩可以分到土地,生女孩无土地可分。导致许多新婚家庭若头胎是男孩能得到整个家族的赞扬,生女孩则冷冷清清无人理睬,甚至媳妇还会挨骂受气。

 

例如,在上世纪严格管控生育一胎的年代,一个农村妇女诞下一个女婴,当婆婆的当场大哭(消极情绪),喊老天爷自己命不好,菩萨怎么不保佑自己,家族要绝后断根了(消极场景)。之后,对孙女和媳妇百般嫌弃(自动机制),恨不得赶她们出门,重新迎娶新的进来。在那个年代,将女婴遗弃送走的大有人在。

 

消极自动机制(条件反射)的触发

 

这一类自动机制在习惯瘾好上常见。例如某个习惯抽烟酗酒的工人,瘾好发作但找不到烟酒的时候,产生愤怒焦虑的情绪。想起上次家人看不惯自己抽烟酗酒,给藏起来了;身边的某几个工友曾经偷喝了自己的酒,抽了自己的烟,这次肯定也是他们干的。越想越认为一定是这样,开始向旁边的人发脾气。

 

前三者对记忆创伤的触发相对简单,下面重点讲述消极场景的触发。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博客中讲了个故事:

 

五六年前的一个学术会议,谈到我开的研究生课《自杀学与危机干预》和《创伤心理治疗》得到学院接近满分的教学评分,学生们高度评价。当我享受被权威肯定的愉快心情时,非常意外听到一位老前辈批评:学生太多了,研究生应该小班教学;非临床方向的学生没有基础,不能来上课。尽管我进行解释,老前辈依然不认可。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极其愤怒,当众说不可理喻,拂袖而去。这大约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前辈师长如此失礼。


那一刻,我感到委屈,愤怒,感到无论做得多好都不能得到肯定,做得好居然会成为被批评的理由。待情绪平复,开始想,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自由联想,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初中时候的一件事情。

 

我在一次很难的数学考试中考了94分,是全校第一名,全校平均不及格,第二名70多分。这次考试我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全校公认的数学大牛。当15岁的我拿着全校第一的考卷回到家里向母亲炫耀(那一刻和我告诉老教授得到了接近满分的教学评分何其相似)时,母亲淡淡地看了一眼,轻蔑地说:“你又不是在苏高中(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得的第一名,有什么好得意?”

 

那一刻我从巅峰体验一直跌落到自卑和愤怒的深渊。我已经全校第一了,还不能使你满意,而我不在苏高中怎么可能在苏高中考第一?这种委屈与愤怒和我刚刚经历的被权威前辈无端否定的感受完全相同。

 

该故事以类似场景的方式激发,同时关联出消极情绪(那一刻,我感到委屈,愤怒)、消极认知(感到无论做得多好都不能得到肯定,做得好居然会成为被批评的理由)。徐教授在事后的短暂几天,当想起他的研究生课程,可能就会感到不舒服(自动机制)。这是本人的猜测。

 

徐凯文说:我那一刻情感的爆发,主要不是因为现实中的被否定,而是因为二十多年前的创伤记忆被唤起,就情绪唤起的严重程度而言,前者只有一分,后者是九分。

 

为什么类似的场景能起到相互激发的作用?

 

心理学教授朱建军提出一个词:相似即就是。他讲了个小故事:

 

在餐馆吃饭的时候,服务员上来一碗蛋汤,正当大家在喝汤的时候,面前电视机里面播出一个健康节目:小孩得病拉稀,拉出的粑粑,掉到马桶水里的模样,和眼前餐桌上汤碗里面飘着的蛋花几乎一个样。然后看电视的食客们大倒胃口,坚决不碰这碗蛋汤了。

 

这个自动机制的基础,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是脆弱的动物,当遇到猛兽,即使是远远看到类似的形状,第一选择是立刻逃走,而不是等它们走到自己身边,再来辨认个究竟。如果到身边才发现是真的,那已经性命不保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亦是如此。

 

例外的动物:东北神兽傻狍子。



傻狍子逮啥都想停下看个究竟。假如你看到了一只傻狍子,只要大喊一声,它就会停下来瞅瞅。如果猎人一枪没打中傻狍子也不要紧,因为它跑走以后,过会儿还会颠颠地跑回来,看看刚才发生了啥事。成群的狍子如果你能打倒一只,那么其他的会在不远地方围观你,有些甚至会凑过来看。傻狍子受惊时,尾巴处的白毛会瞬间炸开!整个屁股变成白屁股,然后再思考要不要逃跑……真是慢半拍……这货没灭绝是个奇迹

 

以CBT为主,实施轻度创伤记忆的全面修复

 

案例:不敢开车的女司机

 

某女司机在经历一次自己全责的车祸后,再开车就心慌胸闷呼吸急促,觉得会出车祸,不敢开了,因此来求助。

 

该案例适用第一代行为疗法的放松、脱敏、正强化技术。该技术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发明者是斯金纳和利得斯莱。该技术强调刺激和反应,以条件反射为主。

 

解决步骤:

 

1.   让她坐在驾驶室里面,进行触摸方向盘等操作(挂空挡,点火发动,车不走)。当开始心慌胸闷的时候,采用放松技术中的肌肉松弛、呼吸技术,达到去除心慌、胸口难受,脱敏适应。最终在驾驶室能够感到平静。这个过程反复做多次。


2.   专业教练开教练车,带她去练车专用路线。然后,让她进入驾驶室,放松适应后,发动汽车,开始缓缓滑行。等到出现恐慌的时候,车子慢慢滑行到路边,置于空挡不熄火。再次进行放松训练,想象自己曾经的轻松愉快开车的场景(正强化)。一段时间后,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了,逐步把速度加快,再重复多次训练,待完全不惶恐即可结束。


教练车的好处是:副驾驶位置也有刹车踏板,一旦司机手脚慌乱,教练可以随时帮助刹车。


3.   乘坐教练车上车流量大的正常道路,教练陪同,再次进行上述训练。训练熟悉后,换成自己的车再反复训练多次。最终达到完全放松平静愉快的驾车,心理阴影消除干净。

 

行为正强化(阳性强化)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技术,举例说明正负强化理论。

 

某胖子被心仪的女生鄙视,决心减肥,但毅力不足,难以坚持,前来求助。

 

咨询师支招:在不愿意起床运动的时候,负强化想象自己臃肿笨拙的样子,女生们都看不上自己,甚至将来因为肥胖而糖尿病心脏病,瘫痪在病床上;运动一段时间后很辛苦,想偷一偷懒,正强化想象将来减肥成功,帅气阳刚健美,吸引众多漂亮女生。于是动力来了,更努力减肥。

 

强化技术的用途还有:恐惧读书的学生想像自己将来读书考试成功的形象;恐惧上台演讲的人想像自己在台上精彩演讲的形象,等等,配合放松技术使用。

 

第二代认知行为CBT的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该技术以第一代行为疗法为基础,发展出的情绪、认知行为、条件反射的技术。

 

它的ABC理论:A诱发性事件;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案例:女职员昨天在公司被上司当着大家的面训斥,非常丢脸,今天进入公司后开始感到不自在:大家会不会嘲笑议论自己?我观察看看,大家好像真的在偷偷看我,议论我,鄙视我。我感到烦躁焦虑,没心思上班。特定场景,信念,情绪,行为结果,交互循环加重。

 

解决:先采用第一代疗法的放松与正强化,待消极情绪消减,恢复平静,再进行重新认知,是否大家会议论鄙视自己?是的,一开始确实会出现几个同事议论自己,但这个时间很短,大家都很忙,没这么多闲工夫,也就一两天就过去了;同时,别人也会在工作中出错,挨骂,只是自己不一定看到了现场。当消极情绪和认知都相应改变的时候,对进入公司时产生的不自在感觉(消极条件反射)也下降消失。

 

打破恶性循环,重新认知,产生积极情绪及行为,获得愉悦充实的新感觉。这是ABC理论的思路。艾利斯认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引起,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然后交互循环;认知疗法的贝克认为,当个体遭遇相应负性事件时,源于早期的观念特性(创伤记忆)容易被激发,激发后产生一系列消极的交互反应。

 

第二代CBT是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的产物,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对拒绝改变信念的人,领悟能力差的人,效果不好。

 

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三代CBT兴起。它引入了催眠技术,两者整合,称为认知催眠CBH,将访客早期深层的记忆影像与消极认知、文化观念提取出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新认知,导入积极理念予以修通。尤其是针对某些在正常状态下难以修改的消极认知。(可参考《一个“催眠+萨提亚”治疗案例》,http://mp.weixin.qq.com/s/F-W1dHucVglqZd5N9iHMCQ

 

CBT引入正念疗法,成为正念减压MBSR与正念认知MBCT。该技术对抑郁双相2型的治疗得到脑科医学实验认可。这是目前唯一实证治疗双相的心理技术。

70年代,彼得-卢因森发明行为激活疗法,在治疗抑郁的效果上不次于第二代CBT。第三代CBT将其引入整合。


第三代CBT的组成部分还有接纳疗法ACT、治疗人格障碍的辩证行为疗法DBT、治疗心理创伤的聚焦创伤认知TF-CBT、治疗失眠的失眠认知疗法CBT-I等。

 

CBT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涵盖多个领域的心理治疗学。持发展开放的态度,通过科学循证方式引入各种技术,就像现代医疗分具体的眼科、消化科、骨科等,进行精准治疗。世界各国都在用CBT进行各种实验,对抑郁焦虑的效果名列前茅。

 

作者为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本文由著名CBT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郭召良教授指导,特此致谢!

 

声明:本文只针对一般的创伤记忆(心理阴影),不涉及重大天灾人祸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本公号读者群的群主微信号: harbindj,有意加入者可联系群主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