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孩子一同战胜强迫心魔?一位家长的经验分享 || 渡过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自然的空/文    张进/图

我的孩子从初中开始患强迫症,至今已经11年。但他坚持上学,目前研究生即将毕业。

这期间,我一直帮孩子求医问药,一路走来深感强迫症确诊不易,治疗更难。医疗机构和心理机构的治疗手段虽然丰富,也难有明显和持续性效果。我个人也因过度焦虑而深陷强迫,后来通过读书学习森田疗法,用了近一年时间走了出来。然后又带领爱人、孩子一起学习森田疗法,家庭焦虑感逐渐减轻。
 
近日,我看到社群的的家长们因孩子焦虑烦恼,甚至痛不欲生,所以想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做参考。

一般来说,患强迫症的孩子都是上进心比较强的。导致强迫症的主要心态包括:追求完美,过度责任感,非黑即白,比较心,高估危险,疑病,害怕不确定性,等等。

强迫症患者大都有疑病素质,家长往往也类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的家长会忽视培养孩子“过程努力、结果随缘”的心态,为了追求好成绩,这些孩子会要求自己注意力完全集中(这也通常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然后就会对影响自己注意力集中的事物(念头、行为、躯体反应、别人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并想要对抗、消除或逃避这些干扰。

问题是,这些干扰都是正常存在、无法消除的。当他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消除时这些干扰时,会由此产生恐惧和焦虑;他又想要消除这些恐惧和焦虑,而恐惧和焦虑是人的本能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是无法消除的,这就又形成新的恶性循环。
 
在另一层面,由于孩子的欲望是脱离现实的,而学业竞争压力、家长的期待和督促,都让他无法放下这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期待。最终在各种压力之下,孩子大脑疲惫至极,精神交互作用出现,并且经过不断重复,逐步强化、固着,导致强迫思维和躯体反应,强迫症就形成了。很多孩子后期还会泛化成社恐,其他强迫的逻辑也基本相似。
 
孩子的认知、心态和习惯,基本都来自家长的遗传和言传身教。孩子太小,人生经历少,心智不成熟,直接改变孩子的心态很难。即使改变了,父母也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会继续把孩子推向强迫。

所以父母必须改变。首先父母自己不能因为过于焦虑而陷入强迫,从而避免出现一人强迫、全家强迫的局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在心态调整方面,父母和孩子都要理解:注意力有时不能集中是正常的;努力学习、成绩却不理想是正常的;恐惧和焦虑是人的正常本能反应,是不可去除的;孩子需要学会和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比较;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有缺点和不足。

如果孩子不能上学,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帮孩子找点事做。可以去参加舞蹈、散打等兴趣班,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考虑做一些兼职。让孩子加入人群,做点学习以外的事,有计划、有目标地去生活,以免社会功能受损。 
 
森田疗法并非治疗强迫症的唯一有效方法。我提到这一方法,只因我全家受益,略有体会,并无刻意宣传之意。而且据我了解,森田疗法对于缺乏自知力和反省能力的人,效果并不好。总之,家长不能着急,不要逼迫孩子。自己要先树立良好的心态,才能带动和影响孩子,逐渐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渡过设立主题交流群,针对抑郁后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比如休学与复学、就业、求医问药、心理治疗、焦虑症、强迫症、家庭教育问题等,由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群主进行带领,并不定期邀请本主题的专家或老师在群内开展讲座与互动,有针对地答疑解惑。

扫描二维码加入群小助手微信,告知群名后会邀请您加入相应群聊。

了解、加入其他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