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周末版】现实感的缺乏是人陷入心理疾病的内因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文 / 山竹    图 / 张进

我曾带领过一些心理团体,在带领的过程中,有一些疑惑:虽然团体给予了大量支持,回到现实后,来访者会不会更加无力,落差更大?团体毕竟只是虚拟的社交,如何把团体中的收获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给?在团体中揭开的伤疤太多,这样是否真的合适?

面对这些迷茫和不确定性,我曾加入读书小组学习、与心理师们交流,接受同辈陪伴和督导,虽然我的疑惑虽然不能立刻解决,却也给了我不少支持,让我有了一些体悟,在此分享给朋友们。

一  

一位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为我进行督导时,和我说了两个词——“现实感”、“现实检验能力”。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像掘出一口泉眼,汩汩不停地涌出领悟,修通,又好像构建了一个新的维度。“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现实感,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基础和人格水平的最基础的概念。它让我们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与他人、整个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和界线……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并接纳这一切。

当然,现实感这个概念远比这些更加复杂,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不过我们随时可以体会到到它的意义。

成年人如果现实感比较差,是会影响很多的关系,最终影响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虽然是个成年人,但是他没有完成“成年”“成熟”的过程。

比如说,他完全可以处理好上级布置给自己的工作,可以很好的处理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甚至可以做到很高的职位,但却不能把家里的个人生活和亲密关系搞好,走不进一段亲密关系,或者走进去了又很怀疑、冲突、无法理顺。这源于自己童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未完结事件”。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或者让自快乐,或者让自己不快乐,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影响我们以后对新的事件的反应模式,形成我们的人格。

然而,当我们比较小的时候,力量比较弱,遇到问题无力战斗又无法逃跑,无力面对有强大控制欲的的父母、老师,身体就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比如逃避、隔离、解离,没有把它们整合进自己的生命和身份认同。这就形成了成长中的“未完结事件”。

平时,它只被屏蔽了,隔离了,压抑进潜意识里,可是一旦遇到某些特定的契机,比如涉及到亲密关系,那些未完成的情结随时会跳出来作祟。

而这一部分的大小、程度的不同就是你与现实的距离,也就是现实的检验能力。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离开原生家庭,走向社会的十字路口,也是形成现实感,完成同一性的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好的陪伴,慢慢地引导孩子走向同伴,走向社会,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当一个人现实感差,他在遇到心理困境时,会采取不同的防御机制,例如否认、隔离、理想化、解离、分裂等等,也就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应激障碍、分离障碍、人格解离、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等等。

比如,对未来对不确定的担忧就会有焦虑;到了自贬自罪自我攻击的程度,那就是抑郁;心理难受,会用重复行为或者思维去阻断感受以缓解精神的痛苦,就会发展出强迫症;还有的受不了严重的心理痛苦直接采用隔离甚至解离、否认、歪曲、分裂的防御方式面对现实,就会形成人格解离、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

看着有点可怕: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可以这样说!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修为高的人,其实就是真实程度、现实感强的人。

二  

从某种意义讲,“现实感”只是一些不复杂的常识,比如“相信自己”、“认清现实”,但我们很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偏离了常识,偏离了正轨。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现实感足够强,有切实的身份的认同,他就不会偏离正轨太多,一个人的现实感距离他偏离的程度就决定了他的症状的严重程度。

我前面的困惑,这里有了初步的解释:咨询,团辅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能从自己亲身经历了解的事,获得内生的动力,最终克服来自外界的不利影响不是在一个封闭环境里,从咨询师或团体同伴获得表面的安慰揭开伤疤,是为了让那些潜意识中的伤疤,由暗处转移到明处,从而为正接纳它,将它整合进自己的人格中奠定基础。

创立U型理论的奥托·夏莫说:你真正想要做的事,往往隐藏在你的挫败感中,关注你的挫败感,找到深层次的需要和真实的意图,真实的面对现实。了解你真正热爱的东西,然后基于此开始一步步前进,围绕这一点展开小的实践,你不需要知道怎样从这儿到那儿,不需要太多计划,走着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好。

有很多人害怕未来、害怕未知、害怕无所事事,认为忙碌就会有安全感,只要奋斗我就能怎样怎样。如果我们提升一些认知的维度,少一些对人生的设定,放下一些“必须”和“我认为”的自我限定,不那么恐惧,就会游刃有余一些。

“我是谁”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答案叫作“走着瞧”。

过多的理想化、过多的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迷茫的时候时候,径直追寻向上爬到山顶俯瞰,再慢慢打通。要有一些勇气和忍耐性、有一些突破自我的想象力,跳出习惯性的,已经成为标准的习惯性的思维与行动模式。犹豫不决,左转右转,有时候还可能溜下去。

很多时候,人未必能够觉察自己迷茫了困惑了,因为经常会把心理上的不适感采取各种方式回避掉。所以,判断和决策也很重要,可以让自己在迷茫的地方不被卡顿,而是比较容易突破重围。

你的人生是你活出来的作品,你的人生终极是什么?不知道,在现实中,去走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