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周末版】绝望并未炼成朴槿惠,只是给天下父母以警示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文 / 那时候那个人

“多年以后,被判有期徒刑22年的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一个人躺在病床上面对周边戒备森严的军警,一定会想到42年前收到父亲朴正熙血衣的那个遥远的日子。”

这是我从朴槿惠联想到《百年孤独》写下的一段话。前不久,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病亡,竟让身陷囹圄、因病就医的朴槿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据报道,全斗焕的灵堂收到了一个花圈,署名竟是“前总统朴槿惠”——谁送的花圈?是她残存的支持者吗?还是反对她的人借此嘲讽她?

曾几何时,作为韩国的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的曲折身世和成功轰动一时,她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成为励志传奇,我也曾跟风买了一本;可是仅仅几年后,她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


我翻了翻书柜,书还在,于是花几个小时重读了一遍,便有了这篇感想。我无意于对身为政治人物的朴槿惠做出评价,只是从心理成长角度谈谈对她的看法。


一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控制了韩国政权,不久就任总统,时年10岁的朴槿惠作为总统之女,和母亲陆英修、妹妹朴槿令、幼弟朴志晚一起住进总统府青瓦台。朴槿惠的自传,也从这里开始。

陆英修作为大家闺秀,像大多数传统女性一样,承担了教养三个子女的主要责任,在成为第一夫人后,又不得不抽出时间,完成大量公务。朴槿惠回忆道:

当时还年幼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被剥夺而哭闹,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却从未对任何人显露过疲惫或不耐烦的神色。


读到这句话,我不禁想到我见过的不少家庭,家长一天工作回家后,他们的语气、表情,仿佛是在刻意让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工作多么辛苦、不容易;还有的家长,回家后会变得暴躁易怒,因为一点小事,就以“教育、纠正错误”的名义,冲着孩子发火,给孩子留下过度的愧疚,甚至心理阴影。

还有陆英修对朴槿惠姐弟的教育原则:


她总是强调责任感和谨慎,装病和撒娇对她一点也没有用,哪怕是非常小的错误,只要我们不真心认错,她就会严厉地责骂我们……“成绩好坏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每时每刻都要心术正直。”母亲对品格教育的意志和信念非常坚定。


今天的家长,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把品格放到学业之前呢?


每天记录当天做得好与没做好的事情,并将需要改进的缺点不仅写在日记里,也会另外记在其他的笔记本上。这个方法有助于改掉不好的习惯……将已经戒掉的坏习惯用红笔划掉,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


这是朴槿惠在母亲的教导下想到的办法,说不定真的会有用;当然要强调的是:不能强制!不能强制!不能强制!


要是她的言行与教育我们的内容不一致,在青瓦台度过青春期的我想必会感到非常混乱多亏她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我安然地度过容易彷徨的青春期。


朴槿惠这样总结母亲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她最终能够走出“绝望”,并一度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童年和青年时,来自母亲的力量,这力量既来自于怎么说,更来自于怎么做。


回忆母亲的同时,朴槿惠也穿插一些和父亲朴正熙有关的内容:


“一直到我周岁时,父亲都会把我的成长过程,亲自用照片记录下来……”

“某个夏天和家人度假时,父亲在车上画了志晚的素描,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是志晚的后脑勺,怎么样?是不是挺像的?’”


这些故事,都是陆英修讲给朴槿惠听的。夫妻间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埋怨、拆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除了家庭生活的温馨瞬间,朴正熙也通过父女谈话,塑造了朴槿惠的世界观、政治观,为她后来步入政坛奠定了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当朴槿惠听了一段关于电子工业重要性的论述后,暗中定下学习电子工程的志向,并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去法国留学深造。


总的来说,虽然父亲陪伴的时间不多,朴槿惠的童年父亲的角色并未缺失。作为政治人物的朴正熙,功过或许难以定论,但至少在那一刻到来之前,作为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还算称职。只要心在,工作、事业繁忙,不应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缺席的借口。


左起:朴正熙、朴志晚、朴槿惠、朴槿令、陆英修


到这时,朴槿惠的人生是值得羡艳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想必就是这样吧。如果没有之后的不幸,朴槿惠说不定可以“遇到适合的对象,和他一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学成后,成为电子工业专家……这样的一生,虽然没有经过“绝望”的锻炼,其实也挺好。


二  


1974年8月15日,陆英修与朴正熙在一个剧院出席活动时遇刺身亡。剧院那一声枪响,不仅让朴槿惠失去了母亲,还改变了她既定的轨道,让她的人生彻底与政治绑定。


葬礼结束才不过六天,我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胸口别着白色小花参加了预定的“第一夫人杯母亲排球大赛”。在难过哭泣的人群面前我强忍住泪水,因为那个场合的我不再是以前的朴槿惠,而是“第一次”履行第一夫人职务的朴槿惠……这就是当时二十二岁的我必须接受的宿命。我决心放下过去岁月,彻底以第一夫人的身份活下去。


关于这段“代理第一夫人”的政治生涯,朴槿惠在绝大多数篇幅中记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履行这一职责,了解政情、民情,锻炼能力,并初步构建自己的政界人脉。至于对被迫脱离原先的生活轨迹,除了前面提到的“必须接受的宿命”,以及相似的“不能推脱、无法逃避”,书中只是简单地解释为“沉重的责任感压着我”。


那么,朴槿惠内心深处究竟是怎么样的?其实,她可能并不真的喜欢这个工作,正如她一开始,就不喜欢“总统之女”这个角色一样。


“总统的女儿”在他人眼中可能是个公主,但对当事人来说,却也有可能是牢笼监狱。


甚至多年以后,她以议员的身份从事外交工作,依旧很喜欢回顾那段理工科学生的经历:

我们还聊了理工人才的培养政策话题,我与胡主席同为理工背景出身……我想,用“理工界的人有着共通的语言”这句话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而这一切,也有陆英修的影响在其中:


母亲经常对我说,她很期待以后回新堂洞的家过日子。“要是能卸下肩上的重担,即便是住在小房子里,我也希望能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日子。”


事实上,对于朴槿惠来说,从政并不是报效国家的唯一手段,学习电子工业,成为行业的栋梁,也可以为国做出贡献。她之所以走上这一条路,仅仅是因为她是朴正熙、陆英修的女儿。


陆英修(左)、朴槿惠(右)


一个并不喜欢政治的人,因为外在的压力,被迫走上从政的道路;朴槿惠最终走入歧途,可能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


在这里,不得不说到身为父亲的朴正熙。纵观全书,朴正熙很少关注朴槿惠心灵深处的隐曲,只是向她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把本来不适合她承担的责任强加给她。失去母亲后,父亲未能及时为朴槿惠填补母亲的角色。


事实上,最终让朴槿惠身败名裂的“闺蜜门”,也可以追溯到朴槿惠丧母后这几年。朴槿惠认识闺蜜崔顺实正是在这段时间,而后她在精神上对崔顺实越来越依赖。


陆英修遇刺后,朴正熙变得日益偏执、独断、残暴。据说当时深受朴正熙信赖的情报部长金载圭,已经注意到朴槿惠的异常,并向朴正熙报告,然而未能引起朴正熙的重视。1979年10月26日,金载圭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朴正熙,这一枪,不仅深刻影响了韩国的历史,也彻底让朴槿惠陷入了自传所说的那种“绝望”……


韩国影视剧中还原的金载圭行刺情景


三  


父母双亡后不久,朴槿惠姐弟搬离了青瓦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旧居。


1979年12月12日,朴正熙的旧部全斗焕效仿朴正熙当年的举动,兵变夺权,他把朴槿惠姐弟,尤其是曾作为“代理第一夫人”长期抛头露面的朴槿惠视为潜在的威胁,不断打压。


朴槿惠在书中如此描述自己遭遇了怎样的“绝望”:


我们离开青瓦台后,在政治圈内不断出现出卖父亲的言论。我们三姐弟连父母亲的祭日也不敢举行任何公开仪式。

我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去拆穿他们所说的谎言。就这样,身边的人开始背离我们,在世间的不闻不问当中,我们姐弟仿佛消失在历史的背后一样。

在担任第一夫人的那段时间,我身在可以了解国家整体脉动的权力最上层,但是父亲离世之后,我也尝尽了社会最底层的滋味。多年来我忍受了无数的出卖,简直就像是站在山崖的边缘般岌岌可危。
……


失去父亲,又遭遇排挤,不得不过上她曾经向往的平凡、自由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次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但是她没有这样做。我想,沉寂多年后,她再次选择回归政坛,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弥补“绝望”给自己带来的内心空洞。


这个空洞,让她以极大的执着,追求从党副总裁、总裁,到议员,最后成为总统。所以她说:“绝望锻炼了我”。


可是仅凭这些,并不能让她一直成功下去。据说朴槿惠准备竞选总统前,不少立场各异的政治人物,都认为朴槿惠并不适合担任总统,否则会给父亲蒙羞。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预见。只可惜,因为绝望的空洞,她未能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


一旦尝到权力滋味的人,就会成天为了不失去权力而战战兢兢,他们不会选择险峻艰困的道路,反而会找寻快捷方式,想要快速成为政坛上的明星。权力这种东西感觉一辈子都能握在手里,但其实某天会突然像风一样消失。权力的珍贵在于我们可以利用它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但若没有用在国民身上,而是用在个人利益上,结果就会是丑陋的。


尝尽世态炎凉后,朴槿惠对权力有了这样的一番感悟。可是结合她担任总统后的所作所为,这简直是讽刺。


如果她彻底放弃从政,回归学术领域,也许会成为韩国电子工业的知名专家;如果回归政坛后,不追求总统之位,她也能成为自己党派一位成功的议员、外交家,不至于最终身败名裂;如果她在“闺蜜门”曝光后,不负隅顽抗,主动认输,也不至于留下那么多的丑态……本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具备了成为政治家的部分素养和品德,可这一切都被那“绝望的空洞”给吞噬殆尽,只剩下贪婪和欲望。


纵观朴槿惠的政治生涯,我始终感觉,她像是被某种力量操控的木偶。虽然这个木偶拥有精致的外表、复杂的机关,甚至比真人能做出更加复杂的动作,可是却始终缺少一份灵魂。

最后还想说一句:我翻遍全书,想要寻找朴槿惠关于“闺蜜”崔顺实的只言片语,可惜没有找到。可见她也明白,此事并不光正大(事实上2007年她与李明博争夺党内总统候选人时,李明博就曾以此攻击朴槿惠;朴槿惠则以李明博的一系列经济犯罪嫌疑反击,最终两人都因此而身陷囹圄)。

所以,对于各种心灵鸡汤最好谨慎一点——谁知道熬鸡汤的人会对你隐藏些什么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