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秘而平凡”的薄撑

郭婉楨 大雨食事处 2023-06-16
#《饮食文化》课程学生习作选登
郭婉楨 暨南大學 21級
摘要:

你吃过薄撑吗?如果不是广东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本文将介绍这款复古的广式点心——薄撑,它是如何的平凡之余又充满神秘感。薄撑其名字源自它的制作过程,薄撑的“撑”是摊开的意思,其主材料是糯米粉团。民以食为天,薄撑在每座广东的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凝聚着太多的民间 风俗和其背后的文化源远流长,值得细细品味。本文也会阐述在现代社会下,薄撑的现状和发展。

薄撑的“神秘”由来

薄撑,是一款非常复古的经典广式喝茶点心,在广东历史悠久。传统薄撑的做法很简单,多以糯米粉为主料煎制而成,和法式薄煎饼类似,都是摊薄的 饼。薄撑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撑”字,在浅锅里摊开糯米粉团时,要用锅铲不停地拍打令延展变薄,直到它变成薄薄的一片,才算是“撑”好了,所以就取 了这个形神兼备的名字。接着再包馅料,吃起来香脆可口,外酥内软,因此在 过去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欢。薄撑不仅是个冷门词汇,在字典上难以找到,而且 也有很多种不同叫法,比如“薄餐”、“薄罉”、“馎餦”、“拍餐”、“拍裎”、“煎 糍”、“扑撑”等。有人认为“薄撑”似乎应写成“馎餦(bó zhāng)”,因为它 是糅合了古代“馎饦”(一种面食名称,语源为“圆形”,即圆形的饼)“餦餭(干的饴糖)”一类食品的特点而成的广东薄饼。

最简单的薄撑就只是一张圆饼上放一些糖,卷起来之后切成块,所以说成馎餦也不为过。由于地域所限和岭南地暖,极少种植麦子,使得过去的广东人并没有吃小麦的习惯,以米食为主,所以薄撑主料由面粉改为糯米粉,薄撑也一直只在广东地区流行。另外,仅是广东的区与区、镇与镇之间,他们所制作的薄撑就已经同中有异,支脉异彩纷呈。

关于薄撑的神秘由来,众说纷纭,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但无法认证哪种才是薄撑的真正由来。其中有三种传说广为流传。

第一种说法和女娲补天有关。《龙山乡志》4引诗云:“天穿节届灶觚忙,粉饵团成并舍香。中馈漫云无 事业,一枚煎饼继娲皇。”传闻薄撑是女娲补天的杰作,广府地区正月十九为 “天穿日”,家家户户煎制黏软的薄撑供奉天神,辅以红丝线和缝衣针,欲替劳 作疲惫的女娲“补天”,愿雨过天晴,风调雨顺5。软糯的薄撑寄寓着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第二种说法是希望小孩子勤奋读书。以前珠三角一带如顺德等地的儿童多是进“卜卜斋”(即私塾)念书。繁多的入学仪式中,其中一个仪式是父亲带着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把一块用糯 米粉制成的薄饼放在椅子上,命令儿子坐下。薄饼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有勤奋读书的寓意6,意为“坐定定、唔走得、专心读书”(意思是要乖乖坐好,不能离开,专心读书)。时过境迁,这种开学仪式在现代已经省去,不过薄撑已经成 为广东人喜爱的一种点心

第三种说法则和嫁娶风俗有关。清代咸丰《顺德县志》7说:“顺德分自南海,南俗即顺俗也。”开国前南海县有一个婚俗,婚礼越日,新人下厨同煎薄撑,新郎烧火,大妗姐8(新娘“守护神”;传统的广府婚礼上对传统婚礼习俗礼节了然于心,吉祥话张口就来,最早出现于宋代。)扶持着新娘边撑边唱:第一撑,开枝发叶任我生;第二撑,相公谷围顶到瓦坑;第三撑,好田好地任人耕……直到把薄撑煎完才停止,这甜甜的薄撑,在那每次用力“撑”的动作里,都代表着寻常百姓家对将来美好且理想生活的向往。

另外,薄撑在不同的广东地区也有关于它的故事。在佛山市,顺德人多把薄撑摊好后,铺上一层白糖、芝麻、花生末、椰蓉作馅,然后用锅铲铲起一端,折向中间,再将另一端铲起折叠在上,将馅料卷 裹着,成长条,活像折叠被子,所以形象地称为“睡铺”。每逢清明,邑人都 煎“睡铺”祭,说是回家给受祭祖先提供睡觉用的铺盖。如此小小薄撑,折射出顺德人深沉的崇祖观念。而薄撑除了是顺德人的祭祀用品,同样也是高明 人祭祀用的贡品之一。
在东莞市的麻涌镇,农历二月二有一个“阿婆会”9,当地人会在当日煎薄 撑,薄撑做好之后,连同水果、茶水一起用来祭拜婆娘嫲。关于二月二拜婆娘 嫲,民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婆娘嫲指的是专门保护小孩的十二奶 娘,拜十二奶娘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小孩无灾无难,因此凡是家里有小孩的人 家都会做很多薄饼来祭拜。也有人认为,阿婆是女娲娘娘,祭拜原因就是我前 面所提及第一个薄撑与女娲补天有关的由来说法。甚至有人认为,进入农历二 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 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那么广东 人的煎饼自然指的就是薄撑了。

薄撑的制作

传统的薄撑有分咸、甜两种,味道不同,自然做法也不同。甜薄撑的馅料 通常用花生芝麻拌入白砂糖铺在煎饼表面再把它卷起来切件;咸薄撑的馅料相 对多样化,可以用韭菜猪肉、萝卜丝叉烧、腊味、虾米等。顺德地区甚至巧妙 地将甜咸组合一起,使其有鸳鸯薄撑的奇说。说到底,薄撑的做法和驴打滚有 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糯米饼铺上馅料,再卷起来切件的。不过薄撑是煎制的, 口感会更丰富一些,外酥里糯,相对更香。

我询问了我奶奶一个最简单的白砂糖馅薄撑的烹饪过程。材料需要准备糯 米粉、水、植物油、白砂糖。烹饪步骤如下: 

1、糯米粉加温水和成软软的粉团,取一半的糯米粉团用手拍扁。
2、锅中放入适量的植物油,放入糯米粉团,糯米粉团受热后会膨胀。
3、一边旋转粉团一边用锅铲不停地拍打,避免粉团表面鼓起,要经常翻面。(老一辈的有直接用左手旋转摊平的粉饼,右手拿着锅铲拍打。) 
4、不一会一小块糯米粉团就变得很大,一直煎至两面金黄即可盛出。
5、这时候薄撑已经是半成品,调至小火,在饼面上撒白砂糖,然后将左右两边向内折,接着前后向内折,成如煎饼果子似的形状。
6、卷起后切块装盘,趁热吃外表酥脆,口感香甜软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煎粉皮的火候。如果火候太猛,粉皮容易煎焦;火候太弱,粉皮不容易熟;煎太久还会造成粉皮硬度上升,难以下咽。所以把 握火候必须恰到好处,刚柔并济,一气呵成。

薄撑的平凡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纯白砂糖馅的甜薄撑,我对咸薄撑记忆倒不是很深刻,可能因为我奶奶多数都是做甜薄撑。在以前,珠三角地区 家家户户都会在“晏昼”做点小点心用于吃下午茶。“晏昼”即是下午大概 3 点 到 5 点这个时间段,也就是现代人的下午茶时间。我是农村长大的女孩,小时 候没有那么多现代的花里胡哨的各种小吃,放学回家饿了的话,奶奶就会给我 来一份甜薄撑,所以这个质朴的“吃晏昼”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香甜软糯的薄撑下肚,那种幸福和快乐是现在任何精致下午茶都不能比的。直到现 在,每当我回奶奶家,我都会缠着奶奶给我来一份甜薄撑。前面的两张照片也 是我这个寒假回奶奶家时拍摄的。

因为对薄撑的喜爱,我还追问过奶奶为何会弄出如此美味的薄撑。她提 到,她在 7、8 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做薄撑了,是家里的长辈教会了她,但难以追 溯何时出现了薄撑这一种美食,这证明了薄撑至少在 1960 年代已经存在了。过去我们家一直生活贫苦,正值婴儿潮时期且经过饥荒后的大环境更是苦上加苦,单是我奶奶家那边就有五个孩子,而薄撑快捷又方便,不到 10 分钟,人们手上便抓着一块薄撑满足地吃起来,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成本低、美味且快捷饱腹。我奶奶还提到,当时的糖和糯米粉都是自给自足,糯米是自己种 植自己磨成粉,糖是种植甘蔗制成糖,不论是材料还是制作手法,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来,平凡的薄撑其美味给人带来幸福感,平民普及度很高,同时也是 广东地区几代人的儿时记忆的象征。

薄撑存在回忆的“神秘”——逐渐消失在广东人的视野

薄撑这么受广东人的喜爱,也许会认为其一定是家户喻晓,口口相传,可现实却证明现在很多茶楼都不做了,只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广式茶楼才有,如稻香大部分是没有的,陶陶居还有。广府地区老一辈的人可能对薄撑的记忆还是 很深厚的,我也曾询问过不少广府地区出生的本地同龄人,发现他们都不知道 薄撑是什么,我们去茶楼喝茶的时候,特意点了一道薄撑,他们也是觉得新奇。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急速发展之下,一是人口的流动性上升,人们的收入和 购买力也比过去提升,外来食物和国内南北食物的流通并传入,广东人对美食 的欲望和选择性都大幅上升,对食物的要求是美味大于饱腹。二是快餐形式的 食物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前的慢生活,还能抽空在茶楼喝茶吃点心聊天,一呆就是一整天,现在光顾茶楼的比例也是老年人比年轻人多。三是以前的茶楼认为薄撑成本低,加之人们喜欢吃,容易带来经济收益;现在的 茶楼却认为薄撑带来的利润和收益不再高,便专注于较为热门的茶楼点心如虾饺、肠粉、凤爪、干蒸等,因此造成薄撑淡出茶楼点心行列的一个恶性循环。莫说薄撑这种平凡的点心边缘化了,广东不少比较本土的食物也在边缘化,火不出广东,在本土也岌岌可危,导致薄撑逐渐蒙上神秘的面纱。如此一来,薄撑不仅逐渐淡出广东人的视野,广东以外的人更与薄撑素未谋面。

薄撑如何掀开“神秘面纱”——走出当前困局

周恩来说过:“有传统特点的食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应该失传, 而应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否则,我们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11我们不 难发现,中国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民间是有很多传统名特食品,我们都应 该很好发掘和创新。现今对于文化觉醒和宣扬传统文化的呼声都逐渐升高,其 中饮食文化也是一种能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途径,每个食物的背后都有大部分人的集体回忆,将这股集体回忆凝聚成一股力量,就能对保留和传承饮食文化有更大的响应。

若想传承文化,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活化创新,我也有查阅不少关于薄撑的 近代制作的报道。发现薄撑的制法在最近二三十年间发生了突破性变革12,主要 是在糯米粉中加入了适量的澄面——从面团中洗出来的纯淀粉,令成品松软滑 爽,通透松化,不像用纯糯米粉做的那样粘牙和腻味。配料也做了新的整合, 香蕉、香芒、菠萝、凉瓜、绿茶等绿色食料全情投入,花生酱、肉松等佐料也 纷纷投怀送抱,口感格外爽口,满嘴喷香。薄撑其实有很多空白的空间可以让 现代人发挥创新,根据喜好进行创新,例如在粉团里加入抹茶粉、紫薯、南 瓜,使薄撑五颜六色,口味多元。或者可以在馅料上作出一些变化,例如有红 豆馅、燕麦片、芒果馅的薄撑等。

总结

薄撑,它的神秘,在过去,它的由来尽显“神秘”,众说纷纭;在现今,它 的传承似乎又被蒙上了“神秘”。它的平凡,在过去,它是如此的平凡珍贵,平民化的食物;在现今,它的价值也许真的过于平凡,只是糯米粉团就能完成的小食,平凡到难以在市场上竞争。薄撑于我而言,是我从小到大都难以忘怀的味道,我十分希望有人能掀开薄撑的“神秘面纱”,让其得以传承下去;尽管现 在口味也变得多姿多彩,但矛盾的是,我发现我还是欢喜旧时的传统味道。于 是在保持传统和突破创新,确实是个矛盾点,正如薄撑它神秘又平凡的本身。


参考文献

1. 李彬.古方言词“馎饦”语源考[J].北斗语言学刊,2019(01):171-181.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JD&dbname=CCJDTEMP&filename=BDYY201901015

2. 《楚辞·招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

3. 明记海鲜城(昌岗中店)煎薄撑图片 大众点评网 http://www.dianping.com/photos/1296090761/type

4. 林子雄.顺德《龙山乡志》探析[J].广东史志,2013(1):42-45 https://lib.jnu.edu.cn/asset/detail/0/20311932627

5. 杨红.一道特色小吃带火一桩生意 “双食记”广东小点美名远扬[J].现代 营销(创富信息版),2007(11):51.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CJDLAST2&filename=XIXX200711051

6. 何正.“糯米”之谈[J].商业经济文荟,1986(03):68+66.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CJDLAST2&filename=SYJW198603034

7. 陈友乔,利依婷.叶春及与万历《顺德县志》[J].惠州学院学 报,2016,36(02):33-37.DOI:10.16778/j.cnki.1671-5934.2016.02.007.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HZDB201602007

8. 《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

9. 广东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大全 https://www.yjbys.com/fangjia/jieri/216881.html

10.微焦甜软的薄撑小食,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顺德民俗_岭南 https://www.sohu.com/a/434997463_165679


暨南大学《饮食文化》课程习作,2022年春季学期。
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