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终章

英语言 凹凹2081年
2024-09-20

    一本书花了三章的篇幅写读书笔记,是因为它太重要了(真实原因是读的时候产生的所思所想很容易忘记消失,得马上记录为妙),撇开自己这个比较不重要的因素,两个孩子未来14年的英语课是“享受+免修"的待遇,还是把我老路(痛不欲生)再走一遍——背单词背语法,最后结局哑巴英语两枚,这种选择题巨简单,必须选前者。


    从零到流利这段路是最艰难的,阶段性的总结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三四年前看的书毕竟缺乏实践经验的重要参考与论证,只是思想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学习策略并付诸实践。四年的实践过程,再重新认真阅读此书加上仔细思考印证,查缺补漏,提高认知,为自己设计的学习策略把关检验,促其进化,此为目的。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第一章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第二章


    第三章主要讲众多科学家、语言学家等顶尖人物在探寻外语学习方法之路上所做的贡献以及成果。特别是新旧方法更替,消灭错误方法,研究发展科学的外语学习路径,对如何设计符合自己的外语学习策略起指导性作用。


    什么叫符合自己的外语学习策略呢?因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没有一种统一的最佳学习外语的方法,只有遵循语言学的规律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法手段,个性化定制,并根据自身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最终才能达到英语流利的目的,并向最高境界——与母语比肩的英语水平进发。这样讲可能依然玄奥,我直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严重社恐(自定义,非准确),我最愿意的学习方式就是闭门造车,自个儿学开心(封闭式学习,一丁点也不愿意交流的那种),幸运的是,这种方式一点都不违背语言学规律。这就是策略的一种。


    漏屋老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举了例子《我的左脚》,一个从小不会说话,全身只有左脚能活动的脑瘫病人,成年后写的自传小说,还搬上银幕,获得多项奥斯卡奖。 以此证明输入的重要和“语言输出能力不依赖输出练习”的说法。


    如果是社牛的话,那可以多手段并举,如果再加上动力充沛、目标明确,情感状态乐观(无焦虑),那就直接符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第五点假设——情感过滤假设。优势大增,再运用正确的策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大多会同时使用多种适当的学习策略。


    漏屋老师把外语学习方法的更迭比作语言界的再次世界大战。一战是“听说法”消灭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是美国加入二战时,出国作战需要外语,而组织大量语言学家研究开发出来的,当然,最终被证明“听说法”也是错误的。“听说法”的代表性教材是《英语900句》(教材本身没有什么不好,是教学理念问题,作者注)。


    “听说法”可能大家比较陌生,“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吗?


    二战是二语习得理论一统江湖。


    希望通过背单词背句子学语法掌握外语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弗朗索瓦·古恩,法国人,他是一名拉丁语老师,打算去德国学哲学而学习德语的事迹。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了此路不通。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五个“假设”,原文太多无法总结,我把我做的二语习得理论PPT放在这里。


自学到流利之二语习得理论


    他的观点我觉得也非常重要,重点说一下。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不能一夜速成,但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慢;入门时会显得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是在心理放松和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是在真实语境下自然实现的。


    克拉申会流利运用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跨度非常大的六七门语言,所以,他不仅是理论第一,实践也堪称顶尖。


    “情景教学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代表教材《新概念英语》。我的理解:这套书不适合作为听力材料,量少、难度大,但它有自己的适用场景,我只能展望一下,如果我女儿初中、高中会遇到语法困难,我再研究研究新概念英语怎么用,如果一顺到底纵享丝滑,那就没它什么事了。


    没有可用的拿来主义式的方法了怎么办呢?不紧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一个原则:可理解性输入!我们学外语的首要因素,还是尽一切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条件


    而且,当下移动互联网如此便利,语言产品如此之多,模拟外语环境的条件也越来越多,打造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多手段并举,成功的难度系数已经大幅降低。


    不迷信,也不,迷不信。

第四章  学习的四个阶段


1、入门期

2、提高期

3、增长期

4、高级期


    四个阶段大致相当于小学、中学、大学四六级、以及六级+;但是,如果按听说的能力来衡量,普遍需要降一个级别。


    入门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被入门了,确切地说是被假入门了,单词都“会”了,单词对应的语音没会。用百词斩的中学词汇表自我验证一下就知道了,把选项上面的屏幕遮住,设定50个单词,戴上耳机,开始任务。看看单词一听即会的比例是多少,90%+有没有;第二个验证条件是,用时多少,有没有显著低于10分钟,看看神经反应速度是否达标。


    为避免被“已经入门过”的误导作用,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领悟了一个新的角度,我按照日语入门期来读本章节内容,读懂了再移植到英语上。


    这样我就很容易发现最最日语App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寻找改进的方法。学习五十音图没什么问题,但一过渡到《大家的日语》问题就来了,太快太早切入句子学习,所以一两年前学完五十音图后没多久我就放弃了。英语同理,学几个单词,就快速接入句子学习,一学句子,生词过多就难以为继,就放弃了。


    学习一门外语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穿插日语的解释入门期更好理解。


    日语的入门期就是学习完五十音图,之后就是斩词(找软件),时间3~4个月。而句子学习那是提高期的事了。


    英语入门期呢,幼儿园大班,KET词汇。


    没办法了,只能卷了,大班已经认识汉字的孩子可以着手用百词斩了,词汇表可以选择小学英语教材,但量少,很快就用完了,所以我把词汇表锚定在KET词汇,量管够。


    提高期,这是哑巴英语的症结所在,也是想达到流利英语必须下工夫的地方,目标是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再听慢速整段英文。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输出简单英语,引入阅读。


    对于提高期及增长期的实践及深刻思考,我觉得首先必须模糊掉分阶段这个概念,分期只是为了阶段性学习能力的评估与学习材料、学习策略的选择,不分期则是为了适应个性化策略方案的定制。


    就我个人学习策略而言,因为我压根就没有目标压力,是真正的顺势而为,还可以无为,我只听,其他手段都没去研究开发使用,毕竟有纯听而最终流利的典型例子可借鉴,在听的实践中也正在验证此路很通。其次,虽无目标压力,但有时间压力,时间总是不够用,导致看起来英语只能“一息尚存”地吊着,当然,这一息稍微长了点,每天一小时。这个状态目前是舒适的,权且先保持住,信心源自“流利是必然的”,大脑也需要时间雕刻,未来时间宽松点再增加输入量及添加跟读来练习输出,估计问题即可解决。


    漏屋老师针对提高期学习介绍了许多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的样式,指导我们去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跟四年前一样,完全无法借鉴抄袭,依旧只是学习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但这已经对我没有影响了,漏屋老师也说了提高阶段如果能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料,已经可以自学了。


    自学的好处就是完全自主控制,坏处就是没有全局观,没有全套方案,知道未来会到哪里,但到那里的路是模糊不清的,全靠自己趟。第二阶段的学习,很多同学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可是我却走了四年,还不知道完没完成,因为我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增长期了,我把增长期与提高期的内容合并一起执行了。


    这个完成时间,在通篇看完第四章节所有内容以后,花了一些时间仔细思考研究,我基本理解了为什么提高期只要6个月。我忽略了一个巨大的现实,闭门造车的弊端——单线学习——仅仅可理解性输入,这造成了成长速度的巨慢。而高效的系统的培训学习,比如书中举的“自动语言增长”的例子(泰国的美国语言学院),6个月,应当是作者有统计有依据的合理的数据。


    思路理清,继续前行。


    第二阶段的结束,应该可以听懂生活中一般对话,独自出国旅行已经没有问题了。


    好吧,这句话最令我伤心了,我毫无自信,只能“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自我安慰一下了。反正当前毫无用武之地,就无止境地潜修下去喽。


    增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输入量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加,学习的重点呢?依然是听力。但还需要增加阅读。


    所以,我把提高期与增长期合二为一的无意识行为,只能“骄傲”地说,我做到了自己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策略,因为上培训班完成提高期学习是不现实的,当初还没有能力识别符合条件的培训班,其实,讲真,真有,也上不起,我觉得。再者,就算是上培训班,依然是要大量自我训练听力的时间,优势是成功时间大大缩短而已。算了,这种水中月、镜中花之事就不做梦了。


    增长期的首要任务是突破词汇量,这一点我已经非常优秀地在双期合璧中执行并且继续执行中,百词斩12本词汇书大约17000个单词,进入无限循环学习状态,目前还没有找到停止学习的理由,神经反应速度不够快,会的单词不够多。


    增加阅读可以让单词掌握增速,但实现起来太困难了,在保证听力输入量的用时上都得苦苦挣扎,阅读暂无安排可能,无论是我还是女儿都日程太满。能把英语学习提高到生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实属不易,寒暑假还有集训的加餐,感觉已经极限了。未来只能依靠中班的小宝宝来完成更优秀更完整的学习策略。


    增长期听力材料的选择这个课题我已经完成了,牛津书虫、剑桥双语小说、VOA慢速,大量的输入是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


    以上我选的听力材料有个缺点就是量还是太少,特别是用来铺路通向VOA慢速的牛津剑桥内容,如果相似的听力材料,第3级和第4级水平能够增加20~30本书就比较完美了,市面上是还有一些,但多数互相重叠,很多还是名著改编,并非像剑桥双语小说是特意为英语学习创作的,搜集起来困难不说,名著改编的并不理想,遂放弃。


    漏屋老师还分析了看电影学英语,再次学习,收获依然丰厚——完全不适合我(同一个影片看多遍,我受不了)。


    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讲,英文电影是非常好的英语环境。看!欺负人!如果不讲技巧就这么瞎看电影,效率是很低的。那怎么看呢?有经验分享的,首先下载英文剧本提前阅读,关闭英文字幕、关闭中文字幕,开刷(禁止看剧本),刷几遍,还是可以小小声地跟读。怎么样?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看电影,还是自虐必须真爱才这样干。


    那哪类电影合适真爱呢?


1、动作片好过情景喜剧,简单理解一下,动作片相当于带肢体语言的,这样听力才有效果,或者说效果更佳。而像《老友记》这类影片只对更高阶的同学比较起作用。看,又欺负人!情景剧就是一堆对话,缺乏“可理解性输入”,所以无效,或者微效。


2、新片好过传统经典片,科幻片的对白,反而是最好懂的。漏屋老师让我代问:又颠覆了没?


3、英文动画片语言不简单,给小朋友看是否好?答案是:非常不好!一般原版动画片语言太复杂,那是拍给母语是英语的人看的,并不是教小孩子外语用的,并不因为是动画片语言就简单。


    《小猪佩奇》英文版给宝宝放过一段时间,那是因为中文版他倒背如流了,“克”不住他。英文版我也努力听了,不看字幕的话,基本耳瞎,猪爸爸的声音太粗哑,没VOA慢速播音员清晰。还不如四五年级时的女儿呢,她听得多,片中的英文歌她居然也能听出来当然,这里的多,是指比我多,实际听出量也是可怜兮兮的。


    小宝宝刚开始的时候还看得“津津有味”,我以为他喜欢呢,没过多久不干了,不看了,要看回中文版,多次沟通后才知道原来他一点都不喜欢,因为听不懂呀,虽然看起来一样。推理原因可能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模一样的小猪佩奇又什么都听不懂的电视而已。后来长大一点(小宝宝成长按月算),他就明白啦,学习能力可强可快了。


    《海底小纵队》小宝宝也是会倒背的,结果他自己搜索的英文版,一样,再次悲剧,半句听不懂,队长喊的那几句硬听N遍还是没听出来,知道中文版是什么台词,英文版怎么反推也推理不出来,这样,我就用实践证明了听不懂的内容不会因为多听几遍就会变得听懂,听不懂的内容就是无效的噪音,对听力的理解提高毫无作用。


    增长期,到了高级阶段,单纯靠听力和阅读,就很难再大幅度提高说外语的水平了。而通过真正的英语交流,不断有意识地提高说的水平,就成了这一时期最有效的学习手段。所以这个阶段要有意识地主动进行说的训练。这个阶段交流能力的提高,在英语环境中,特别是英语工作环境中会比较理想。


    自我评估了一下,感觉离这个高级阶段还有一段距离,英语环境也是不会有的,还得另寻他路。


    第三阶段完成就可以达到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在英文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没有太大困难,看英文电影能理解大部分。


    不得要领的同学可能一直无法突破或拖很长时间。我很危险!


    经验分享,初期突破单词量,中期重点是听力和阅读,后期突击说英语的能力。按照这种次序学习效率比较高。


    再看经验分享与自己对比,可以大致评估自己处于第三阶段中期,未来可期,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高级期,采用成功的学习策略(泰国的美国语言学校),能够达到第三阶段结束水平,大约两年多的时间,可以说达到母语70%的程度,共需要1000个小时,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再往前努力,要达到母语90%的程度,则需要2000小时以上的学习。


    反思我自己,从过去到阅读到本书末尾,我一直忽略1000小时和2000小时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成功的学习策略,而不是我这种躺平的学习策略。我“任重而道远”,但我乐意,舒适地躺着学习着。


    高级期的学习就是大量阅读,也可以说成,英语即生活,那是流利以后的事了。

    花了两周时间,把这本指路用书深度地读一遍,纠正几个错误的概念,理清自己的学习策略,把策略2.0版大纲也记录一下。


    幼儿园大班,斩词先行,是为入门期,仅接触单词,仅语音。小学1~6年级英语教材词汇,KET词汇。


    小学低年级,斩词继续,词汇升级,点读小学英语教材。

    小学高年级,斩词,词汇继续升级,跟读牛津书虫读物,后期转为听力训练。


    牛津书虫剑桥小说听完,转入VOA慢速。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凹凹2081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