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行天下·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读书笔记
最好的英语单词学习方法是什么呢?不存在!
英语学习主要靠自学。
——漏屋
花了四天时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再次阅读了这本书,收获甚丰,也收获更多迷茫,在多手段并举强力推动学习效果方面只有沉重的无力感。想要寻找一些可靠的有效的手段来增强当前的学习效果,难;想要寻找一些明白成功原理的成功者的经验分享,也难,一是难寻,二是他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比较理想的是找一些合适的App来用,这又是一条又长又弯的路呀。
本书讲解了前5000个单词的学习策略(按词频计),并且细分为三档,250个,2000个,5000个,不同档次策略不同。讲解得非常深刻,以致于无法总结(能力太有限),也就无法分享,准确地说是没有能力分享(转述表达困难)。只能说说本书的适用人群,有志于英语流利者和想教育小孩者,我是二合一,除了细致研究没有其他选择,反正我也乐意这么干。当然,这又是本非常有趣的书,既有故事又有知识,挺百事可乐的。
本书以致力于揭开语言本质的方式让我们理解如何正确地获得语言能力,如何避开错误地学习语言能力的方法,二者并举,为语言流利创造条件。更多的是道的层面,术的层面也仅限于介绍原理,几无可直接引用的方法,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自己动手为自己、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策略。
本书重点:
即便是认为自己有5000单词量的同学,也必须重新按照正确的单词学习方式,增加对这些词汇的全面认知度,把这5000单词的英语思维真正建立起来,做到对这些单词的真正掌握。
这一点特别特别的难!
我努力对照本书内容,希望能找到评价自己所处的阶段,想评价我的5000单词量的掌握程度,很不幸的是,没有找到,难以评价。
哈佛大学语言学家乔治·齐夫博士的最省力原则:人类趋向采取可能耗费最少劳动的方式,来完成特定任务的行为特征。(来源于他对自然语言中不同单词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齐夫定律:自然语言中某个单词的使用频率数值(词频)与它的频率排名顺序的倒数成正比。
英语单词中使用频率第一名是the,它的使用频率数值为7%;第二名of,3.5%,正好是第一名的1/2;第三名and,是第一名的1/3……
单词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为6个频段:
1、基础词汇,最前面250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覆盖英语单词出现概率的60%;
2、核心词汇,251~2000,初中词汇,覆盖80%;
3、提高词汇,2001~5000,高中至六级词汇,覆盖89%;
4、学院词汇,英语原版教科书中出现频繁而收集归类,700个左右(下册《词霸天下》附录了学院词汇表);
5、扩展词汇,5001~8000,四六级以上阅读,至此算是进入高级英语水平阶段;
6、低频词汇,8001~17000,英语原版小说、报纸、杂志,GRE、GMAT等阅读。读英文原版小说已经很少碰到生词了。能达到并维持17000单词量的同学,可以称为高手了。
从以上分类,特别是第5、6类可以看出,我在百词斩的词汇量测试的成绩,阅读词汇量20000+,听力词汇量13000+,那个含水量太太太大了。手上有一本英文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翻了一下,那些加黑的词还很多不懂词义,试读一段,还感觉非常困难。
百词斩12本词汇书是否有17000单词也非常可疑,那是我趋向于用臆想式推断出来的,估计比较离谱。量预估不准不要紧,反正学习目标依旧是那些优先,能把百词斩的词汇本逐步搞定,掌握范围逐步拓展,未来再突破一下《英语词汇速记大全》或者《GRE 22000》即可。
第一阶段小结,初难知。
感觉啥笔记也写不出来,就引用了一些知识就小结了
高频单词大多有多重含义,每次只学习在当前文字背景下使用的这一个含义。
“背”单词亦如此,一次“背”一个意思(斩词的时候)。
单词的读音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学好;发音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听力练习,同时要结合音标。
前250个单词没有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但真正达到掌握程度的估计没几个,或者,可以不客气地说,没有!这一点,我承认,我没有!
一个单词掌握的概念大致如下图:
单词学习来自于可理解性输入的听力材料。——漏屋
第二节讲背单词的正确姿势:正确的存入方式[↑↑],往往正好也是最高效率的存入方式。注意,不是“经典”背单词的内涵——背单词的中文解释,会变成哑巴英语,这个大家都知道。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听说过的同学肯定知道“艾宾浩斯记忆法”,百度一下就有,非常典型,然而,很不幸的是,那是一种误解,一种错误应用,机械记忆是最弱的记忆方式!看此书前我也有过短暂的使用经验,被颠覆后印象超深刻。
艾宾浩斯曲线中百分数值的真正含义:第二次背诵所需要的时间比第一次要少,这个减少的学习量,就是“记忆保留”;并非“还记得那么多”。
记忆不是有和无两种状态,而是大脑对某个内容的印象深浅程度的问题。
艾宾浩斯对记忆研究的另一项发现:间隔效应。前密后疏的学习节奏,不如等距间隔学习效果好。
这里我只能蜻蜓点水一下,来看应用(不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应用,那是错的,是对记忆原理研究后的实际应用,还有其他研究成果的参与)。
先说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大法(抱歉
我准备试试,来应对未来考试,准备两本资料,一本有答案一本没答案;背答案20min+钢琴10min+没答案现考20min加现考现背+钢琴10min,重复。换成单词突击考试也非常值得尝试,就是暂时找不到考场。这是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提高第二天考试分数的最佳方式。
除了短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长期记忆在流利英语的应用!
对外语单词这种难度内容的记忆,各项研究显示,如果需要达到长期效果,那么包括首次学习在内的6次重复学习是最低限度,以7次为比较理想。
正好,把这研究结果与百词斩联系起来。经过前面4轮次的斩词(12本词汇书),现在斩词变得非常轻松,看完本书后发现,我已经掉入陷阱了,轻松是非常低效的表现,因为缺乏情绪。有效的记忆需要情绪的参与,机械式记忆效果是最差劲的,保持一定的大脑兴奋度和紧张感效果最佳,过度又会低效。
经过计算,把斩词数量调整为65个/天。根据我预估的百词斩12本词汇书有17000个单词的话,每天65个单词正好可以五年七遍。
顺带说明一下,儿童从5个~15个~30个~50个~65个(六年级大宝宝的斩词路程);成人的话,可以借鉴俞敏洪老师每天100个单词的经验,从每天100个单词起,经过三四轮的训练,可以下调为80个,最终调为65个保持(我的斩词路程)。另外,不能把斩词沦为机械式任务,而是要始终保持激情参与,保持情绪,这样的训练才有效果,自勉。
人类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更主要是通过自然认知的方式来记忆,而非机械式记忆。
机械记忆是所有记忆手段中效率最低下的,其过程也是最枯燥、痛苦的,是最难以执行的。
背外语单词的最大弊端还不只是很多学生背不下来,而是背下来后结果却无法应用。
还有一个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的误解,即使使用机械记忆方法去背诵,也应该是记忆单词的读音,而不是记忆没声音的单词拼写。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习词汇的时候,如果同时提供声音与图像两种信号,大脑会把词汇进行双重信号编码,会让新词汇的记忆更加牢固,并且回忆起来更加容易。
继续揭示错误认知:词不可以类记。
把同类词放在一起学时,实际上这些单词在学习过程中会相互干扰,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研究表明,把同类词(发音和拼写相近的、同义词、反义词、同类词,如月份、星期、学科、颜色等等)放在一起学习与分开学习对比,要多花47%~97%的时间,除了数字例外,数字应该放在一起学!
举个栗子
Thursday
仔细感受一下,是不是很混乱?周二周四要分清,总是要反应半拍,自认为没毛病的同学,没关系,继续下刀子
German与Germany
你也可以自己寻找一下令自己最受伤的是哪一对或哪一列词。
峰回路转,事有两面。
机械记忆是最弱的记忆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方便的记忆方式,并非一无是处。用于初学者记忆前250个单词(记的是语音),是最有效的。但成年人几乎无此类“白丁”,只能延伸至初学日语来理解,花三天时间强势背一遍五十音图(每天15个),再用App完成50天任务,入门期就完成了。
同理,词不可以类记,那是不熟悉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达到一定熟悉程度后,主动地分类和总结,却可以成为巩固记忆效果的手段。
第二阶段小结,二多誉。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掌握2000个核心词汇,而策略就是听清晰、慢速的英语。书里介绍了VOA慢速,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VOA慢速太难了,几无实操可能。听力材料难度必须听懂70%+才算是可理解性输入的好材料,达不到就基本等同于噪音,坚持听噪音肯定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并非播放的是英语就不是噪音,难度过大就是噪音,这点认识非常重要。
初级阶段最适合的慢速英语材料,我现在只找到两套,牛津书虫、剑桥双语小说,第1~3级难度适合,听完可以直接升级到第4~6级,再接入VOA慢速。
大脑对语言输入的处理过程,更偏向于“统计”而不是“分析”。
我们的大脑具有一种对语言进行隐性学习的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多个单词;正常人的阅读速度是无法超越每分钟500个单词的。
阅读速度受眼睛功能、大脑短期记忆容量太小以及阅读的本质是听力三个方面限制。
原文阐述过程比较长,没办法长话短说了,略过。
人在正常阅读的时候,头脑中是有个声音在给我们念这些文字的。
阅读能力的上限,是由听力理解能力决定的。
当然,这个世界无奇不有,的确存在能速读的人,而且是神快的那种。
Kim Peek,每分钟能阅读几千单词并且过目不忘。你知道的,转折必须有。他是个“分脑人”,胼胝体缺如,就是连接左右大脑的通道缺失了,生活无法自理,智商只有87。世界上还有为数不多的能实现高速阅读的人,大部分是自闭症,正常人根本无法做到。
把漏屋老师给家长们的一些建议截图如下:
如果每个单词的发音都非常清楚,并且进行了足够的听力理解学习,那么今后在进行英文阅读时,因为头脑中会不断出现正确的英语声音,这样一来,正确的英语阅读反而成了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的重要手段!
呀!只能感叹一下语言世界的神奇!
我们头脑中的这个声音,正是语言思维中内语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们思考准备要说话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伴随放电现象,用来帮助我们产生内语,对即将说出的话进行预估。但与此同时,伴随放电也会屏蔽掉自己说话的内容从外部的输入,以免大脑把自己发出的声音中的信息当成是外来的新鲜有用信息。
这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喊英语的学习效果是零。因为喊的时候大脑根本听不见。这里意有所指,你懂的。
用英语语法规律对单词进行组织并以此来造句,是个非常不现实的做法。学英语不能像学数学一样举一反三,而是要“举三百返一”。
We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wo years.
符合语法规则,但这句话的翻译是“我们学会英语已经两年了。”
书中举了很多这样的语法错误的例子,很多还是教材、学习资料,以致于我担心高考会存在这样的错误吗?尽管会直接被以杞人忧天鄙视一番,但是《影响力》告诉我,权威不代表正确,百密一疏也并非不可能。令人安慰的是,即使有这样的题目也就1~2分的样子,无关大局。
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中的一条是,英语语法中存在太多用一般规则难以涵盖的“特殊情况”和不符合语法规律的“例外”。常规与特例相比,因其数量太少了反而成了“特例”。
另外,母语是英语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并不是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呀,看看他们英语流利的三岁小孩,他们哪里懂什么语法呀。
真实情况应当是,从大量真实输入中发现少量的规律,举三百返一;也就是这些地道的原文句子的声音在头脑中形成印象,成为逐渐形成英语内语的来源。
如果平时就注意英语内语思维,喜欢对刚学过的内容或感兴趣的话题用英语自言自语,这种习惯就成为了在交流机会出现之前的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而如果这种习惯长期保持,即使过去一直没有碰到过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一旦到了需要使用英语的时候,比如来到了英语环境,也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状态,经过短短几天的适应,就会达到很多人在国外几年才能表现出的流利程度。
这一段是我这个阶段最想听到的忠告了。如何从大量可理解性输入阶段慢慢转向输出阶段,这个问题非常困扰。跟读耗时太长,又费力,不符合最省力原则(人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