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词霸天下·像学语文一样学英文》读书笔记

英语言 凹凹2081年
2024-09-20

    花了7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与上册《词行天下》相比,这本感觉更难一些,这里的难不是读不懂,是指需要更多的思考,更深层次地去思考,需要花费更多的脑力活动。


    《词霸天下》与《词行天下》一样,也分三章,主要讲述语法(时态)、背单词、英语发音三大块的内容,当然,这里是简练代指,并非章节的高浓缩含义。


    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比对自己的学习阶段处于何处,讽刺的是,不清楚。


    在读最后一页的时候,顺带回去复习上册最后一页,也就是第三阶段的小结,咦?其实也挺清楚。我还在5000词汇量晃荡着,归属于中级阶段。


    引用原文:5000词汇量阶段,会感觉努力很多、见效很小;貌似有一定阅读能力,但看原版小说非常困难(试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根本看不下去);即使听力一直没间断,但离听懂原版电影的对白还有很大差距(前段刚好看《无暇赴死》,甩开字幕完全蒙~),会感觉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


    其实已经非常精准地定义了我的当前状态,只是我被自己百词斩“傲人”的佳绩:学习单词65851个,坚持天数1460个,给自我欺骗了而已。而单词测试量更是多倍浮夸,阅读本书过程中默默地开展同期自我小测试,完全无法达标,还是揭开自己虚假的面纱,规规矩矩地回到5000单词学习阶段行列。


    俞敏洪老师《英语词汇速度大全》共收录8250个单词,随手翻一下,大量不懂。所以百词斩,已斩四遍12本词汇书的战绩需要重新评价:斩词的输入相当于英国小朋友学龄前的语音储备准备期而已,存储多少下来还是未知之数。他们1年级小朋友的词条词汇量达10000条左右,而且是儿童最优秀的学习模式,真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把斩词无界(12本词汇书)当作词汇拓展(背10000个低频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词汇拓展,背10000个低频词,那是高级阶段的工作;目前我的中级阶段还有两件大事未完成:跟读与复述VOA。


    跟读容易理解。复述,即跟读困难模式,我猜想跟读几百篇以后应该可以慢慢实现复述。

    《词霸天下》第一章从中级阶段遇到的最大困难讲起,即词汇量5000左右,过了四六级,但实际应用困难重重,看似有无数学习方法,其实又没有具体的学习手段可以遵循。漏屋老师的策略是,以这个阶段最突出的“说英语能力差”这个瓶颈为突破点,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一提要练习“说英语”就充满期待,信心好像又都回来了,其实不然,依然还是困难重重。这里主要是把说的机制讲清楚,“言早必失”的规则依然有效。


    所以,还是要从全书的大局观来看,我把最后一章总结陈词提溜上来作注解。


    尽管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特点,适合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什么具体学习方法只能限定在某个阶段使用甚至每个学习阶段之间也不有明确的界限……但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实现方式却都是一致的


    而且越是到了高级阶段,越需要大家具备能够透过方法的表面看到学习有效性本质的观察能力和思考习惯


    那么,说英语应当出现在什么阶段呢?就我自己而言,应当会出现在大量跟读和复述VOA之后。


    再回来看第四章的具体内容。我将简要地摘录一些内容,但不会太具体,因为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清楚的,需要边看书边思考。


    中国同学学习说英语,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为说英语而思考”的思考方式,才能保证说英语的正确性。


Thinking for Spaeking.


    说英语的人在对动作和事件的思考中,需要对时间信息进行归类;而大部分亚洲的语言思考中的动作并不带有时间概念信息,所以在语言表达中也没有时态形式变化。


    这一概念思考上的差异,正是中国同学说英语的“罩门”所在。


    要搞清楚什么是“为说英语而思考”,就要先了解英语输出过程的心理语言学机制。这个无法详细说了,以后无法详说的直接略过不再重复提示,下同。


    说汉语的人在学习英语时,面对的挑战是需要整体建立一套对时间的全新认识和描述。


    由此引出时态,这里对时态的深层次阐述不是在讲语法规则,而是通过剖析时态来说明语言学机制,我们只有认识了语言学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对此一无所知,仅凭直觉的话,往往是背道而驰,不仅到达不了目的地,而且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石化。


    建立对行动时间状态的概念思考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地利用动词不同时态形式所带有的时态含义。


    又得插播个人感想漏屋老师给我们全方位地讲解独孤九剑各种招式的过程中,看似招招无法可学,太难了,压根学不会;但要诀始终是一句“大量真实语言的输入”,记住这一条就可以畅读无碍。


    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在输入量达到一定程度——从听懂70%提高到90%时——你就有能力分心控制,开始关注语言形式,这是大量输入后期提升的途径。


    扯一下再歪个楼,来个漏屋老师小贴士。


    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在文化上。说汉语的人更注重结果,而不关心个体的感受。而说英语的人更加注重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发展(语言思维),尊重个体的感受、个体的经历,重在参与。


    比如旅游,国人注重在景点拍照和刻字留念,对过程不注重,可以一路吃泡面吃到卢浮宫;老外更看重过程,这点我像老外


    教育更是,我们要孩子考高分,上清北,要找能赚多钱的体面的职业,孩子喜欢与否无所谓;老外更注重孩子的个体感受,希望孩子儿童时代开心,长大后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觉得太扎心了!这明明就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呀!


    这时候我不能再“恬不知耻”地说我像老外了,我中西合璧了我希望孩子童年时代开心,也希望他们能考高分、上清北(本科是难如登天,博硕还是可以滴),长大后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顺带把大钱给赚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从小要求他们把英语练起来,目标就是母语水平,这样,不管长大以后主技能是什么,强弱如何;这个语言技能也足以独当一面。


    再绕回来,跟着漏屋老师学习语法的本质,目的除了理解语言学机制以辅助学习策略制定,还能识破各种语法“局”,知道哪些语法知识需要,需要学习,哪些压根就不需要,可以完美地忽视。再者,读懂了语法的本质,再去读语法书,那也是一种助力,做到真正的理解。很多语法书根本就没有讲清楚,甚至大量错误,也不是它们不讲清楚,是编者也一样稀里糊涂,他们也不懂呀(英语未达母语水平,很多错误压根发现不了)。那为什么没被发现呢?因为使用者水平更低下啊,谁知道“竟”有错误,不是有铅字权威吗?想想,这是多大的一个坑。


    时态,本身就带有准确的含义。所以可以借助不同时态的含义来建立相关的概念思考,从而实现表达中正确的应用。


    语法的具体变化形式,需要靠大量接触真实语言并且关注语言形式与准确含义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渐掌握。


    我把书里讲的时态做了个表格。


    书中用实例把“三时四态”解析一遍,从语言学角度而非语法角度,让大脑形成初步印象。至于过去所学,本来也没学到多少,而且时间过去太久,已经忘记殆尽,毫无干扰了。


    先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初始认识,再到大量真实语言中去接触去学习,遇到问题可以再回过头来再读一遍,逐渐掌握。虽是长征路,但有指路牌。


    除了以上条清理析的12时态外,还有许多灰色地带,即12时态外的其他组合;此外,现在完成时,还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延续的行动,另一种是完成的行动。还有条件从句,等等。综上,想要从语法入手来完成词汇组装达到能说的能力,完全属于异想天开,除了速度极慢外(老外都走远了,句子还没装配完成),语法也是错误百出。


    那么,句子是怎么说出来的呢?机制很复杂,但绝对不是词汇+语法搭建出来的。而是通过发散激活机制对相关的词汇网络进行激活,然后根据相关词汇的激活程度高低进行选词……是一个自动化局部衔接的过程。


    在正常语速情况下,在说句子前一部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句子后一部分会使用什么词汇和什么句子结构。


    句子的整体结构,不能提前准备好,而是随着语言输出中概念的逐一出现,逐渐递增成长而成型的。


    这就是我们多年训练也练不出说的能力的原因所在——不知道这个英语句子的生成过程。


    人脑的一个典型思维认知特点,是记忆知识和生活经历的长期记忆区容量巨大,但平时用于临时存储、分析思考和处理信息的工作记忆区容量却非常小。多小呢?一次只能存储和处理4~7个字符左右的信息容量。


    容量小到一个普通手机号码,别人只说一遍,你都很难重复出来的程度。


    而现代英语对话的句子平均长度是14个单词,20个以上的句子相当普遍。


    在语言交流时,我们通常一次只能思考和处理一句话的部分内容,如果不立即处理就会被后续输入的信息覆盖而永久丢失,造成无法理解,这就是人脑处理真实语言的“时不再来瓶颈”(now-or-never bottleneck)。


    解决方法就是:分段与传递机制、递增过程句法机制。


    接下来书本的内容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只能静静地看书、认真地思考,增长见闻。


    跳转到本章节末,也是重点环节:跟读复述。


    跟读训练的关键,是不能简单地鹦鹉学舌般地进行重复,而是要关注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的具体使用形式,特别是句子中起到核心作用和词汇块。


    跟读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对同样内容进一步通过复述进行输出训练。


    跟读和复述,应该作为我们学习说英语最主要的训练途径。


    这就回到了本文第一张图,可可英语里跟读形式(易)及复述形式(难)。使用这个软件的优点是,复述完后可以看正确的英文表述。


    所以复述这种训练方式完全可以取代很多口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输出训练手段。


    我在给女儿制定的学习策略中,有个初期即使用跟读的操作,这里顺带解释一下。 对于儿童来说,直接戴耳机听力训练这个跨度太大,而且戴耳机听力训练的效果难以检测和评价,故在此之前要先引入跟读训练。跟读牛津书虫第1~4级,通过大量的输入形成听力基础,之后再接入长期听力训练。这是入门期的策略。


    而现在中级阶段后期的跟读,形式是一样的,本质不全一样,因为有了大量听力输入的基础后,可以分心注意语言的形式,此时跟读更注重句子的表现形成,因为语义方面已经能够轻松把握了。


    复述是建立在跟读熟练的基础上,是为说英语做最后的准备,这个很好理解。只有在宽松环境又可以认真准备条件下,训练达到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即复述)的能力,才能在正常交流(有压力环境)中说出正确的句子。而不是有了交流环境就能说出流利英语,这明显有悖逻辑。

    第二章节,进入高级学习阶段的高速学习状态,终于轮到我们心心念念的背单词环节了。这回是真刀真枪开背,跟之前使用百词斩斩词是两码事,这次要用联想记忆法,来完成“百天万词”的记忆工作量,每天学习100个单词,连续学习100天;同时!紧接着进入10~20本英文原版小说的阅读,以巩固百日计划!


    背单词的后续动作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把背单词放到倒数第二步操作的原因,因为没有前期大量真实语言输入的准备,没有说英语的能力,突击背单词衔接英文原版书阅读是无法实现的。阅读的本质是大脑中有个声音在读给我们听,所以要先达到会说英语的程度再开始背单词。


    没有英文原版书阅读来实现低频词汇的“七次遇见”,背单词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无用功。

    背单词第一障碍:按照字母顺序学习!!对策:频率区别对待,易难先后处理。20%的词根、词缀被80%的词汇共同使用,从这里入手。


    英语单词前缀约100个,明星前缀20个,对照《词霸天下》词根表,拿起“红宝书”开啃。


    另一重要策略:只求当面认出,无须背后想起。只要听读时知道含义就行了,不需要学会在交流或写作中作用。


    原版读物的选用,小说的最大优点是趣味性强,漏屋老师给了一条选择经验:写于75年前(二战前)的小说,基本不建议选用,也就是大部分“英文名著”都排除。不是读名著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名著不适合外语学习。比如《飘》,极难!当然也有例外,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虽举了例子,但我们依然不会选择,直接排除英文名著就是了。


    判断小说难度可以翻书的样本及用lexile值评估,但对这个值也需要有了解。比例《哈里·波特》,880L,但低频词多难度较大。《时间简史》1290L,但那是科普读物,阅读并不十分困难。漏屋老师举的例子,我照抄了,《时间简史》英文原版我感觉可能并不容易,因为中文版除了要读还要理解,理解了也不见得理解得清。


    美国大学各专业的教材,是非常好的英语学习材料。


    理由不摘录了。本来也打算往这里走的,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一天到晚看专业书不是什么大众路线,儿童还没专业怎么办,还是在刷小说消遣中学习更加自然。


    当代英文原版小说,自己动手走起,搜了下“美国十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入选。当然,其他的也可以(未深研),只是先模拟一下未来要走的路,我离高级学习阶段还远着呢。


    大胆预测一波,看看2023年有没有可能折腾一下“百天万词”计划。

    第三章,已经英语流利了,接着该干点什么呢?


    说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连读的能力,适合于高级阶段来集中学习和训练。


    连读实际上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连读发音过程中每个音素的实际发音,都会受其当时的相邻音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刻意模仿各种连读形式的做法,不但会导致发音不到位,最严重的问题是无法实现自然迅速的应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


    Not at all.  不是“闹太套”。


    单词结尾处的单一辅音是不能重新划分音节挪到后面单词前的。只有多辅音结尾才可重新划分音节。


    很多辅音在音节起始处和音节末尾处的发音不一样。结尾辅音前的元音的发音会根据不同的结尾辅音而产生发音的变化。


    学习这些知识,以免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犯错。


    连读中的同化、吞音、叠音、省音、增音等现象。我们只要按照正常的读音规则自然发音即可,不需要刻意模仿。很多时候只是听觉上的不同感受,实际没有省略或增加,只是连读的“省力原则”和“区分原则”在发挥作用。


    单音节单词中的非重读元音都可以弱化。“强音变弱”、“弱音变无”。


    before,/i/变/ə/,变无、听起来也差不多。


    大家在斩词的时候就会遇到大量/e/、/ə/、/i/“乱变”的例子,其实一点都不乱,只是我们不了解规则罢了。(我以前觉得非常乱,希望你们没有)


    了解完你再回去仔细听。但要提醒的是,音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老外的脑袋里装的依然是正确的音标,我们不能因为变音了把音标也给改了,那样就又错误了。


    还有颚音化,did you, would you等只需要学会几个就行,其他的无需学习。而学会他们的方法自然是大量真实语言的输入,在输入时关注,就会自然习得。

    缩读也是,能听懂就行,无须模仿。真正需要会的就两个,wanna和gonna。本书花了两页讲解,要知其本质——如何变化来的,才能避免错误。


    复杂长句,就是传说中的套娃,从句套从句套从句。


    网络长难句课程不少,可惜,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造成我们一次通读没有实现顺利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段信息没有顺利解码和迅速形成概念,而不是因为没有看清楚主要成分。

    如果能对一个个的单元段概念实现逐一顺利解码,然后就按这个顺序在概念思考中去理解,我们很自然就能理解全文内容了。


    这个已经涉及顶层思考了,需要通读漏屋三册《找对》、《词行天下》、《词霸天下》,对语言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就容易理解上面那两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长句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大脑“读”出来的。大脑具备“读”的能力(英语流利水平及以上),长句就不是长难句,大脑会自动分段处理信息完成理解。


    对长句的正确看法的建立,在VOA慢速听力训练中非常有必要,您就可以享受听力过程,一边自动解析一边听着句子长度增长,理解顺畅无障碍。看着文字听第二遍的时候也不需要整句看,依然顺着思维走,让我们的显性学习能力与大脑的隐性学习能力协同工作。


    理解了语言本质后再听到看到长难句解析课程,你是不是就可以会心一笑?


    最后,还有两个极高端的策略,记录一下。


    说英语本身并不提高英语水平,听者纠正你说英语的错误并不提高说英语的正确性。但输出练习可以增加输出的流利程度,所以我们自己组织好正确的内容来自己练习输出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听众。这方面可以多看TED。


    对正确输出内容的准备,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就是写作。英语写作一定要寻求指导,不要自己乱写。


    啊哈!原来真正需要英语培训的地方竟然出现在英语流利之后,隐藏在最顶端呀还好遥远好遥远。

上册链接:

《词行天下·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读书笔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凹凹2081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