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复旦女神陈果:37岁,她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至今未婚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欢就转发给朋友吧
往期精彩回顾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欢就转发给朋友吧
往期精彩回顾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欢就转发给朋友吧
往期精彩回顾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心灵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周刊作者团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几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陈果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样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是愈来愈八面玲珑,老于世故?还是见过天地愈谦卑,惯看秋风更通达?
陈果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
复旦大三学生邱泽宇在《开讲啦》节目中,自曝刷了两年都没有刷到陈果的思修课。复旦同学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几年前,陈果讲思修课的视频便已经在网上疯传,同时刷爆了朋友圈。
她的课堂似乎有普罗米修斯手里火种的功能,错过了这门课,就像丢掉了取火种的茴香枝。而她的课堂如她本人一样,像一束光,成了复旦学子心心向往的“殿堂”。
在课堂上,她神采飞扬,妙语如珠,那些或自出机杼,或启人深思的观点,经常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后来被她的学生们整理成了“陈果语录”,和“陈果上课视频”一起,被广为转发。
有网友看后惊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有人感叹:“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教育就是如此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经意间播下的一粒种子,会在哪些人的心中,会在哪些时刻,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俊眉修眼,落落大方;清风拂面,见之忘俗。这是很多人对陈果的第一印象。
讲台上,她手夹粉笔。缓缓踱步中,也妙趣横生地吐出她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譬如对于自我的认知: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谈到优雅,她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
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说到孤独时: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谈及朋友观:她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思修”课在很多高校沦为“边缘学科”,但在陈果的思修课上,那些一直被视为畏途或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教义,在她深入浅出、精辟独到的妙论下,竟也如金樽清酒,醇香甘冽,令人心醉神迷。
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中有句台词:Brainy is the new sexy.
聪明是一种新性感。
思维“跳脱”,行事不拘一格,在众语喧哗的时代,这种聪明人往往有着更清醒的认知,更睿智的识见。
02
张爱玲在谈上海人印象时,说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张爱玲的赞美中颇有几分戏谑。不过必须承认上海女人的海派与雅致。
出生在上海的陈果,就是这样一个身量纤纤,仪态万方,活得潇洒通透的复旦女神。
1999年,陈果入学复旦读本科;后来,进阶硕士;其后,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心理学博士Evelyn。
她也在哈佛大学学过神学,论文题目是《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她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连续五年拿奖学金。
大学联欢会上,她跳过活力四射的热舞。因身材高挑,还曾兼职过模特。
所以,在校读博时她有“模特姐姐”之称,是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她去欧洲和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还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从事哲学翻译和写作。
2017年出版的《好的孤独》一书,已然是当下热销的哲学读本。
曾有读者问她,读书何用?
她的回复是: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博览群书。在她眼里,哲学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系,它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所以,深耕,博采,才能让自己内蕴丰厚,久蚌成珠。
为了取经,她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同行、从先贤、从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名毕业多年的网友,看了陈果的讲课视频,直言陈果老师的上课方式颠覆了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印象,“大学时,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
她的思想从复旦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因此,复旦成就了她,她也成为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陈果曾在她的微博里对母校深情告白: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目前我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精神活出我自己,我身上有你的光,有你一百年来的魂魄,有你的气息,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你,就是让你活下去,你看,其实一回事,不是么?”
陈果在这样践行着,她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走向认识自我的路,并以一种轻灵的姿态活出了一个豁达率性的自我,同时也毓出一种时代应该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闻联播》中这样赞美她:“心灵偶像”彰显时代正能量。
从走红复旦大学,到上《新闻联播》,再到红遍全网。陈果对自己意外走红并不抵触,她表示能够走出校门,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
柴静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当陈果的语录在网上疯传,当她的书一纸风行时,她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在感染和照亮着更多的人。
很多人为此表达对陈果的感激:“从陈果老师的课里找到了力量。”还有网友说:“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值得叫好。”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3
纵观陈果的很多讲课视频,发现她更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一堂《知己与知人》的课,她说:
什么才是自知?
当你知道你是一支柠檬,请你帮助你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康的柠檬;
当你知道你是人中一只鸟的时候,请你帮助你这个知己,飞得越来越高,成就一个鸟人的梦想;
当你是一条鱼的时候,请你基于你对这个终身知己的了解,帮助自己成为一条美丽的人鱼,这才是没有辜负这一生啊。
生活中,陈果是自己的知己;课堂上,她为学生找到了知己;在荧屏前,她为那些迷途人找到了知己。
谈及师生关系,她说自己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
细究一下,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定位。靠任何依附于其上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去达成尊严和礼敬,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所以,在学生面前,她从不摆架子。只有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才会虚张声势。
无论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医患之间,还有属下之于上司,布衣之于官吏,如果都能首先将彼此的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成平等与尊重,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是空洞乏味的,但在陈果那里,哲学不止是一门学科,更是看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廓清迷雾的达观,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
热爱哲学的人,也往往热爱生活。对此,她有独树一帜的见解:
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展开的生活,而一切厌世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厌。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你不喜欢你的生活,其实你往下挖挖到底,一定是你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你。
所以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必会带来自我厌倦!
说到底,哲学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与人生相契合,并完善自身,与世界协调相处的方式。
04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直言不讳地问道:“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笑着回复:“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81年出生的她虽至今未婚,却毫不自怨自艾,也不顾影自怜,更不会降格以求。
不攀附,不将就。
如果爱情与婚姻不能让你找到更快乐更好的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世俗和他人的目光而绑架自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上不那么形单影只而抱团取暖,那么,婚姻,便成了一个你向世俗和自己妥协的工具。
我们美其名曰活得更“入世”一点,其实,当我们迎合了那些世俗的标尺时,便也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自己。
两个人的孤独,其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悲哀。
只是很多人宁愿在孤独中踽踽而行,也不希望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世间的质疑和敌意。
所以,那些一个人便能活成一支队伍的人,更强大。
因为,她们真正地活出了自由和生命的节奏。
05
陈果曾在她的公众号“酋长漫谈”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对自己负责,就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世界负责,仍然要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
每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思想之光。从这思想之光中,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朗读者》开播之际,董卿隔着屏幕向观众表达自我心愿,她说这是她21年来最想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在《我要上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
看得出来,比起侃侃而谈,她更喜欢聆听。她认真聆听的样子,就是朗读者最温暖的场景。
那么多朗读爱好者,看到董卿,就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一般。那么多手机重症患者,在朗读中,在聆听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发现了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在滚滚红尘中,清风朗月的天地。
与董卿同为知性主持人的,还有柴静。
26岁时,柴静成了央视主持人;2014年时,从央视离职。
在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时说:
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有关离职,邱启明曾在微博上写到:《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这类似一个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
是啊,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糊涂地走下去,即将来临的便是无路可走。
真的无法欺骗自己,所以柴静选择以退为进。2015年初,她自费100多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震撼播出。
她看得见自己,也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以自己新闻人的使命担当起了她的责任。
所谓安身立命,不仅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标,更要找到在这个世间坚实的位置。
小我,反观自身;大我,惠及广众。
像董卿,像柴静,像陈果……
她们用自己的智识、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责任,涵养着体内的这颗神奇又耀眼的灵魂。她们知道,追逐这颗灵魂有时是冒险的,也是痛苦的。可一旦与它欣然相逢,那必将会有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陈果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有魂,有根,有趣”。一个女人最优雅的样子,无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欢就转发给朋友吧
往期精彩回顾4.从二十多楼摔下坠亡,他最后一句喊得不是“救命”,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