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一篇传统文化普及文章,主要讲一个知识点:“避讳”。
《公羊传》中记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总原则。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在文章中,帝王/长官、长辈、先贤的名字不能直接用。大家约定俗成,采用空字法、缺笔法、谐音法等规避这些“讳用”的字。
有没有联想起点儿什么?
对,你猜对了,就是那种产于福建(简称“闽”)、手工擀制的瓷器。
这种瓷,有点儿像古代避讳的延伸升级版。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有些字,有些词,大家心知肚明不能用,一旦不小心用了,轻则文章无法发布,重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但是,但是,古代的“避讳”要好得多,因为所谓的“讳用字”都是明的——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哪些字不能用。
甚至,有些皇帝老儿给儿子取名的时候,还特别体贴地用生僻字,尽可能避免大家无意中“犯规”。
康熙皇帝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你看他几个儿子的名字:胤褆、胤礽、胤祉 、胤禛、胤祺、胤祚、胤禩、胤禟、胤䄉、胤䄔、胤禌、胤祹、胤禵、胤禨、胤禑……
——老实讲,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拼音输入法打不出来,靠的是百度之后复制粘贴。
那种特殊瓷器就不行了——都是常用字词,而且永远不明白告诉你什么不能用,甚至还会与时俱进——比如以前让用的,某天忽然不让了。
害得大家完全靠猜,猜到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程度。我讲几个真实的小故事,让没写过公众号的读者体会一下:
1
某天在某微信群看到这么一段儿对话:某公号编辑有天急吼吼地找我,说有篇文章怎么也发不出去,编辑组加顾问组好几个人找了整整一天,咋也弄不明白是哪个词犯了忌讳,急得挠墙。
天地良心,我只扫了一眼,立刻指出:把某处的重量描述改掉,数字减半,单位换成公制,不要问为什么,我没法说。
傻白甜总编半信半疑地改掉,然后百思不得其解地告诉我,已成功发布。
3我有个古钱币的小群,一共才14个人,平时讨论的都是如下东西:
有天聊闲天儿,才发现这14个人里,就有一个因为网上发言被行拘的,一个因为骂红毛耀九被熊猫(此处有会意谐音梗)上门的,然后就是我这个群主,业余写公号文章频频被和谐号动车组的。
都是热爱传统文化、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这么搞,真的好么?4
本站有篇文章《张三丰大战接化发》,原来题目里并没有马老师,用的是另一个捱暮捱暮A运动员的名字。文章发布大半年之后忽然遭遇动车组——因为那个捱暮捱暮A运动员犯事儿了。
我只好把这家伙换成当时红透全网的混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再次发布,顺便蹭个热点:)
这篇文章其实以前也发布过,用的手写方式。这次改为正常版,是因为有个做人工智能的同学告诉我,单一文字的手写识别率,可以达到99%的行精度——也就是说,本人发明的手写“脱敏”法,其实在强大的AI面前,纯属班门弄斧,自以为得计。
“避讳”,当然是封建糟粕。但是与那种瓷器相比,两糟相倾取其轻吧——有时候开开关倒立车管所也挺好,索性倒回春秋时代好了,算行为艺术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所以,还是避讳吧。
原文手写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修改
相关阅读:
【老稻简介】70后,北京人。王阳明门下走狗,汪曾祺门下走狗,齐白石门下走狗,罗大佑门下走狗。
【公众号简介】兴之所至、不预设立场的时评与杂谈。相信良知的力量,推崇温和、理性、宽容、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