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与羞耻——贝家花园游记
感动与羞耻——贝家花园游记
文/悠然公
听说“贝家花园”重修了,夫人很是兴奋。她说:
俩儿子也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的童年都是在北安河村度过的,由姥姥带大。
我呢,是北安河的姑爷,一直在中关村工作和生活,年轻时经常骑车往返于这两地,早已把北安河当成第二故乡,对“贝家花园”早有耳闻,当然也很想去看看。
01 游园
2019年清明节那天,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小儿子夫妇开车来,带上他哥和我们老两口,一起去贝家花园。
十多公里路程,说到就到。接近山脚处,果然看到路边立着一块大长条石,上面自右至左刻着四个大字(繁体)——贝大夫桥。
今日贝大夫桥
在“贝家花园”售票处,我要了一份简介,一页硬纸,彩色双面印刷,图文并茂。一位高鼻梁大胡子花白头发老者,坐姿,身着白大褂,目视前方炯炯有神。
贝熙业大夫
简介嘛,行文自然不长。但看了这高度概括的文字,我已肃然起敬。
简介中的黑白老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历史的一瞬。碉楼和南北大房彩照显然是重修后的模样。由这些建筑构成的“贝家花园”始建于1923年,贝熙业亲自参与设计。
我们一行五人,心怀崇敬之情步入花园。这里空旷而安静,我们可以自由地走,随心地看。
通往贝家花园的木质栈道
宽大厚实的栈道尽头,碉楼透过高大翠绿的松树槐树耸立在眼前:欧式风格,花石堆砌,古朴而典雅。
碉楼:原本为防盗,后来改作诊所。
我们拾阶而入,一层、二层分别为候诊室、诊疗室,开间都不大。三层为储存药品兼休息室,门锁着。
“贝家花园”的主建筑是南大房和北大房,折折转转的栈道把它们和碉楼连成一体。
北大房
北大房两层,上下各四间。前出廊,后抱厦,以钢筋混凝土仿中国传统木结构,梁有彩绘,柱涂红漆,透着雕梁画栋味道。
这里是贝大夫一家人的住所。门锁着,我透过窗玻璃,一间一间地观看里面的家具、陈设,都很古旧,是不是原物无从判定。
院落全景
庭院宽阔,院中大槐树下有个圆圆大大的水泥墩子,中间有洞,可能是个喷泉。
南大房处地势最高,青砖灰瓦,彩梁红柱很别致。里面有厨房、客厅和工友宿舍。天清气朗之日,架起长筒望远镜,主客一起或观看十里之外景致,或坐在藤椅上品茶聊天,说“贝家花园”是世外仙居之地,似乎并不为过。
然而,伟大的贝熙业大夫,在这里过的并不是悠哉悠哉的日子。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他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冒险救治八路军伤员,掩护去往根据地的干部、爱国青年,向抗日游击队运送医药。
沿路一长溜展板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的高尚品格和果敢事迹。其中一张照片,骑着自行车行走于山间的老者就是他,他在给八路军送药。
这是有风险的,这张黑白照片深深感动了我——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人民抗日事业,不辞劳苦,不顾年高,不避生死。
贝熙业大夫骑自行车给抗日根据地送药(资料照片)
然而,深爱中国的贝熙业,却没能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人生。
抗战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由于种种原因,82岁高龄的贝熙业大夫……被要求离开中国。
资料上介绍:
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脸红了,转身跟俩儿子说:“我们欠人家贝大夫一份情啊!”
却见这两个家伙好像在争吵,脏话频出:
我没有阻止他们。
聊以慰藉的是,贝大夫的红颜知己——中国妙龄女子吴似丹,作为妻子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并产下一子,应视为中法人民真挚友谊之结晶。
贝熙业是伟大的医生,吴似丹是伟大的奇女子。他们曾经的存在,时时提醒我们,什么真爱,什么叫正义,什么叫良心。
02 赋诗
感从心发,我以长歌记诵之。
题贝家花园
花园楼舍近百年,
寂寞残存阳台山。
文物保护重修葺,
碉楼耸立欧风雅,
栈道折转踏板宽。
南北大房画梁栋,
细观展板品图文,
仁慈义举动人心。
开诊聚友护志士,
单车送药赴险地,
烽火连年不顾身。
助我中华抗倭寇,
风雨硝烟四十秋,
花园依旧人未留。
即使红颜相随护,
遥想当年愧意生,
细语示儿不轻松:
医者仁心施大爱,
何不塑像慰英灵?
后人到此鞠一躬。
积德行善无疆界,
敬贤崇聖四海同。
注:贝翁者,贝家花园主人,法国医生贝熙业;红颜,贝熙业的中国妻子吴似丹。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归无处。
岂不念,仁医手,
岂不念,驼峰路。
然倭寇既除,此身何属?
自是羞谈礼义廉,
衮衮诸公不如妇。
唯窃窃,幸似丹远走,全寿数。
(诸位,看完上文,倘若有意犹未尽之感,关于贝熙业,关于吴似丹,关于自行承驼峰航线,请关注后续文章。)
想拥有这样的私人定制的印章吗?戳此 ↑
或加V:hanshuo0690
【公众号简介】兴之所至、不预设立场的时评与杂谈。相信良知的力量,推崇温和、理性、宽容、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