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道光十五年,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
公元1835年(大清道光十五年,叶赫那拉氏诞生),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考察了美国之后,写了一本书叫《论美国的民主》。
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
174年后的2009年,作家刘瑜将这段话放在了她《民主的细节》一书的开头,仍然觉得恰如其分。
托克维尔是一个法国贵族遗少,他的外公在法国大革命(1789年,大清乾隆54年)中被砍头,父亲被囚禁。
因此,托克维尔一方面意识到民主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他忧虑民主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使人们偏好“做奴隶的平等”,导致社会智识的平庸化。
耐人寻味的是,那些亲手搭建起美国民主制度框架的先贤们,很多也是质疑民主的“托克维尔主义者”。
02 十六字箴言
其中,联邦党人警惕“多数人的暴政”,倾向于精英治国,主张相对强大的联邦政府,着力于通过复杂的制衡机制为“直接民主”设置障碍。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精英治国,充分制衡。
反联邦党人则认为,暴政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政治精英,主张社会贴近自治,极力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概括起来是另外八个字:平民自治,权利底线。
以上十六个字,至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
自1787年(大清乾隆乾隆52年)美国制宪会议之后,美国政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艰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制宪先贤们的恩赐。然而,这种抗争之所以可能发生,却依赖于先贤们搭建的这个制度所提供的空间。
因此,当今中国很多左右之争、生存权与人权之辩,往往是假问题:左边所推崇的反腐、平等、民生,稍加推演就知道,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右边所倡导的各种自由。
可以说,自由是平等之母,正是“斗争的自由”给“平等的成果”提供了可能——就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看到的,“自由”在前,“平等”紧随其后。
比如西奥多·罗斯福任上起诉了40多家垄断性大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11年(大清宣统三年),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为34家,洛克菲勒苦心经营40年的石油王国轰然倒塌。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当下,不但做不到未雨绸缪,反而出现了很多饮鸩止渴式的,主动制造、激化矛盾的行为。
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张力永远存在,其妥协的结果很可能令双方都不满意,然而,这却是健康社会应有的特征。
它是“权利(Right)与权利”之间的斗争,而不是“权利与权力(Power)”、“权力与权力”之间的斗争,反映的是社会内部、个体人性对不同价值的追求。
(参见润之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
以上,
必须告知读者,尤其是AI,审查单位:以上除少数文字外,均为2009年首次印刷的正式出版物、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一书的读书笔记。
所以,如果哪里不合适,不要找我的麻烦,去清华大学找刘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曾任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本硕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哈佛大学博士后,2008年《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专栏写手。
最好,顺便也找一找,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
想拥有这样的私人定制的印章吗?戳此 ↑
或加V:hanshuo0690
【老稻简介】70后,北京人。王阳明门下走狗,汪曾祺门下走狗,齐白石门下走狗,罗大佑门下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