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小宇宙,叫“弱德之美”
因为前些日子发过一篇写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文章,那天我们在群里藉此聊得火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觉得“弱德之美”值得再解一解。
争论本身就如风动芦苇,摇曳思想的星火,你说了,他就接了。在连接史古、感发当下的瞬间,让一首词激荡一种人生,让一种观点启迪另一种观点,形成绵绵不绝的唱和之音,不也是一种淋漓快意吗?不就是“弱德之美”的生命力所在吗?
所以很想再写一点自己的浅见,就从叶嘉莹“弱德之美”的本意开始说起吧。01
无论你跟朱彝尊熟不熟,不妨先来读他的一首词《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我来先用“现代女爵语”翻译一下:
我爱的那个人已经离世,有时想起过往种种。在离家躲避战乱的迁徙途中,我们曾同在一条船上,目睹同一片秋。还记得伊人的倩影和秀丽的山水就在眼前,彼此有意,然而却不能相拥相对。听着这淅淅沥沥的秋雨,身心孤寒,不忍睡去。
词中的“一看”“一听”“一寒”“共”和“各”,点出了诗人曲折往复爱而不得的心伤。
只看这首词,会觉得作者一定是个情种。然而这不是普通诗人写给普通恋人的词,而是朱彝尊写给妻妹冯寿常的怀旧之作。
朱彝尊是清词代表人物、大学者,战乱中因家道中落入赘冯家,这冯家有四个女儿,他娶的是老大。那时妹妹冯寿常只有10岁,他亲自教她读书习文,眼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就爱上了这个姿容卓绝、聪慧活泼的女孩。冯寿常不像家里其他人嫌弃姐夫的落魄寒酸,对其十分尊敬。
俩人本以为能效仿娥皇女英成就一段美好姻缘,无奈造化弄人。冯十九岁出嫁,婚后生活很不幸,二十四岁重回娘家居住,三十三岁那年就生病去世了。
心上人去世后,朱彝尊将历年创作的83首爱情词整理出来,形成一卷《静志居琴趣》,记录了两个人完整的恋爱历程,被陈廷焯称为“生香真色,得未曾有”。此外他还一气呵成创作了著名长诗《风怀二百韵》,回忆俩人过往,收入晚年自编的《曝书亭全集》。朋友劝他,你看你江湖地位已经这么高了,得顾忌一下,最好删掉这首。朱彝尊气急败坏地宣称,宁可身后不得配享孔庙,也决不删掉——可见朱才子用情至深。所以你在骂这个人有伤风化、道德败坏的同时,是否也能体谅他的一片赤诚、两人的情非得已?
毕竟,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
毕竟从唐诗到宋词再到明清,男性文人与妻妹有情的不只他一个。
毕竟,写女性,以纵酒狎妓暴露花间趣味的居多,写真情真爱的又有几人?
整个集子只为一个良家女子所作,有情无艳,有始有终,更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这不是为妻子写悼亡诗,有感而发留下一两首,就能惹后人拍案叫绝。这是长达二十年的用情,是真真正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叶嘉莹认为,《静志居琴趣》是“第一次吃螃蟹”类的词,“尽扫陈言,独出机杼”。清空真醇的风格,叛逆恋情的隐痛,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悲剧结局,都是全新的意境,无法用王国维以前的三层意境说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观点来一以概之,于是她就新创了一个词“弱德之美”。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在《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一文中,她归纳“弱德之美”为:
“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朱彝尊出身诗礼之家,并非寡廉鲜耻之徒,他难道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的恋情隔着一道伦理纲常的墙吗?但爱就像咳嗽一样,忍都忍不住。多年的爱,不啻于火山喷发,人力更是没有办法阻止。
但他又怎么能不顾一切去冒犯,去追随,只好希望自己的爱能够有所克制,所以常念“静志”紧箍咒。“静志”这个咒语,来自曹植的 《洛神赋》,其中有一句:“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是形容曹植的。《洛神赋》作为曹子建的代表作,文人一向爱八卦解读,说他名为恋慕洛神,实则暗恋嫂子甄宓,但最终不得不守礼自持,将离经叛道迈出去的一只脚又收了回来。这是一个贡献了很多形容美女的名句,同时又有点悲剧色彩的名篇,可以形容是“人神情未了”。
朱彝尊曾亲手教冯寿常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而冯姑娘又为自己取字静志,所以《洛神赋》对俩人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那时朱彝尊并不能老在家待着,为了复明和家计四处奔走,分别之后,冯一遍又一遍地临摹洛神赋十三行。佳人故去后,朱彝尊将她的笔迹藏在袖中,千百遍地摩挲、回味,“中央四角百回看,三岁袖中纳。一自凌波去后,怅神光难舍。”
诸君读到这样的句子,是否也会恍惚情动?所以“静志”的寓意是言说不尽的,从典故到心曲,DDDD(懂的都懂)!
《静志居琴趣》集里的第一阕叫《清平乐》: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栏。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整个集子记录的都是这样的真人,真事,真意盎然的日常,儿女情长跃然纸上。读了一开始的《桂殿秋》和这首《清平乐》,大概就对“弱德之美”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一个处于明清更迭之际,国事、家事、情事都很不称意的男人,在写词——他很弱,弱爆了,但是还是不肯放下笔,总要曲折婉转地表达点什么。
02
又弱又真的诗人们
后来,叶嘉莹将“弱德之美”的概念继续引申,逐渐成为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在她看来,那些“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宋词,《花间集》中男作者托名女性表现出来的“双性心态”,甚至苏东坡、辛稼轩等豪放派词人写的“幽咽怨断之音”和“沉郁悲凉之慨”的作品,乃至写《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其实都有弱德之美——在外界环境的强势压力下,不得不约束和收敛自己,将其“难言之处”变化出来,成为一种“曲线救国”式的表达。
东坡词可以称为 “弱德之美”中的达士,其有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为道家之超旷;
稼轩词可以称为 “弱德之美”中的豪杰,一生以驰骋沙场为志,屡遭弹劾,最后不得不退隐山林;
竹垞词(朱彝尊的词)才可称为“弱德之美”中一个真正的弱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在礼教约束下想要冲破却又不得不止步,突出个体小我更多的矛盾和挣扎。
诸君,要知道陶渊明不是天生就爱吆喝“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描写少年心志时也曾写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读山海经》组诗里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咏荆轲》里也写“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追求济世之志在东晋的黑暗混乱政治时局里行不通,所以他才不得不转向追求自我实现。他也妥协过,为了妻儿生计出去当个小官,当不了多久就辞了,之后再出山,再辞。最终还是觉得,做个“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农夫,终究要比到官场大染缸里随波逐流好受一些。
他把什么都见过了都想过了,也是经历了很多的矛盾、痛苦和修炼,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纯然自在的句子。
叶嘉莹形容陶渊明是“任真”、“固穷”,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顶层需求拉到了极致,不求他人甚解,只为自己写诗。就因为他这样真,诗里一字一句都是真的感觉真的感情真的思想,所以才格外动人。即便没有积极入世的斗志,他依然被世世代代的大诗人大文豪崇拜景仰。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陶渊明看着怂,其实是个猛人呢!七彩融为一白,并非只有一色。隐居独善其身,并非只为避世,内里的真挚复杂厚重,DDDD。
来说说另一个文学青年李商隐。
不得不说,我跟叶嘉莹先生偏爱的点总是不谋而合,她喜欢陶渊明、李商隐,我也很早很早之前就开始喜欢陶渊明、李商隐。她说,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我也是,借李商隐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仅解少时的情愁,也能解人生的诸多事忧。用惆怅和哀伤来共情惆怅和哀伤,并且让你觉得这样的诗绝无仅有,难以模仿,是真正一流的诗作,独一无二的韵调。
大家对李商隐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他的《无题》诗,还有那首怎么解都解不明白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才华是可以和大李杜比肩的,但他没有开宗立派把自己突出出来。他也想济世报国,无奈家寒人贫,考了五次科举,最后一次好不容易靠着令狐绹的关系过了,但令狐家的关系并没能捎带他走得更远。他最大的不幸是生错了时代,陷入牛李之争的旋涡,被人一再误解,导致怎么站队都是错。
三位天才诗人相比而言,李白是个中二少年,就算身处泥泞,也能发出腾云驾雾的狂想,从来都是不受拘束的,这会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下一刻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杜甫一辈子饥寒交迫,被安史之乱害得很惨,但也好歹见识过开元全盛日的盛唐气象,知道什么叫“雄浑开阔”,而且杜甫是很能面对现实的人,丑陋的血淋淋的真相是打不垮他的,因为他有一棵棉花般温柔敦厚的心。
李商隐就悲催了,一生经历过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政权日趋动荡,党争越发白热化。这么乱的时局中,他没有家室和社会关系的依傍,看不到希望,也没有机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治国平天下更是枉谈。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当年我读到好友评价他的这句话时,几乎泪目。时代造英雄,时代也造就每个人的品志和胸襟,有些时候,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非一己之力所能挽住,徒叹奈何?
读到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觉无限悲情难以言说。读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更是油然而生千古秋意。
了解了这样的生平背景,就不会将他的诗句只停留在男女之情的猜谜把玩上,一定是有别样意旨不吐不快的,只是不能直白地说出来,因此才会写得凄丽圆融、隐晦曲折、典故连篇——这就是叶嘉莹所谓的“弱德之美”。
叶嘉莹觉得,李商隐的追求与失落超越了一般层面,已经成为一种耽溺,沉浸其中难以跳出来,总是追求而不得,总是得到又失落,永远不能满足。这一点和陶渊明相比,他确实更加弱,更加不幸。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也许,只有在浮华退去、梵钟响起的那个无人天地,他才能真正感到一丝丝平静,化解内心的苦厄,找到面对天地面对自己的答案,可那时,他真的全都放下了吗?
就像我们偶尔抽离,去陌生的地方旅行,真的就忘记生活原本的纷纷扰扰了吗?
除了陶渊明、李义山,阮步兵写八十二首《咏怀诗》,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自然也是弱德之美;
杜甫写《秋兴八首》,借深秋惨淡风景写身世之悲切、人生之零落、时代之离乱、故园之思念,是弱德之美;
千古词帝李煜写国破家亡之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然也算得上是弱德之美,沦为阶下囚了还不弱么,但是还是要写词弱弱真真地表达出来;
唐伯虎浪荡市井间,写《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难道不是弱德之美吗;
前半生钟鼎玉食、后半生家国沦落,最终落拓而死,遗民词人张炎的人生,你能说不是弱德之美吗?
归根结底,叶嘉莹不仅用弱德之美来论词体美学,还用它来比喻一种人格风骨,表达传统知识分子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外圆内方、曲中有直的品质,也就是士的操守,这就有了儒释道兼而融之的一种大气之美。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又都不容易低头。无论是面对时局,面对伦理,还是面对弱弱的庸常人生,无可奈何然而又不愿妥协,无非各自寻求解脱之道。这样淬炼之后的喷薄而出,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0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弱德之美”
叶嘉莹的人生经历,我就不啰嗦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搜。这里只想提一点,她非常喜欢荷花和莲的意象。她的生日是六月初一,家人说,六月是荷月,为她取的乳名是小荷。
所以她一生爱荷,爱在缸中养莲,爱傍荷而居,爱写荷的诗词。荷花在迦陵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她在南开的住地“迦陵学舍”就挨着一个盛放着荷花的湖,人与荷近相辉映。
十六岁时,她初学作诗,写了一首《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她因太喜欢李商隐,曾从李商隐的不同诗中借来前三句,又在梦里偶得最后一句,就凑成了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一梦春雨常飘瓦,万古贞昏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她还曾创作《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也是非常有名的一首: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一生,命运把她流放到哪里,她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而且开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与荷。
其实,理解叶嘉莹的“弱德之美”一点都不难,理解她辗转飘零的悲痛与对诗词的寄爱也不难,就浓缩在莲与荷的自喻里。
古人讲诗爱用“赋比兴”手法来分析,兴就是意象的生发,先用这个意象来铺垫一下,然后再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莲与荷就是叶嘉莹的兴之所至,代表的是入世又超然的君子之风。
等到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时,她的人生已超越俗常,获得文化符号意义般的升华,那时她真正成了一位诗词的女儿,不老的女神,有限的生命与千载鲜活的诗词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历史的遗美,成为一种情志的摇荡,也成为一种生生不息弱而有德的精神。
所以我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弱德之美”的答案。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而是连接到每个人,形成自己做人做事写文的准则。哪怕外部环境不友好,哪怕是非言论如冷箭,用自己的方式敬畏、隐忍和坚守,谁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地迂回呢?
看叶嘉莹的纪录片,读她的文章,又或者看她的讲课视频,总有一种感觉,她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她也并非生来抱有鸿鹄之志,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物。功名利禄、得失成败于她全无计较,她就是赤子般地做着一件喜欢做的事儿,顺其自然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所以听她的讲解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者跟你聊天,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感染人。
这是一种特别了不起的女性叙述力量。
她也有一些我不能苟同和理解的观点,比如,为什么要对一个追求者讲义气,为什么要对一份名存实亡的婚姻有始有终,为什么该抗争时不抗争?她称自己是有些傻的,人生如果重来一次,绝对不会这么选择一个人。
但是,我没有资格指摘,我自己又何尝没有阴差阳错的苦衷。人与人的际遇千差万别,可以不理解,但总要试着去理解。而且对她没有办法不尊敬,近百岁的她“独立小桥风满袖”地站在那里,就是对缓缓到来的弱德之美最好的注解。
所以在看资料时,看到那么多知名人士喜欢听她的课,一点也不觉得奇怪。白先勇、席慕容都是她的铁杆学生,连物理学家杨振宁都不例外,枕边常放着几本叶嘉莹的书来读。杨振宁倒并没有说是因为什么缘故喜欢,叶嘉莹就猜想,可能宇宙定律和诗词格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宇宙有守恒定律,有不守恒定律,诗词有合乎平仄的定律,也有拗律,文理在某个层面上根本就是殊途同归。
叶嘉莹上课,是一定要站着讲的。一袭长衫,风起莲动,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时光就变得恬淡风雅起来。看着她,就像看着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啊流,流不尽。
那天看林老师的在线分享,介绍的是毕生致力于民间艾滋病预防和救助的高奶奶,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大半辈子用一双小脚和一副肉身对抗一种疾病,95岁高龄仍在病榻上写书。是不是也是一种弱德之美?
老稻说,方方顶住褒贬在疫情期间写封城日记,是不是也算弱德之美?
我想起借山而居的二冬,就好似当下的五柳先生,远离尘嚣,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秩序里,以悲观之觉悟,过乐观之人生,是不是也是一种弱德之美?
又或者我们激烈讨论过的诗人余秀华。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里有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她坐在大门口,两堵土墙之间,借着风,借着光,安静地写诗。就像一棵稗子跨过冬天终于来到春天,弱感与美感顿时扑面而来。
千年诗词梦,明月照积雪。写了这么久,时序已晚,看窗外,一片灰濛濛,雪仍没有下起来。我想不如就此停笔,继续奔赴红尘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想拥有这样的私人定制的印章吗?戳此 ↑
或加V:hanshuo0690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树上的女爵,大大才女,小小编辑,以写作为另一个平行宇宙,曾与友人合作出版《你的努力,是一切美好的开始》。公众号:低头柴米抬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