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56页)

华为 氢能碳中和 2022-10-06

气候变化与全球碳中和行动


1850-2019年期间,人类总计排放约2.4万亿吨温室气体,地表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近1.1℃,气候变化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剧,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上百万物种濒临灭绝。为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全球近两百个国家通过《巴黎协定》,明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世纪内控制温升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 内,并力争1.5℃的气候共识,全球需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关键。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在本世纪控制温升1.5℃的情景下,2020年后全球碳排放总量需控制在50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内,而2019单年全球排放量已超500亿吨,按照当前发展趋势,本世纪中叶将难以达成净零目标,零碳转型亟需加速。


近十年来,化石能源相关碳排持续增长,2019年占温室气体总量65%。纵览世界各经济体当前的气候行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部署、工业制造业减排升级、交通运输业绿色转型、建筑能效提升和负碳技术开发利用成为零碳发展重点领域。


1.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部署

2013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约为年均3000亿美元,太阳能和风能是最大投资热点;2020年,海上风能投资跃升至500亿美元左右,成为增速最快的领域。中国、美国和欧洲投资规模全球领先。


2. 工业制造业减排升级

化工、钢铁和水泥三大行业占全球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的70%(2020年),三大行业正积极探索减排升级新方式,如整合价值链资源,推进废弃物转化利用;引进氢能冶金工艺,减少直接排放;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推进净零排放。


3. 交通运输业绿色转型

2014年以来,以电能、燃料电池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交通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年增长率43%,同期燃料电池车增长率40%。铁路电气化、货运氢能利用、交通系统智慧升级正在成为全球趋势。


4. 建筑能效提升

2019年,73个国家制定了建筑能效标准,全球可持续/绿色建筑认证数量保持增长。各国通过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建筑用能设备电气化水平、采用高能效设备、提升建筑物用能系统运行效率等方式,优化建筑能效。


5. 负碳技术开发利用

全球范围内, CCUS的捕集规模在2010-2020年期间翻了三倍,2020年超4000万吨。各国对CCUS、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和封存(BECCS)、空气直接碳捕集(DAC)以及造林与再造林等生态类负碳技术日益重视。


各国在推进气候行动的同时,均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应用,支持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部门零碳转型。据世界经济论坛分析,到2030年,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等数字技术可以助力全球15%的碳减排。


中国碳中和行动


2020年,中国正式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气候目标。近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资源高强度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消费、污染物与碳排放迅速增长。自2010年起,中国发布多项政策,采取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10,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中国碳排放总量大且仍呈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逾100亿吨,约占全球四分之一3,总量全球第一。其中能源、工业排放比重高,在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双碳目标,挑战严峻。中国以政策、金融和技术为支撑,从能源系统转型优化、工业系统转型升级、交通系统清洁化发展、建筑系统能效提升、负碳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碳中和行动。


1. 能源系统转型优化

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7%,单位能源消费碳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11,电力/热力行业煤炭依赖度高,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约二分之一。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全方面国际合作,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中国能源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工业系统转型升级

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近1.5倍3,高能耗的工业制造业比重偏高,工业制造业碳排量仅次于电力/热力行业12。中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控制钢铁等高耗能产业扩张,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深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 交通系统清洁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高速发展,保有量全球领先,并计划到2035年实现纯电动汽车成为新车销售主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铁路电气化、水运液化天然气应用,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形成铁路、水运替代道路运输为主的货运中长距离运输格局助力交通系统绿色发展。此外,交通、能源与信息通信融合加深将加速交通系统减排。


4. 建筑系统能效提升

2015-2019年期间,中国累计建设节能建筑超198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56%10。该比例计划至2022年提升到70%。2021年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领域纳入支持范围;光伏屋顶、生物质供能等建筑供能改造,供暖、炊事电气化等措施进一步推广,助力全面提升建筑能效。


5. 负碳技术开发利用

中国CCUS技术目前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煤炭、电 力、化工等行业已经开展CCUS试点。伴随技术成本下降,应用规模扩大,未来将基本可以满足碳中和目标下6-21亿吨捕集量的需求13。同时,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碳汇建设,森林面积30年保持增长,湿地、海洋等固碳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6. 政策、金融与技术支撑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自2016年后稳步发展,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信贷存量全球领先。自双碳目标公布后,碳质押、碳回购等碳融资探索加速,中国碳市场2021年正式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其他重点行业,通过发挥价格信号 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2021年下旬,中国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加快建立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各地区、各行业碳排信息标准的一致性,为制定减排政策和各类主体采取减排行动提供依据。此 外,中国已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加深融合,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发展助力构建绿色经济。








加入行业群


延申阅读
2022 年全球能源展望:能源转型的转折点
氢能:万亿赛道的机会与痛点 
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铸造”电力数字化转型基石?
深挖海洋农场,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报告(28页)
华为发布绿色发展2030报告(56页)
工业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应避免六大误区
深度揭秘“碳排放管理师”骗局“绿色智造”新机遇,机器人助力制造业迈向零碳
元宇宙+碳中和是未来人类利益共同体的两大趋势
腾讯目标 “净零行动”,鹅厂发电了,绿的
阿里巴巴联合电网研发出高精度AI电网预测模型
12家SiC上市公司教你如何玩转碳中和(47页)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刘锋: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
以智变,创质变!Ai助力智能矿山数字化
中国锂电产业全景地图报告》《氢燃料电池》《氢气瓶》《重整装置》产品指南
176页PPT!《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报告
《2022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2年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报告》
迈向2060碳中和:石化行业低碳发展白皮书
碳中和与大重构: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40页)
2022年氢能新材料行业研究报告
2022年中国氢能源产业战略发展报告(60页)
2000家中小企业,为地球减碳44万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