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即将开始,12怒汉以锋利言辞剖析生命之重
· 12個人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
11/18
[SAT]
——
[SUN]
11/19
“各位陪审员先生们,现在根据法律对这个案子的审理,我需要给你们下最后一道指示了。这是一宗一级谋杀案——蓄意谋杀,是在所有罪责中最重的。你们刚才已经听过证词了,也已经听了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现在你们的责任就是好好地区分事实和假像。一个人已经死了,另一人的命掌握在你们的手里。 我希望你们认真地考虑。如果有合理的怀疑,你们就必须让我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没有合理的怀疑,那么你们就必须基于你们的良知,判决被告有罪。无论你们做什么决定,都必须是一致的。如果你判定被告有罪,那么那张电椅不是用来娱乐的。死刑在这个案子里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并不羡慕你们的工作,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谢谢各位。”
法官严肃坚定的指示话音刚落,12位陪审员先生陆续走入了一个灰白冷色调的密闭空间。闷雷声声,暴雨将至,一桩蓄意谋杀案进入了陪审员讨论环节——一名16岁男孩,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疑罪从无→辩
...
12位陪审员互不相识,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都以为,能迅速地结束这场陪审员义务,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一切看似已成定局,人证物证皆极具说服力,直至其中一人举起手投票“无罪”……
法官的这番话奠定了《12個人》剧情开展的基调,并立即确立了该剧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合理的怀疑”?
一群普通人是否能够诚实地、不带偏见地审议一起刑事案件?
当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们又是否能够通过理性谨慎的讨论,让决定达成一致,捍卫司法与正义?
...
思想碰撞→怒
编剧并没有让先生们一上场就立马投票,而是安排了一些"small talk",即短暂的闲聊。话题有关闷热的天气,各自的职业,是否有过担任陪审员的经历等等。
通过这些日常的对话,首先确立了陪审员作为“人”的身份,这也是《12個人》的题眼。既然是人,陪审员们,以及只存在于他们口中的证人,就可能存在人类的思维局限。而陪审员们的个性,也通过这些开场的互动初步建立。
在这间灰冷色调的陪审员讨论室里,只有12把看起来很不舒服的直椅、一箱水、一个垃圾桶、一扇门,还有一扇在闷热天气里不太运作的风扇。陈设越简单,越衬得接下去在房间内发生的激辩剑拔弩张。
《12個人》这个经典故事根据编剧雷基纳德•罗斯自己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他曾在一个真实杀人案件中担任陪审团一员。该作品探讨的“合理怀疑”、“疑罪从无”等法律理念也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1954年便诞生了第一个版本——来自第一工作室的电视剧《十二怒汉》。
“怒”并没有放在中文版话剧的标题里,却直观体现在舞台之上——《12個人》从一开始就展示了陪审员的思考角度和正义观念,是如何受到他们的个性和经历影响的。这些观点输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且往往是下意识的。
当深思熟虑的过程暴露了他们的偏见,并迫使他们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偏见时,“怒汉”之“怒”也随之产生。
...
先入为主→执
该剧不但让角色的特定身份尽量模糊,也没有试图强调案件发生的特定时期,相反,它设置了一种普遍适用性:角色被给予了一般性的描述,仅仅用陪审员编号指代。每个角色不是一个人而更像“一类人”,有些基于社会身份,有些仅仅基于个性。
这不仅让该剧被不少观众盛赞为“群像教科书”,也鼓励了观众超越他们对特定年代、文化和阶层先入为主的印象来进行思考。
尽管演出只有110分钟,但却讨论了诸多严肃话题——
嫌疑人生活在贫民窟,他的成长背景也是本剧剧情开展的关键信息。尽管12位陪审员的职业和生活仅在寥寥数语中体现,但是关于阶级差异的主题却贯穿全剧。
当所有陪审员在封闭的陪审团室里近距离交锋时,对社会公序的探讨却时而会演变成私人层面的攻击;在一系列“铁证”渐渐出现漏洞时,有人开始产生合理的怀疑,有人却依然只关注男孩的出身。因此,本剧展示了偏见是如何往往让一个人对世界的复杂性视而不见的。
在先生们的激辩中,我们看到了固执——可以是捍卫正义和司法的固执,同样也可能是让个人偏见高于证据漏洞的固执。而“固执”可以是英勇的,也可以是懦弱的,这取决于固执的立场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陪审员们只是改变了对一桩案件的看法;实际上,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也或许能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想象:陪审团会否改变今后的处事态度——从笃定地看待世界(确定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到采取一种更审慎的视角?
因此,场景单一、对话密集的《12個人》,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且常看常新。自2010年首演至今已经第13个年头,该剧依然吸引观众一刷多刷,不仅是为了解锁不同卡司,更是因为每一遍观看都能带来新的思考。
评
真的要再次感慨:上话的《12個人》真的是一部从剧本到演员到舞台呈现都无懈可击的好戏,非常能够展现舞台艺术做到了精细打磨之后能呈现出的优秀效果。一言蔽之就是:好戏。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色,每一次状况的转变,每一次起转,舞台上每一场戏的呼吸都非常非常流畅。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紧绷、什么时候给喘息的机会,每个连接都顺畅自然,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不会让人疲惫。
每一场戏角色的站位,互相之间的正对背对,互相之间小的招呼,怎么分散聚拢并在特定时刻变成一幅整体图景,都是通过细致地调节才能达到的顺滑。十二个角色,每一个人的想法和动机都很清楚,每一次的立场和转变也都交代得十分清晰。
每一小块都严丝合缝,结果当然是整体的效果非常好。
——来自微博 @IrisInStrangeland
前看过电影版的《十二怒汉》,对本子的剧情心里有底,在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还是被惊讶到了。和电影不同的沉浸感,画面镜头的掌控者不再是导演,是观众自己。
比起剧情的推进和发言人的表现,像在案发现场寻宝藏一样,关注看其他陪审员的肢体语言细节。太有趣了,镜头完全由自己掌控,台上的12个人个性鲜明,行为动机都藏在他们的身份上。职业经历,会很好的反应在他们身上,比如冷静沉着的钟表匠,没有立场来回摇摆不定的广告公司职员,亦步亦趋的粉刷匠,对刀具伤口熟悉的平民窟出身的医生,对房屋结构熟悉的建筑师,报纸不离手全程精致主义者会计师,等待有救星出现的体育老师,深藏不露的长者,愤怒偏激的父亲……我太爱这部群像剧了,每个人都在这个狭小闷热的房间里辦论争吵,接近真相,拒绝真相,接受真相。往往老实人的话,最捅刀子,万一那个男孩有罪呢?无意再评价这部戏本身含义,话剧的魅力在于这个舞台上的一花一世界你可以自己去发现理解解读,台词的精妙在演员的表现之下更加是四两拨千斤,没有废话,整齐千净利落的一台演出。恨自己眼睛不够用,我是台下的13个人,我要说,我认为他无罪。
——来自微博 @控优猫
12个业务能力过硬的演员共同配合,完成的一场出色、完满、精彩的表演。剧本,台词功底、表演都没有任何问题,没一个演员出岔子甚至只是“完成”角色,所有人都让自己的角色活了起来,即使台词可能不那么多。
表演:太好了,真的太好了!三言两语几个动作人设就立住了,而且从头到尾都不会有让人觉得不对劲或者演员本体跑出来的情况,也没有觉得大家处于不同频道各演各的的情况,真的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出了剧院一直在模仿各个陪审员的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每个演员的表演都能让人记住。
——来自微博 @植物知道健康的秘密
真的是一部值得多刷的剧!推荐给所有人!!!而且这次终于回到小剧场演出了,体验感太好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剧本身,会通过这部剧有一些自己的反思。其实剧情是简单的,但优秀之处就在于铺陈的特别好,故事递进很自然。同时戏剧冲突安排的也合理。非常吸引人!
这次观看会关注每个演员。12个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从一出场就能窥见各自的特征。随着故事发展,在分析案件的主线下,每个人又都是各自故事的讲述者。演员们都通过演技台词对手戏和冲突戏份完美塑造了各自的人设,呈现的角色都很丰满!真正优秀的群像戏!最厉害的地方是,每次有冲突的戏份,就算是吵架,大家的台词都非常清楚有感情。
——来自微博 @全宇宙唯一熊猫君
*照片为2023年5月演出剧照,摄影:尹雪峰
云话系列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环球舞台演出季
话剧《12個人》
演出时间
2023年11月18日(周六)19:30
2023年11月19日(周日)14:30
演出地点
云间剧院 大剧场
票价
380/280/180/80元
享受积分政策
*车位有限,请尽量绿色出行
(扫二维码即可购票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