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栏目主持人:肖远平)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内涵、内容呈现和路径选择
唐任伍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
李建华,周杰
社会公平专题研究(栏目主持人:陈成文)
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行为——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桂芝,王春鑫
媒体使用如何影响中国公民的司法信任——社会公平感的中介效应
刘建荣,付荣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专题(栏目主持人:丁钢)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特征与推进路径陈亮,李林霖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徒制体系的构建陈志伟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栏目主持人:仰海峰)
在创新阐释中推进更高水平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以孙伯鍨哲学探索为例李成旺
经济与管理(栏目主持人:唐任伍)
气候变化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与金融化关系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证据杜剑,张杰
历史与文化(栏目主持人:欧阳恩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地方自治机构的沿袭和变革(1928-1937)
高力克,罗豪
新时代十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刘贵祥,秧志强
语言与文学(栏目主持人:李怡)
“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学理与挑战
周维东
试析《新青年》的“文化转向”与文学想象
邓伟
政治与法律(栏目主持人:林秀芹)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扩张与规范适用莫洪宪,吕行
论监察机关在引渡诉讼中的职能王君祥
青年论坛(栏目主持人:颜同林)
结构·运行·优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形态审视
叶方兴
论文摘要等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内涵、内容呈现和路径选择
唐任伍,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管理思想史。
摘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水平”是其中重要的关键词。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价值内涵上来看,其“高水平”体现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调控手段、开放程度、流通体系等方面。“高水平”的内容呈现为“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因此,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发展;价值追求;市场主体。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
李建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伦理与政治哲学;周杰,中南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伦理学。
摘要: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但要实现人民的物质富足,也要实现人民的精神富有。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前提条件。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既可能以个体的精神面貌呈现,也可能表现为社会的文明状态,甚至还表现为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系。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在路径上可以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那么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发力,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精神世界;精神共同富裕。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重点项目“疫情防控‘大思政课’育人研究”(21VSZ011)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行为——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桂芝,经济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政府治理;王春鑫,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
摘要:民众的政治参与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构成要素。基于CSS2019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政治绩效感在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对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民众的社会公平感或政治绩效感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反之则越倾向于选择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同时,民众的政治绩效感在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即高政治绩效感对社会公平感与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强化作用,对社会公平感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制度化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社会公平感;政治绩效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方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化中的职责交叉问题研究”(18BZZ059)的阶段性成果。
◆媒体使用如何影响中国公民的司法信任——社会公平感的中介效应
刘建荣,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付荣,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学。
摘要:人们对现代法理型权威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司法信任。利用CGSS2017数据,揭示了媒体使用对我国公民司法信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司法信任水平较高。新媒体使用不仅对公民的司法信任具有显著的直接抑制作用,而且会通过抑制公民的社会公平感间接地削弱司法信任;传统媒体使用对公民的司法信任则没有明显的影响。社会公平感在公民的新媒体使用和司法信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民的传统媒体使用和司法信任之间则不起中介作用。因此,在新媒体话语日趋强势、功能日益突出的信息化时代,相关管理机构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鼓励、引导新媒体使用恰当的媒体语言,在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框架内开展有利于塑造司法信任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和积极、健康的创作。关键词:媒体使用;社会公平感;司法信任。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知情意行协同培养模式研究”(19VSZ066)、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CX202105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特征与推进路径
陈亮,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李林霖,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
摘要: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已是新时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愿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刻理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属性、历史进程、功能视角,遵循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型历史逻辑、共生型实践逻辑与发展型价值逻辑,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坚守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方向,心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全球共同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推进高等教育善为的整体发展之路,迈向高等教育善育的协调发展之道,开创高等教育善构的全面发展之局,应成为构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美好未来的关键之举。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学科治理现代化的要义证成与实现机制研究”(CIA21026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陈志伟,教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摘要: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语义下,学徒制的发展适应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当前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历史的文化传承和对国外的经验借鉴过程中,我国现代学徒制具有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然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学徒制体系必然有其价值底色和导向指引。以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为发端,以组织场域为理论框架,在扬弃传统和国外学徒制的基础上,通过宏观顶层设计、中观管理结构、微观主体价值三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学徒制体系。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学徒制;体系构建。基金项目:北京市区社科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20JYA024)的阶段性成果。
◆在创新阐释中推进更高水平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以孙伯鍨哲学探索为例
李成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比较等。
摘要: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境界,需要梳理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新成果及其探索经验。孙伯鍨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学术贡献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创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层历史解读方法”,超越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以及西方学者人道主义解读范式,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自觉与创新;其二,在理论具体层面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发展演进的完整逻辑,以学术性、学理性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过程及其理论实质,推进了更高水平的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其三,其始终追求真理的情怀,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注重在条分缕析的逻辑剖析中呈现马克思哲学文本思想力量的扎实风格,弥足珍贵。总结、继承孙先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人道主义解读模式;孙伯鍨;深层历史解读方法;马克思哲学生成逻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研究”(20ZDA027)的阶段性成果。
◆气候变化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与金融化关系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证据
杜剑,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张杰,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
摘要:气候变化对企业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在不断加深。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而且还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以2011—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对其金融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越大,其金融化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高融资约束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增大,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与其金融化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会被减弱。研究结果不仅为引导非金融类企业需要基于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来进行金融资产配置,而且还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化;风险承担能力;上市公司。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21GZQN40)的阶段性成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地方自治机构的沿袭和变革(1928-1937)
高力克,法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罗豪,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自训政开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央层级主持地方自治工作的机构经历两次变革,最终成为核心权力的组成部分。其沿革可分为三个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地方自治专门委员会时期、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下属地方自治指导委员会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自治计划委员会时 期。这一历史过程,既展现出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现代化方面的不断尝试,又揭示了国民党的党政 矛盾和党内矛盾是推动中央政治组织变迁的主要动力。政治机构组织化程度增强、政治权力下沉等结果,并非事先计划的目标,只是采取各种权宜之计和处理各种矛盾时的副产物。
关键词:地方自治;中执会;国民政府;行政现代化;国家主义。◆新时代十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刘贵祥,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秧志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学理与挑战
周维东,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 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 -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关键词:红色文艺;红色革命文艺;概念命名;源流关系;文献梳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重要文艺术语的当代意义流变研究”(22BZW139)、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延安文艺 核心术语阐释史研究”(SC22A018)的阶段性成果。
◆试析《新青年》的“文化转向”与文学想象
邓伟,文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
摘要: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 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 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关键词:文化转向 ;文化政治 ;新青年;文学想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声音’维度研究”(21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扩张与规范适用
莫洪宪,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犯罪学;吕行,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刑法、网络刑法。
摘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当前有异化为信息网络犯罪之“口袋罪”的倾向,在实践中呈现出扩张适用。这表现为“明知”认定标准的模糊化、“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要件的矮化、“帮助”行为的扩大化以及“情节严重”的虚置化。司法扩张适用不仅导致将应认定为相关联犯罪的共犯情况不当认定为本罪,而且与“少捕慎诉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不符。单以帮助犯正犯化说、量刑规则说、积量构罪说解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均存在疑 问。立足于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与构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具有补充功能、强化功能与纠偏功能。以此为指引,可以从理论上提出限缩本罪适用的方法,以及明确本罪与诈骗罪的共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界限,规范本罪在司法中的适用。
关键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司法扩张;功能性构造;规范适用。
基金项目:中国犯罪学学会2022年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时期涉黑涉恶犯罪生成机理及其长效治理研究”(FZXXH2022C06)的阶段性成果。
◆论监察机关在引渡诉讼中的职能
王君祥,法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摘要:监察机关是我国反腐败专门机构。在开展引渡等反腐败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监察机关履行一定刑事司法职能,应当承担《引渡法》所要求的刑事司法机关引渡诉讼职能。我国《引渡法》应当确立国家监委在引渡合作中主管机关的法律地位。作为引渡诉讼主管机关,国家监委有权以自己名义通过外交部提出引渡请求,需要通缉羁押被请求引渡人的,有权以自己名义通过外交途径或者被请求国同意的其他途径提出。当外交部向被请求国作出有关限制追诉或者量刑的承诺的,应当听取国家监委的意见。对于有关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整体评价、特定性原则等问题的承诺,国家监委有权自行作出决定。
关键词:《监察法》;《引渡法》;监察机关;国家监委;刑事司法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刑事法域外适用的理念抉择与规则体系构建问题研究”(21BFX058)的阶段性成果。
◆结构·运行·优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形态审视
叶方兴,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德性伦理学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