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老吕 科幻研究在伦敦 2021-06-28

专题简述:

1. 身体政治、外星人、后人类与他者

2. 去殖民化历史与未来

3. 凋零星球:生态学与废托邦

4. 超越地球:解放的空间或最后的殖民前沿?

会议详细日程可以参见“阅读原文”


2019年7月12日,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西方之外的科幻: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SF Beyond the West: Futurity in African andAsian Contexts)在SOAS Brunei Gallery如期举行。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五个国家高校与学术机构的十四位发言者,分为四个专题,分享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

在研讨会的主旨演讲中,兰卡斯特大学的Lindsey Moore教授探讨了当代阿拉伯科幻文学中的“废托邦”(Dystopia)想象。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阿拉伯世界涌现出的优秀科幻小说,包括Omar Robert Hamilton的《城市必胜》(The City Always Wins), Basma Abdel Aziz的《队伍》(The Queue),Nael Eltoukhy的《卡兰蒂娜的女人》(Women of Karantina)等等,并简述了二十一世纪以来阿拉伯科幻中有关未来想象的范式转变。Moore指出,这种“有关未来的想象”,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以“废托邦”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是对于现在和过去的重构;而与之相对的是,阿拉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历史元素和偶尔的现实主义描写,同样也是构建“未来意象”的过程和方式。她将当代阿拉伯科幻与过去十年间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相联系,通过探讨“街道”、“子弹”、“高楼”等主题,认为科幻文学是阿拉伯人民在革命与后革命时期对现实的反思、对专制政府的批判,同时体现出他们在战乱与资本漩涡中的迷茫、挣扎和牺牲。

在《城市必胜》中,科幻与“空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专题一:身体政治、外星人、后人类与他者

首先,研讨会聚焦科幻作品中体现的身体、他者以及后人类等元素。利兹大学的Liam Wilby首先探讨了Anthony Joseph的《UFO的非洲起源》(The African Origins of UFOs),他首先介绍了文本中的实验性元素,其融合了非洲未来主义、科幻、神话以及特立尼达民族语言的特征。他引用了Sylvia Winter关于“Homo narran”的相关理论,强调人类与“神话”的结合通常由某种“自我再生”的(autopoietic)语言和叙事体系所支持,同时Wilby还通过Du Bois的“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理论讨论了“人”通过语言所产生的自我认知。他认为,在由话语编织的世界网络中,语言所建构的“未来意象”是我们理解未来,乃至理解现在和过去的重要理论源头。

文本中融合的多种元素模糊了“小说”和“诗歌”的界限

随后,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吕广钊讨论了刘慈欣《黑暗森林》与Arthur Clarke的《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中所体现的“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他认为,刘慈欣与Clarke对于宇宙图景的建构十分不同,在《黑暗森林》中任何智慧文明都对陌生的外星人抱有强烈的敌意,而《童年的终结》则将外星人刻画为善意的“牧羊人”或“启蒙者”。但是,在这样的不同之中却隐藏着相似的“自我”与“他者”的对立:构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基础上的《黑暗森林》很典型地体现了霍布斯式“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并由此让人联想到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备受争议的“文明战争”;而《童年的终结》则体现了鲍曼(Zygmunt Bauman)关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同化”。吕广钊强调,虽然两个故事都取得巨大成功,但其中体现出“自我”的“同一性”逻辑应当得到警惕。

相比《黑暗森林》这本小说,西方学者对于“黑暗森林”体系更为感兴趣

专题最后,剑桥大学的Kerry Mackereth从电影研究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机械姬》与《攻壳机动队》中“赛博格”与人类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在简要介绍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模仿”(mimicry)概念后她指出,两部电影中的女性赛博格都在有意对人类进行模仿,而这种模仿可以分为美学(学习人类审美)、身体(模仿人类行为)以及情欲(体会人类情感)三个层次。最后,她探讨了《攻壳机动队》的派拉蒙改编与动画原版的不同。在电影中,“人性”最终得到重构,而动画则将ghost与shell相结合,超越了“人性”的限制。

电影中,机械姬一直试图让自己同“人类”更加相似


专题二:去殖民化历史与未来

随后,研讨会重点讨论了非西方科幻作品中“去殖民化”的努力和对未来的建构。来自SOAS的Annie Webster的向我们介绍了“废墟”作为意象在当代伊拉克科幻作品中的体现,通过探讨小说集《伊拉克+100》(Iraq+100),她指出废墟中被抛弃的城市正代表了伊拉克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遭遇的暴力和战火,同时也代表了耸人听闻的宗教狂热。在简要提及西方科幻传统对伊拉克科幻的影响之后,Webster介绍了“废墟凝视”(Ruin Gazing)这个概念,并认为这一源自西方学术体系的概念同样对伊拉克科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她最后强调,反思“废墟”,正是构建“未来”的开始。

2017年出版的《伊拉克+100》第一次向英语世界展现了伊拉克科幻文学的力量

随后,斯坦福大学的Ella Elbaz基于斯皮瓦克的《贱民能说话吗》(Can Subaltern Speak?),探讨了巴勒斯坦科幻作品中的未来性、声音和自我意识。她认为,由于翻译、市场和学术偏好,西方科幻研究很久以来都忽略了巴勒斯坦乃至整个非西方世界的科幻作品,但近年来学术风向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地巴勒斯坦科幻作品得到了认可,它们刻画的“未来意象”也为西方的“未来”和“乌托邦”建构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Elbaz接下来重点介绍了Ibtisam Azem的《隔绝绑架者》(Sifr al-ikhtifa),指出在西方的殖民话语中,巴勒斯坦的“未来意象”,正像斯皮瓦克的“贱民”(Subaltern)一样,没有言说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不能被认识、接受。但是,故事中的角色却没有接受自身“贱民”的位置,他们为打破殖民话语所做出的努力不能被忽视。

《隔绝绑架者》中弱势群体对“话语”的渴望极具革命力量

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历史学研究所的Edna Bonhomme介绍了二十世纪初非洲奇幻小说在抵抗殖民主义中发挥的作用,详细阐释了西方“科学”和“理性”在与喀麦隆“殖民现代性”之间的联系。她强调在非洲殖民地有关药物和健康的诸多问题,以及殖民统治下非洲疾病的传播。在喀麦隆非现实主义小说中,西方殖民者经常被刻画为白色“鬼魂”或“魔鬼”,而他们所展示的“巫术”实际上是当地人尚不能理解的科学技术。但是,殖民者向殖民地原住民强行宣传“科学”这一行为本身却体现了强烈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其效果也必定是引起原住民的反抗。

将科幻的影响融入国家历史,可以赋予科幻超越文学的意义

专题的最后一位讲者是巴塞尔大学的Pius Vogele,他讨论了Yugen Blakrok诸多音乐作品中体现的非洲未来主义。他首先将嘻哈文化与非洲未来主义相联系,认为嘻哈作品重新定义了对于由主流文化话语下的科技商品,并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lakrok作为歌手,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幻元素,将“未来意象”同嘻哈音乐结合,用特殊的方式表现了来自非洲的声音和意志。在歌曲MV中涉及的大量隐喻,在表现非洲特征的同时,试图解构西方视角下对于非洲的刻板印象。

Blakrok将科幻与音乐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科幻作品不同的叙事方式


专题三:凋零星球:生态学与废托邦

研讨会的第三个专题探讨了另一项科幻领域的重要话题——生态批评。首先,来自SOAS的马辰介绍了陈楸帆《荒潮》中所展现的“生态模糊性”(Eco-ambiguity),“失败心理模式”(failure mentality)以及“情感宣讲”(Emotional Propoganda),认为上述的三个概念能为我们提供更多解读《荒潮》的视角。她的分析着重强调文本中弥漫在几个个体和组织身上的生态模糊性,表现为态度与行为的潜在巨大差别。这让他们加剧生态破坏的行为变得隐蔽而不容易发现。例如“款冬”所代表的环保组织时常沉浸在“环境保护”的幻想当中,却忽略他们行动的实际影响。而通过Jing Tsu所提出的“失败心理模式”去分析垃圾工人,也可以看到生态问题如何与民族的伤痛历史隔空共鸣,诱导出反抗的能量。同时,Murphy对于“情感宣讲”的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个人”与“集体”矛盾的新视角。最后,马辰提到《荒潮》与中国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紧密相连,它里面涉及的环境问题也体现出中国当代科幻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本段经马辰本人修改】

《荒潮》自带的丰富话题性使其拥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随后,杜伦大学的Ouissal Harize讨论了巴勒斯坦形象在Ibrahim Nasrallah的《狗的第二次战争》(The Second War of Dog)以及艺术家Larissa Sansour的系列作品中的体现。她首先提到,科幻虽与“西方”、“殖民”等概念紧密相连,但它同时也是讲述被殖民世界的方式之一。在Nasrallah与Sansour的作品中,巴勒斯坦的形象被隐喻化,用非现实与超现实的方式加以重构,体现了国家形象的革命性,以及强烈的后殖民特质。

Sansour如今依然成为中东地区科幻作品绕不过去的名字,图为作品In Vitro, Spike Island

SOAS的Tabea Wilkes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生态批评在非洲非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体现。她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两个来自环境批评的理论,即“或然语境”(alternative discourse)以及“回视”(Backcasting)。她随后简述了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泄漏事故在非洲文学中的体现,并基于萨义德的理论,将非洲环境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全球市场紧密联系。在针对Nnedi Okorafor的《泻湖》(Lagoon)的讨论中,Wilkes从环境法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故事中的科幻性与环境问题的交融,认为科幻小说是书写人们环保努力的重要题材。

Wilkes认为《泻湖》深刻地动摇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为后殖民话语提供了叙事空间

最后,牛津大学的Emilia Terracciano着重讨论了“植物”在非洲科幻文学与艺术中的表现。她首先详细介绍了“非洲未来主义”的含义,并将此与殖民历史、种植园、奴隶制等元素共同探讨,并由此引出非洲文化中“植物”作为意象的重要性。基于此,Terracciano通过照片和绘画简述了20世纪初非洲文化与农业、植物之间密切的联系,并讨论了Eduardo Urzaiz的幻想小说《尤金妮亚》(Eugenia)与非洲农业技术革命之间的联系。

在非洲文化中,“植物”一直被赋予着无与伦比的意义(Diego Rivera, Man at the Crossroads, mural, 1934)


专题四:超越地球:解放的空间或最后的殖民前沿?

研讨会最后专题探讨了人类太空探索背后的复杂社会与文化背景。卡塔尔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Qatar)的Jorg Matthias Determann首先介绍了在穆斯林科幻小说中对于外星人的想象。他展示了近年来叙利亚涌现出的以外星人为主题的绘画,并以此引出对于科幻小说及科幻杂志的简要介绍。他提到了学术界现今对于叙利亚政府鼓励科幻创作这一决定的疑惑,毕竟科幻通常与“反叛”、“批评”等解构性的力量相联系。进而,Determann讨论了Nehad Sherif的诸多作品,并认为这些作品展现了“乌托邦”式的叙利亚未来,这同政府的一系列舆论宣传不谋而合。他回本溯源,强调穆斯林对外星人的想象可以追溯到《可兰经》本身,并且有诸多作品对《可兰经》有直接引用。

科幻元素可以同传统的中东文化完美结合

伯明翰城市大学的Nat Muller同样讨论了中东世界的科幻文化,并将其与“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与现代性相联系。她首先回顾了黎巴嫩在上世纪进行的一系列火箭试验,并通过探讨Joana Hadjithomas和Khalil Joreige的太空博物馆,阐述阿拉伯人对与太空探索,以及由此引出的“现代性”之间复杂的情感和互动。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太空探索很好地扮演了民族主义、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互动的平台

在研讨最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的Rachel Hill探讨了受到太空探索启发的作家艺术家如何在他们的文学、绘画等艺术品中融入去殖民化的元素。她认为,与太空有关的未来图景同样是对“当下”的反思和审视,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太空元素不仅是民族性的强烈体现,并且是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和解构。在简要介绍了当代空间探测中蕴含的商业元素之后,Hill随后介绍了Deji Bryce Olukotun的《尼日利亚人在太空》(Nigerians in Space),并相信在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横行的今天,聚焦太空对于非西方的话语,是一种构建新世界的方式。

月球上出现的尼日利亚国旗象征着颠覆西方中心话语的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