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 | 弘扬“辞书人精神” 提升辞书生活品质
2019年3月27日,《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代表学会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
尊敬的华建敏主编、周慧琳部长,各位与会同人:
我谨代表中国辞书学会,向《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的修订出版表示由衷的祝贺!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汉语语文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1986年出版第一册,1994年出齐13册,共收词37万条,逾5000万字。《汉语大词典》“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详实、体例谨严”,出版后广受赞誉,连获多种荣誉。2005年至2010年,《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订补。2011年筹备第二版修订事宜,根据“订严补慎”原则,经过8年努力,2018年12月修订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面世,为共和国的7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第二版计划出25册,收词40万条,总字数6000万,宏观巨制,蔚为大观!
悠久的人类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多元文明,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人类多元文明的重要载体,而词汇则是语言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词汇有音,写下有形;词的构造包含着词法,其组合应用蕴含着句法;词义凝结着人类的认知成果,某一领域的词汇聚合体现着相关领域人类的认知水平。就某种意义而言,一个语言拥有的词汇量,表征着这一语言及其所负载文化的发达程度;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代表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文化水平。
每个词语都有一个“语言故事”,都有一个 “文化故事”;每个词条都有一个“编纂故事”。词典是词汇之仓,故事之库,亦是文化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载体。词典编纂是在梳理和诠释词汇,也是在整理人类的文化与智慧;是知识管理工程,也是在构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古有《尔雅》《说文解字》,开人类词典编纂之先河;后有《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支撑着中国的“辞书大国”地位。
词典编纂虽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从事编纂工作却绝不轻松愉悦,不仅需有专业水准,更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一部词典,数十年艰辛,编下来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可径称为“辞书人精神”。
《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审订和修订,计有近千位专家参与,他们有的已驾鹤西征,有的年逾古稀,也有生机勃发的后起之秀。他们历数十载而不疲,著千万言而不苟,这种“辞书人精神”在今日尤为珍贵,尤值敬重,尤应发扬光大!
中国辞书事业的发展,正在由纸媒体向着电子媒体和融媒体的方向发展,国人的辞书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从辞书编纂研究拓展到辞书生活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用户的需求,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普及、语言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词典查检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纸媒辞书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辞书电子化、融媒体化是大势所趋。当然,“融媒辞书”目前还是一个具有一些先兆的概念,这个概念需要辞书人在辞书实践中去定义它。融媒辞书区别于多媒体辞书的本质特征在于“融合”:其一是不同媒体的融合;其二是编纂者与用户之间的融合;其三是辞书与相关资源的融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中国辞书学会希望通过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来展示70年中国的辞书成就,展示中国辞书人风采,向社会推荐优秀辞书,总结中国辞书经验,为撰写“新中国辞书发展史”做准备,为建立具有中国根基的辞书学做努力,争取向世界辞书学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祝《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修订出版顺利!希望《汉语大词典》在定义“融媒辞书”、提升中国辞书生活品质、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事业中,做出更为辉煌的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