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近日,高考分数陆续出炉,家长和孩子正在紧张地填报志愿当中。在选择人生志向时,孩子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家长在其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就业和兴趣又该如何权衡和考量?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每年这个时候,高考志愿填报的话题都备受关注。经历过“家有考生”的人自然深有体会,那几日几乎睡不好觉,因为对每一个家庭来说,18年的苦尽甘来到了临门一脚,最终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城市的选择,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和幸福前景,自然丝毫不敢马虎。
其实,如何选择专业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每家每户都有自身的情况,每个孩子心中自然也有一杆秤。在这里,我且说说我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从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说起吧。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去年高考中取得非常可观的成绩,可在填志愿的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极大的分歧:孩子对生物学科情有独钟,志愿首选生命科学;而家长考虑到未来就业,替孩子选择了一份更好找工作的专业。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首先,家长从好找工作的角度来选专业有道理吗?必然是有的。上大学,我们最基本的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所以选择好就业的专业,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所需。
再说,志愿填报家长该替孩子做主吗?我以为,高考志愿应该是孩子成年后,为自己做决定的第一步。在孩子自己有想法的情况下,他作为自己人生大戏的主角,应有权决定自己走怎样的道路,也应为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负责。家长撒手不管吗?也不是。家长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弥补孩子在专业选择上的信息差,为孩子提供参考,而非为孩子做决定。
孩子该如何为自己做主?秉持内心的热爱,倾听内心的声音,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未来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根据你的心之所向做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并让其成为一生追求和奋斗的志业。不要怕“试错”,也不要怕走弯路,且不说大学有转专业的机会,人生从来不是既定的轨道,还有无数的可能性。
我想起钟芳蓉同学,高考成绩676分的她,毅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很多人都认为她“不值得”。从后来的采访中,我们知道她很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希望能追随“偶像”樊锦诗的脚步,为考古献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穷尽一生,这是人生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因为热爱,才会拼尽全力去坚持;因为坚持,所有平淡的日子才会变得可盼可期。虽然说今天的专业选择并不能确定未来的职业,但在眼下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听从内心的呼唤,选择自己最热爱的专业呢?泰戈尔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当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英雄从来不论出身,真正的英雄心怀热爱,哪里都是舞台。这些年,我从乡村走进县城,最终来到省会。这一路走来,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时常有同事告诉我,谁是硕士、博士,谁毕业于985、211。这样的出身固然好,但我更关注的是,这些人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热爱,是否有激情,在毕业之后,他们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实际上,那些在各行各业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才华横溢天资聪颖,但他们无不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爱与敬畏,甚至有生死以之的痴情。
要谋生,也要乐生,比选“对”专业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找到“对”的人生。身处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人工智能让不同行业之间的沉浮变化只在瞬间,我们无法预判未来哪些行业一定“长红”。与其推敲哪个专业有前景,不如敲打一下自己的内心。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当然最好;若这个兴趣还能让自己和家人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好,那更是锦上添花;但即便这目前不是自己的兴趣,只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选择的专业,也希望你在边学边做中找到其中的热爱,干出成就感,干得有意义。所谓殊途同归,彼岸相见。
每一份炽烈的热爱,都值得被用心对待。人生海海,晴雨无定,但若是心怀热爱,即便岁月荒芜,亦能奔赴山海,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