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探析中国共产党走向百年大党强党的密码

祝灵君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2-01-13

[内容提要]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能够从百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党一跃成为百年大党强党,有其发展壮大的密码:党肩负着初心使命使党群关系成为同心圆,党遵循同心圆的基本定理,从而持久获得永不懈怠的精气神和人民群众力量之源;党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党就会壮大一步;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确保以党的领导力铸就国家能力,强国必先强党,强党引领强国;党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从而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直至实现社会革命的全部奋斗目标。这四对关系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确保中国共产党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百年大党强党 密码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员数达到448.8万,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191.4万名,基层组织468.1万个。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建党之初的“开天辟地”以及南昌起义的“惊天动地”,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时的“改天换地”,还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之变的“翻天覆地”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别有天地,在苦难中赢得辉煌,在逆境中迎来顺境,在曲折中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如何能从百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变成今天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确保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在党的文献中,党的初心与党的使命既有联系也有差异。初心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的集中体现,具有长期性、恒定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人民立场;使命是党的初心的历史呈现,具有具体性、阶段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包括实现国家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进人民民主、实现文化兴盛繁荣、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

    一个拥有初心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敌人,必然一往无前,浴血奋战;面对困难,必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面对风险挑战,必然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共170多人,42人牺牲,约占1/4;政治局委员与候补委员共55人,15人牺牲,约占1/4。“两个1/4”足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经历的苦难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赢得了胜利与辉煌。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指导,由先进分子组成,有远大理想和忠贞信仰,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必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一方面,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代表了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各阶层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从理论上讲,只有那些能够代表并实现这个最大公约数的政治组织才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党成为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一盘散沙”逐步变成“铜墙铁壁”。

    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写进了党的二大宣言,体现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写进了党的八大党章,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确保党的命运与人民、民族的命运相生相连的逻辑起点,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逻辑起点。

    另一方面,党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找到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百年大党强党的力量之源。1920年4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四者关系的重要论述清晰地展示了由内至外的党群关系同心圆。以中国共产党为例,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也是全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袖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中央和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中央和全党威信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党和人民群众关系比作“同心圆”,如军民团结同心圆、政党合作同心圆、民族团结同心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心圆、网上网下同心圆等。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在同心圆中,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党是领导核心和“圆心”,体现为一致性;人民群众具体的、历史的利益和价值观差异好比同心圆长短不同的“半径”,体现为差异性。党群关系同心圆不同于政党多元主义,在许多国家政党政治中,政党只是一个“部分”,不同政党代表不同“部分”的利益,各政党之间是竞争关系。这些政党更容易关注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忽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成为常态;而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并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看到整体、瞄准长远,必须确保人民民主的整体性和全过程性,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呼声,才能用一致性包容差异性、用一致性克服差异性。

    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融合一家亲的军民团结同心圆;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同固守政治底线,形成政党合作同心圆;在党的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民族团结同心圆;党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把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确保每一个人在小康路上都不掉队,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心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形成民族复兴同心圆;党员、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与力量,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之所以能够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在于始终遵循党群关系同心圆的基本“定理”。一是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以贯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党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访民情、惠民生、聚民意,与时俱进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形成永不懈怠的精气神。三是党始终坚持用协商民主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四是党始终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组织全覆盖,保持强大的组织力和领导力。五是党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依法执政的基本领导方式,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二、党与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逻辑联系确保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516年出版《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走向多国,先后经历了理性、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最终变成了科学真理。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推向实践形态,从实践形态推向制度形态,从制度形态推向文明形态,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丰富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联系,确保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反映了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事业内在统一这个“本真”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许多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还是党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篇文章中反复阐述一个道理: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占有,而无产阶政党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政治工具。“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因此,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共产党都是推进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坚强领导力量。成立共产党,就是要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离开共产党,社会主义事业就缺乏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就会丧失前进方向;离开社会主义方向,共产党就会丢掉初心使命,就会蜕化变质。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各国工人阶级战胜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确保实现党的领导权,确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获得突破并变成现实。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许多国家建成,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一度迎来了光明前景,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改革中丢弃了社会主义旗帜,党迷失了方向,必然蜕化变质,失去人民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大国成功找到了现代化新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成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党给全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个方面的重要制度,而党的领导制度始终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贯穿国家治理体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统一这个“本土”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家陷入山河破碎、战乱频仍、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奋起,引介了很多主义、进行过很多探索,各种主义、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人民面临“敢问路在何方”的窘境。历史呼唤真正合格的使命担当者。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三,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统一这个“本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把党的领导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进宪法和相关法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上层建筑领域权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二者内在的逻辑联系。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两极分化并没有消除。如果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就可能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贫富悬殊就会继续扩大,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丧失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要让市场经济造福人民,要让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活跃起来,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动摇。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反复证明,党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党兴则社会主义兴,党强则社会主义强。同理,社会主义事业愈是发展壮大,党越是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新的生命,绽放出新的光芒,而与此同时党的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为例,我们党提出的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建议,无不重视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比如,“一五”计划建议对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和党组织建设、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等提出具体要求;“六五”计划建议在党内按照新党章规定的各项标准进行整党;“七五”计划建议提出加快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切实改进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八五”计划建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专门提出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等等。

三、党始终坚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确保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第一,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诞生的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共同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和国家关系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领导国家但不取代国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中央政府。党和国家各级机关都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本质上都是政治机关,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机关制最早出现在苏联的武装力量之中,“在党对苏联武装力量实行领导的整个系统中,政治机关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苏联陆军和海军的政治机关是苏联武装力量中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机关”。1918年,俄共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的决定,正式规定在方面军、军、师建立政治机关。苏联军队的政治机关制度被借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组织之中,政治机关首先是指党在部队中抓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机关,其目的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随着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政权,无论是党的工作机关,还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都贯彻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执行党的决定,都必然带有政治属性。党要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以及党委常委会、党组、党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党的工作机关等,依规依法实施对国家机关和非党组织的领导,确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党依照党章党规运行,国家按照宪法法律运行,党不能取代国家。一切党和国家机关都是政治机关,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并在此前提下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调的局面。这表明,党的领导必然融进国家治理体系之中,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必须有机衔接。比如,党的领导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导既要靠党内法规予以落实,也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健全党对这些组织实施领导的制度规定;党的统一领导融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党的领导写入国有企业公司章程,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度与党的领导制度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党要不断加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离不开健全宪法和相关法律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离不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二,以党的领导力铸就国家能力。把党的政治领导力转变为国家的整合和统治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权机关都能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最终使国家具备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并按照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进行有效治理的能力。

    把党的思想引领力转变为国家认同和执行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使多元聚焦一元、一元引领多元,确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把党的群众组织力转变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旧中国,人民“一盘散沙”,被帝国主义各个击破,形成军阀混战格局,愈加导致国力衰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依靠人民公社制度、单位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国家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度、单位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的改革,中国共产党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创新党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力度,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党支部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党的政治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方向,以党的服务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活力,以党的组织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秩序,确保基层社会既有秩序也有活力。

    把党的社会号召力转变为国家动员能力。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导资源配置、舆论引导、政治社会化、健全组织体系和强化组织力等因素决定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拥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中国共产党以教育工作为主渠道,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国人民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普通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这些能力最终必然转化为国家能力,在承平时期不一定能够显示出来,一旦国家面临重大风险、挑战、危机,国家能力就会像喜马拉雅山下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第三,强国必先强党。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绝大部分都实行联邦制,中国有14亿人口,却依然用单一制作为国家权力的组织原则,而且还很成功。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领导制度,协调、综合、代表各方利益,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公约数方向前进,党的领导已经成为单一制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抽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央和地方就会“打架”,这个单一制结构瞬间就会失灵。而党的领导制度愈是能融于国家治理和治理体系之中,国家的制度化水平越高,国家能力就越强。同理,国家能力越强大,就会对党的自身能力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活动的领导者,也是当代中国的唯一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

四、党在两场革命的互动关系中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在我国古籍文献《易·革·彖辞》中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记载。革命即“易姓”或“收回天命”,即执政者如果违反天命,其他人有理由起来造反,这是“革命”含义的1.0版本。大约在隋唐时期,“革命”一词传到日本,但是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不能易姓,因此日本的古藉文献中很少有“革命”的记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全面向西方学习,“革命”一词开始复活,对应英文中的revolution,革命进入到2.0版本,即以争取个人权利、个性自由为主题的国民革命。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留日学生将国民革命的思想带回中国,在中华大地助力形成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传入中国,即革命的30版本。不久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提出了社会革命的奋斗目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中,政治革命属于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其目标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社会革命则是破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党在一大纲领中就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591219日,毛泽东同志在读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一句时指出:“这句话说得不妥当。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因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外一种生产关系,就是质的飞跃,就是社会革命。”如果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政治革命的任务基本结束,那么社会革命则将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终生。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了永葆青春活力的健康密码。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思想武器,也是推进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比如,立足于对立统一原理基础上形成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了党内关系、党的组织结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从而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同时也成为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推动着国家上层建筑的变革与发展,完善与巩固;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可以达到党内团结的效果,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运用量变质变原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滴水穿石”的革命韧劲和“温水煮青蛙”的警醒,也为推进生产力的大解放进而推进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否定之否定原理,为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内在自觉,也为永不懈怠、永不满足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内生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让党员、干部培养了人民情怀,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奋斗哲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党在推进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如此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也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1962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党要管党”,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从严治党”,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走出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党的十四大把“坚持从严治党”写入党章的总纲部分;党的十六大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写入党章,并提出“以改革的精神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一体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20155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到“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重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0196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以“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为题,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总结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自我革命的目标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长期执政,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方式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内容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态度是正视问题、刀刃向内,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从而推动两场革命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自我革命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归功于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这两个传家宝。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讲政治、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优势。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在古田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让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对“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作出评价:“他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1990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格局,即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即围绕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团结统一。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抉择。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效果;再次,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当然,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不意味着与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对立起来,因为党的思想建设包含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党的政治建设也包含了诸如政治信仰等思想建设的内容。

    政治定向,思想定魂,理论定神,组织塑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发挥统领定向作用,把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发挥“固根”“铸魂”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果变成正义的力量,把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果变成真理的武器,通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最终把正义的力量和真理的武器交给人民群众,汇聚为推动社会革命的不竭源泉。而每一次社会革命的结果,又必然把真理的武器成功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武器,把正义的力量成功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动力,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螺旋上升,直至把革命进行到底。

五、结语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变化发展。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苦难与挫折,也迎来了胜利与辉煌。党能够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是其理想、信念、性质、宗旨等永不变色的初心决定的,也是其历史使命决定的,只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够变大变强。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的政党活动过程,覆盖了党与人民群众及革命事业的关系、党与国家和社会关系、党内关系,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活动、三大关系、三大规律互为因果、互为动力、互相促进,确保中国共产党走向百年大党强党。

    党与人民群众、党与社会主义、党与国家和社会、党的自我革命与推进社会革命这四对关系互相促进、螺旋上升,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走向百年大党强党。党把人民组织起来形成磅礴力量,党也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力量之源、精神之气;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党就壮大一步;党不断加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确保以党的领导力铸就国家能力,国家能力越强大,越需要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执政党;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两场革命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直至把革命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