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其他

“帝国的新衣”:世界数字体系下的美国数字霸权

[内容提要]数字疆域是人类拓展的新空间,本应主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但当百年变局与数字时代同步来临时,数字鸿沟和数字剥削问题却日益凸显,数字霸权成为美国霸权的最新组成部分,被称为“帝国的新衣”。将世界体系论扩展到数字疆域可以发现:当前世界数字体系结构体现为以美国数字霸权为核心的中心—边缘依附结构,该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实施数字殖民和剥削。美国凭借软件、硬件和网络三维数字霸权牢牢掌控着世界数字体系,并通过设置技术藩篱、征服全球市场、掌控数字产业、主导规则制定和输出文化力量等方式对边缘国家进行殖民和剥削,既损害了自身实力,又威胁了他国主权,还加剧了全球矛盾,阻碍着人类共同发展。这一依附性体系在方便美国进行数字殖民剥削的同时,还巩固了美国的三维数字霸权,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要建设数字命运共同体,协力剥离“帝国的新衣”,重塑一个公平、安全、开放、有序的新世界数字体系,实现数字疆域的解放。[关键词]世界体系论
7月16日 下午 4:55
其他

当代美国反智主义的再兴起——源于优绩主义的内在矛盾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美国政治极化加剧、民粹主义等现象的出现,反智主义成为美国重要的社会思潮,如何解释反智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学界多从宗教文化、媒体宣传与阶层嬗变等角度展开探讨,却忽视了美国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与分配制度的优绩主义是引发反智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支,优绩主义传递的“能者多得”“任人唯贤”价值体系成为巩固精英统治地位的工具。优绩主义还通过削弱民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加剧精英与民众的对立以及损害公共精神,进而诱发新一轮反智主义,同时亦使其呈现出更加极端化、去精英化的特点。由优绩主义引发的新一轮反智主义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发展,在使社会议题保守化的同时危及美国民主制度,最终可能会削弱美国社会凝聚力。[关键词]反智主义
4月9日 下午 4:57
其他

阮银萍: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经济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丰富发展。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主体、地位、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坚持“党领导、国家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总体模式,正确处理“民主与团结”和“民主与法制、社会秩序”两对关系,落实“直接民主、代表民主、基层民主”三种基本形式,贯彻“人民主权、共产党领导、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法制、权力制约与监督”五项主要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关键词]越南共产党
4月8日 下午 4:10
其他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伟大贡献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1期本期特稿[内容提要]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强组织保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宝贵经验,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进步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在充满未知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毛泽东和与他同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惧成败的勇气和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镌刻下奠基者的丰碑、探索者的功绩和先行者的身姿,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关键词]毛泽东
3月8日 下午 12:58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1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3月4日 下午 5:09
其他

秦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6期本期聚焦[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创新空间,凝聚了强大力量,提供了持久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优越性更加彰显,治理效能更加提升,世界性贡献更加突出,示范效应更加凸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把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置于首位,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把自身发展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宝贵经验。[关键词]改革开放
1月10日 下午 2:34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6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1月5日 上午 11:56
其他

本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005-650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投稿须知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祝灵君、吕品:建立健全保障党章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研究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邮编:100032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徐莹、葛宁:习近平关于党性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基于对共产党先锋队性质的科学理解,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丰富内涵;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高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增强党性的极端重要性;着眼于新时代增强党性的战略需求和提升党员个人修养的现实目标,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党性的正确方向。同时,习近平关于党性重要论述也为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与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鞠俊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与实践要求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作出了科学判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属性,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准确预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趋势,并阐明了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宏阔的历史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开放的世界眼光。在新的历史时期,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遥远、更光辉的未来。[关键词]习近平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5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学习毛泽东同志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光辉的思想,这个名字和思想同我们党的历史、人民军队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习和缅怀毛泽东伟大而光辉的业绩,学习和继承他崇高的精神风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仅就学习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谈点认识和体会。我们党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1963年9月3日,毛泽东在会见由中央委员会主席艾地率领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团时,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离开了先生,学生就自己学。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议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一九三四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毛泽东的这段谈话,是对我们党从1921年7月建党至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的历史所作的概括性叙述,这段叙述不仅讲得准确权威,而且讲得非常形象和生动。毛泽东后来还说过:“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回想这一段历史,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来是十分不容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1921年7月,我们党召开一大时,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会议,两个人还在会议上讲了话、作了指示。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专门写上了“联合第三国际”的内容。1922年7月,党召开二大时,通过了一个决议,正式加入第三国际。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下属支部。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规定,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那么,从此以后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一切决议、决定和指示,中国共产党都必须无条件贯彻执行,而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一切重要事项也必须及时向共产国际请示报告。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也就提出了一个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自身独立的问题。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于1943年解散,共存在24年。1956年9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曾提到过第三国际,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的关系。毛泽东说:“第三国际两头好,中间不好。季米特洛夫同志是较谨慎的。日本投降前,第三国际解散了,我们的事就好办了,就像生产关系改变了,生产力得到解放一样。”所谓“两头好”,就是共产国际早期和晚期给了中国革命很多正确的指导与帮助。所谓“中间不好”,就是指中期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的筹备和召开,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国际作出过许多错误的决定和指示。王明等人上台,之所以在党内能推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且长达四年,与共产国际有很大的关系。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党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就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总结,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并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了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此后召开的中央会议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历史充分表明,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地位。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共作出过三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都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遵义会议,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独立自主,对我们党、红军、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独立自主中开拓前进对独立自主问题,我们党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早期党内就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和思考。但是,比较系统地完整地确立独立自主原则和提出独立自主重要思想的则是毛泽东。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深刻指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他鲜明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之后开展的延安整风,使全党达到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党的七大上,党总结历史经验,将独立自主确定为重要方针。毛泽东在七大上所作的结论中指出:“全党团结起来,独立自主,克服困难,这就是我们的方针。”毛泽东还将能否实行这一方针视为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他说:“现在对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大考验,考验我们究竟成熟了没有,有本事没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开拓前进,演绎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精彩篇章。这里特别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一个经典实例是,解放战争时期党对打过长江去的战略决策。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发起后,解放战争的战局已显端倪。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将革命停止下来、半途而废?这成为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的战局关系和影响着世界的政局、格局和走向。美国、苏联两个大国和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都在进行着深度谋划和深入观察。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指出:“要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指出蒋介石的“和平”建议是虚伪的,他所提出的和谈条件,不是和平的条件,而是继续战争的条件。声明表示,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确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全部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8项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个时候,斯大林委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到中国听取意见。1949年1月31日,米高扬经周转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先后见面。米高扬表示:“我们是受斯大林同志委托,来听取毛泽东同志意见的,回去向斯大林同志汇报。”毛泽东在会谈中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革命发展较为迅速,军事进展也较快,比过去我们预计的时间要短些,就能过长江,并向南推进。估计渡过长江后,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攻克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向米高扬介绍了中国国内的军事、政治形势和夺取全国胜利及筹建新中国等情况。2月8日,米高扬离开西柏坡回国。苏共中央和斯大林听取了米高扬的汇报后认为,如果中国的内战继续打下去,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幼年的那个党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战火洗礼,已经发展壮大、已经成熟、已经有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周密分析、深入研究,最后果断决策,“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后,人民解放军及时发起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南半个中国,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回想这个决策,它是需要多么大的胆略和气魄啊!我们党对独立自主原则运用得多么好啊!假如当年我们党听取和采纳了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的建议,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我们党都坚持了这一方针。值得一提的又一个经典实例是,毛泽东拒绝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提出的同中国建立共同潜艇舰队和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的建议。1958年上半年,赫鲁晓夫建议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后来又提出要在中国修一个不冻港,建立共同潜艇舰队。毛泽东对此十分生气,断然予以拒绝。他认为,这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他言辞尖锐地说:“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一万年不要援助”,“你们可以说我是民族主义”,“如果你们这样说,我就可以说,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义扩大到了中国的海岸”。毛泽东的严肃态度,使赫鲁晓夫感到事态严重,立即动身秘密来华向毛泽东作解释。从7月31日到8月3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举行了4次会谈,最后以赫鲁晓夫收回要求而告平息。随着中苏两党论战升级和两国关系走向紧张,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陈毅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张爱萍对科技人员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棒”。这形象地表达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武器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态度。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毛泽东说:“苏联把专家撤走,撕毁了合同,这对我们有好处。我们没办法,就靠自己,靠自己两只手”,“离开了先生,学生就自己学”。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曾讲到这件事,谈到它的重大意义时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后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谈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强调:“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的站起;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的巍然屹立。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成功走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后,又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我们正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创立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所谓制裁,邓小平深刻指出:“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江泽民、胡锦涛也发表了许多类似的论述,强调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就独立自主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强调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强调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强调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和升华,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独立自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独立自主是毛泽东的品格和风骨,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我们党总结百年历史得出的“十个坚持”的经验之一。面对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在发展道路上坚持独立自主,在理论创新上坚持独立自主,在经济发展上坚持独立自主,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坚持独立自主,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事务上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历史伟业的最高礼敬。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11月20日第1版关注我们
2023年11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王中汝: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政治分歧及其理论根源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提要]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阶级构成还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上升阶段,因而他反对列宁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主张通过阶级合作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普列汉诺夫的主要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尤其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不够充分:过于注重革命的客体向度即经济力量,而对革命的主体向度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关注不够;只强调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停留在概念层面理解唯物辩证法,而不能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条件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列宁避免了普列汉诺夫的错误,领导俄国人民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关键词]普列汉诺夫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一个重大决策,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党尤其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本文从11个方面就这一思想的有关重要论述,作简要梳理和解读。一、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他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他要求,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他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站在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释了社会运动规律,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三、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论述“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性提出并阐述“两个结合”,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他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四、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他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落脚点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五、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六、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谆谆教诲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他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他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七、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论述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对如何做好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权力图谱因信息化而被重新绘制,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他深刻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他特别提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总结,明确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八、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改革发展历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他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九、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并摆上突出位置,体现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他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他要求,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是思想理念又是工作方法,指明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十一、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着眼的就是开放包容,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他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他特别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我们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我们必须及时跟进,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10月23日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王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历史自信的时代意蕴与战略进路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内容提要]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命题,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科学的认知体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本质上是政治自信和政党自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既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党自信和人民自信的统一,也是科学历史思维、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主动的统一;既是历史中国文明特征、当代中国实践特色和未来中国发展愿景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特性和世界文明共性的统一。面向新的伟大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塑造国家政党标识、增强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凝聚共识以推动社会整合以及对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从实践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话语基础等多个方面探索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进路,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关键词]历史自信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阙天舒 闫姗姗:科技加速影响下的国家安全治理:应用领域、风险识别与策略审视

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不同国家对彼此的意图难以确定,就可能导致“自助是持久的,制衡是永无止境的,安全困境是难以化解的”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尹继武:国家安全的认知逻辑:一项理论性分析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本期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家安全)[内容提要]关于国家认知安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安全认知的内容和维度,而缺乏较为系统的对认知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国家安全认知受到四个层次要素的影响,即体系竞争趋势、地区安全局势、国家安全价值和认知偏差规律。国家安全认知是在信息情境中进行的,包括信息对称和非对称情境,当今国际社会中技术进步和议题扩散进一步拓展了安全认知的场域和空间。国家安全认知的偏差包括理性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认知偏差,如何消除两类认知偏差是塑造和达成国家安全状态的重要微观环节。国家安全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安全的主观特性和可塑造性。加强对安全认知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国家安全学理论基础的构建,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有效维护。[关键词]国家安全认知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冯俊: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治国理政的成事之道——学习《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

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付随鑫:美国政治能够去极化吗?——基于美国历史经验和政治制度的分析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3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内容提要]国内外学术界对美国政治极化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对美国政治去极化的研究仍然少见。通过比较内战前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以及当代这三个时期美国政治极化与去极化的情况,可以发现美国政治实现去极化的可能性与条件。美国政治要想实现去极化,在根本上需要缓和导致极化的经济与社会矛盾。这不仅非常困难,且代价高昂,内战和大萧条就是例证。美国政治制度不仅对政治极化缺乏有效的抑制作用,反而会加剧极化。短期来看,由于当代美国政治极化背后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很难缓和,极化将继续维持甚至增强。尽管美国政治极化不大可能发展成内战式的结局,但可能引起恶性的暴力活动或严重的经济危机。长期来看,美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白人蓝领阶层的衰落将有助于当代美国政治去极化。[关键词]美国政治极化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问题至关重要。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理论概括,又对如何推进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是由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所决定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显著特征”,对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迄今为止世界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其中,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美国现有人口3.33亿,日本1.25亿。但是,美国的人口总数也只是中国的1/4,而日本只是中国的1/11。其他国家像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人口规模都处在数千万的量级,德国在这一层级排名第一,人口是8400多万。葡萄牙、瑞典等处在千万的量级,瑞士、丹麦、芬兰、挪威、新加坡等处在数百万的量级。新加坡人口是560多万,国土面积只有733平方公里,是“国家城市、城市国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2023年7月2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这是成都大运会主火炬。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曲青山 || 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本文作者:曲青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认识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如何用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指导工作?如何把握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本原则?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了,就会把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就会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第一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应有之义。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职能职责的角度来讲的。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政治学习、政治要求,也是业务学习、岗位要求。首先,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职能定位来看,无论是“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促进党的理论研究和党的实践研究相结合”,还是“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都突出了党的理论研究这一重要内容,都表明了党的理论研究是党中央赋予我院的重要职责。而要搞好党的理论研究,当然先要学习好党的创新理论。其次,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历史沿革和工作成果来看,更能清楚地得出这一结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多年来,撰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等,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原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多年来,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集,撰写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年谱、传记,还编辑了建党以来系列重要文献选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摘编、选编和著作集,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文本。原中央编译局成立于1953年,多年来,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列宁全集、选集、专题文集,斯大林全集、选集、文选,等等,承担中央重要文献对外翻译,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工作和工作成果一直以来就是为党的理论武装服务的。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院职能职责所在,就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天然使命所在。第二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内在要求。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内在规律的角度来讲的。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无论是搞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还是从事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研究的、编辑的、编译的、宣传的,都是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因此,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内在规律上来讲,就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与史学的关系问题。学习理论有什么用?为什么搞党史和文献工作要学习理论、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呢?清朝一位著名学者曾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意思是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解经,加深对经的理解,就不会仅限于章句字面的含义。这实际上强调的是理论经典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地传承到今天。这其中,中国史学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中国史籍卷帙浩繁,仅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就有3249卷、4000多万字,此外各类史书更是不计其数。这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中国史学著作的体例最早是编年体,《春秋》就是这种体例。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一种新体例——纪传体。南宋人袁枢撰写《通鉴纪事本末》,使用了纪事本末体。中国史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留下的大量史书主要是这三大体例。到了近代,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研究史学的理论方法传入中国,出现了新史学。梁启超等人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鸟瞰式”或“飞机式”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这是看不清历史规律走向的。看历史就“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都极其清楚”,也就是说看历史要有宏观感,这实际上接近于后来讲的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观察世界、观察历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李达等人写出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后,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一批史学家写出又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范文澜写出《中国通史简编》后,毛泽东同志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给研究者一个望远镜、显微镜、解剖刀。没有这个理论武器,只能看到现象而不知道本质。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有过一个争论:研究历史应该用什么方法,到底是论从史出还是以论带史?这两种不同观点争论得很激烈,而这两者不可偏废。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史记》的特点之一,是写完一个人物后对其进行点评,常见的形式是“太史公曰”。《资治通鉴》在叙事之后,在关键处也附有“臣光曰”,评价其得失,以为鉴戒。撰写党史著作,不能只是堆砌史料,需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这就是以论带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样的史书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益。之所以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因为这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看家本领。第三个层面,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这是从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性质的角度来讲的。党史和文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既是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也是精准掌握政策、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史和文献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强调党的文献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献,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对这些文献进行编辑、研究和宣传,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原则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强调党史研究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者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强调文献工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政治上把好关,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强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责主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如既往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一步抓好,把精品意识提高到推动党的文献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强调整个党史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看党史研究水平高不高,成果多不多。强调要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维护好,把党的文献编辑好、出版好,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阐释好。强调要认真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处理复杂局面、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好务。强调要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力度,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着力点。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以此为指导去进行党的历史研究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强调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路。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强调要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调党史工作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大家、名家,才能实现精品力作荟萃。强调做好文献工作,关键在人,在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调要稳定和加强现有队伍,大力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抓紧培养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是党要管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强调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断开拓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重视党史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关心和支持党史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史部门在党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史和文献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的重要性,为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了重要组织支撑。总之,对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做好工作的岗位需要、本职内容,也是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武器,更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理想信念、使命情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时,同一名大学生谈到在梁家河读《资本论》时的经历,其中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厚的读薄,薄的读厚”,秘诀就在于熟练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第一,抓住了立场观点方法,就抓住了理论学习、理论武装的灵魂。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掌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这个要求适用于所有党员干部群众;第二个层面是把握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弄清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思考的、怎样得出结论的,这个要求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如果不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就不能发挥作用。对于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来说,如果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不能上升到第二个层面,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就只是叙述历史现象,搞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无法说服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掌握理论内容,更要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这可以从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窥见一斑。先看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创立,500年后也就是在汉朝时传入我国,大约1000年后也就是在隋唐时,佛教适应我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土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佛教中土化的过程很漫长,这段历史给我们很多启示。佛教传到我国后形成了很多教派,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是最具中土化特征的典型代表。禅宗发展的重大转折是慧能大师推动的。慧能大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悟性很好。一次,针对禅宗大师神秀写的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对应写了另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个偈子得到禅宗五祖弘忍的认可,他将衣钵秘密传授给慧能,慧能开创“顿悟”法门,将禅宗发扬光大。再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传播,并为我们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又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由此可见,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关键在于把握、运用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第二,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每当阐述重大问题时,经常从历史讲起。这是他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他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论断,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问题。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对今天有什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关于讲历史的好处,毛泽东同志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很有启发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视历史的;二是读史是智慧的事;三是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四是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为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历史、对待历史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党史和文献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一定要掌握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一定要学会历史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揭示历史的本质,才能预见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问题。在能不能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历史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方面,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至关重要。正确地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必须有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究历史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贯通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顾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二是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党的领袖人物时,必须放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问题时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三是研究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四是要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我们党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时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对党所犯的错误怎么看?关键要看我们党对错误采取了什么态度,是凭自己的力量纠正的,还是依靠别人纠正的。如果依靠别人来纠正,党就没有生命力了。事实是,我们党恰恰是在遭受严重挫折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纠正了错误并再度奋起。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党不仅能够在顺境之中阔步前行,也能够在逆境之中逆势而上,在绝境之中绝地重生,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具有极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目的运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的问题。正确地学习和对待历史,科学地观察和研究历史,最终目的都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历史问题,都不是为了历史而讲历史,而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着眼于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开放,从历史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历史的视角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从历史的视角看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等等。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的特质和历史思维的特性,对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会大有帮助、大有裨益。第三,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是因为它本子多、本子厚,最根本的是它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写出来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著作中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这段话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思。我们学习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否则就会“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也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学习这一重要思想,重在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学习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把“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求领会深、领会透,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因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这一重要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六个必须坚持”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新时代表达,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展开。总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学习其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全面准确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真正使这一重要思想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党史和文献工作陈云同志讲:“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要抓住三点:一是抓住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系统论;二是抓住两点论,就是要讲辩证法;三是抓住重点论,也就是要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个是系统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进行系统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学习掌握系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定位,进一步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及其要求,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切实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始终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主动把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定准坐标、找对座次,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把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空交汇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和谋划。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历史任务,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拓展的广阔空间,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的时代机遇,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大课题,深刻把握团结奋斗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结构性是系统的另一基本特征。系统的功能不仅决定于组成系统的要素,还决定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系统组成要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变化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变化。比如,2018年3月,党中央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五年的成效,就不是简单的1+1+1了,就会愈发感到党中央作出这项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是无比英明的。这就好比把三条船打造成了航空母舰。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我院职能职责定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批准的“三定”方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具有11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都是我们的主要业务。那么,我们在谋划、部署、推进工作时,就有一个优化结构的问题,就要注重和善于从全局和整个系统出发,看各项工作举措是否符合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整体和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动态平衡性,全面履行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层次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有大中小之分,多个小系统构成一个中系统,多个中系统又构成一个大系统。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小系统,离开了这个大局、大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同时,在党史和文献工作这个系统内,作为局部的业务工作和机关党建、行政后勤等工作,又各自相对独立地构成一个个小系统。同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各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党史和文献部门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及分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及分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索引学会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学习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就要充分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这些局部、小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好每个方面和每个层级的工作。开放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并凭借这种交换和传递,维持自身的运转。系统的开放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格局。我们要加强党史系统的指导协调、上下联动和横向交流,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和跨区域课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和文献资源的统筹整合,更好发挥党史和文献工作队伍的整体力量;要坚持请进来,加强同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文博、军队等系统的纵向联系与横向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研究和编译课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勇于走出去,在现实生活中认领任务、寻找题目,扩大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境)外关于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动向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境)外学术合作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广度。第二个是两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坚持两点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把握各项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协调发展。就像人走路一样,只有迈开双腿,甩开双臂,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在推进党史和文献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重要关系。首先要紧扣职能定位,把握和处理好履行研究部门职能与履行工作部门职能的关系。履行研究部门的职能,必须把握和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学术研究的工作方法推进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工作,需要静下来、坐得住;履行工作部门的职能,则必须按照党委工作部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工作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需要动起来、走出去。这就要求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抓好,全面履行好党史和文献部门的职能。由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两大职能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关系。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看,要把握和处理好主要业务工作与延伸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主要业务工作和延伸业务工作两个部分。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工作,对于夯实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干。党史遗址保护和纪念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党史题材作品审读等工作,都是建立在主要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是这些工作的延伸和应用。把握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牢牢抓住主要业务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又要重视延伸业务工作,加大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提升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价值。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主要业务看,还要把握和处理好深化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关系。没有深入的研究,就难以完成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和理论的任务,难以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党史和文献方面的工作,在学术界也就没有声音和地位,就很难立得住。开展宣传教育,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赋予党史和文献部门的重要职责,离开了宣传教育,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就会大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是开展宣传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要看到宣传教育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把握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讲求辩证法,坚持两点论。第三个是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同时,善于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善于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抓住重点、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着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第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编辑编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宣传。核心就是力量,思想就是旗帜。党史和文献部门在宣传维护党的领袖形象、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肩负着重大使命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这个首要职责,把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崇高风范、维护党的领袖结合起来,才能教育引导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第二项是党史研究。党史研究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多年来,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坚持把党史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党史研究成果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党史教材、党史读物以及其他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辉煌成就还不相称;在提升党史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这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党史学习教材。今年2月,《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文版出版发行之后,我院完成的又一项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可以说,这两部书为国内外读者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但要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仅有普及性的通史著作还不够,广大读者尤其是希望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的读者会感到还不够用、不“解渴”。特别是党史研究、教育、宣传工作者,以及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他们还需要更多有深度的党史教材。如果把我们党的历史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可以看到这棵大树挺拔的主干,而如果要进一步看清大树的枝繁叶茂,还需要推出更多融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党史著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必须按照重点论的要求,继续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出成果、出优秀成果作为硬道理,在深化党史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推出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拳头产品。第三项是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靠谁来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对这个问题,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高度重视,探索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但是,当前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中领军人物还不够多,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大家、名家还比较少,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优秀党史和文献工作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始终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不懈为之努力。以上三个重点,从原则上、大的方面来说是这样。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其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段时期内要确立一个重点,集中精力突破,一件接着一件干,干一件成一件。比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结束后,我们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紧接着,我们又出版了英文版,86万字4本书的工作量,我们经过努力半年就完成了。再比如,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著作,首先推出中文版,然后迅速推出英文版,紧接着出版法文版。我到西非出访,探索怎么去宣介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在那里举办了一个首发式和一场座谈会,效果非常好。回国后,7个语种的外文版,每一本书30万字,我们全都翻译出来了。再比如,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二卷就成为重点;第二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三卷就成为重点。当前,随着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第二卷的编撰出版,编写后续卷次的任务已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把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史研究上来。当然,我们强调的重点,是两点论中的重点,强调这三项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工作。比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工作规划(2023—2027年)》,等等。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部署,科学筹划,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四、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应把握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党史和文献工作有了一些规律性认识。这就是:必须坚持看齐核心、维护核心;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守土有责、担当作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一贯要求,必须很好地把握和运用,切实体现到今后的工作之中。1939年7月,华北联大和抗大的一些学员要到前线去,毛泽东同志到延安桥儿沟为大家送行。他说:你们到前线去,我来送行。姜太公下山时,元始天尊送给他三样法宝,一样是杏黄旗,一样是打神鞭,另一样是四不像的坐骑。你们要到前线去了,我也送你们三件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有了这三件法宝,你们就可以战胜敌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党史和文献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也形成了四个法宝,即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实事求是、资政育人、脚踏实地。这四个法宝,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应该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第一个法宝,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根本政治方向。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工作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编辑、研究、翻译、宣传、征集、审稿等工作,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政治性很强的党的工作。政治属性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属性,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要求。如果认不清政治方向、站不稳政治立场、守不住政治原则,离开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事业的忠诚,我们的一切工作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党性、政治性、科学性相统一,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用党史讲好政治、用政治检验成效。就要严格遵循三个历史决议,严格遵循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判断和论述,牢牢把握党史和文献研究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的政治方向,就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守好“主阵地”、种好“责任田”,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同一切歪曲党史、国史和丑化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错误倾向、错误言行作斗争。第二个法宝,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的成果有质量、有价值、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根本所在。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史实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把判断和立论建立在史实真实可靠、研究深入细致的基础之上,使我们拿出的每一份历史资料、每一个研究结论、每一份论证意见都立得住、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做到言必有据、言之有物,从而正确认识、全面记载和客观反映党的历史。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通过把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去考察、分析和研究,切实弄清楚历史发生的原因和变化的条件,弄清楚偶然性中的历史必然性,弄清楚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准确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客观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让读者感到可读、可信、可取。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利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的新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化重要领域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成就。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不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使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第三个法宝,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目的在于服务现实。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做得怎么样,归根到底要用资政育人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来检验,要看它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和国家决策的咨询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发挥得如何。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始终把编辑好出版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作为首要职责,始终把翻译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庄严使命,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领袖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牢牢把握直接为党中央决策服务的重大任务。聚焦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思想分量、对策质量、价值含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和启示,充分发挥重要决策参考作用。明确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化宣传教育,持之以恒用正确党史观凝聚思想共识。自觉把党的历史和文献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贡献力量。第四个法宝,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党史和文献工作非常辛苦、清苦,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出成果。党史和文献工作又是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就必须传承好党史和文献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不虚浮、不急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敬业。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成一行;只有把党史和文献工作作为崇高的事业去奋斗、去追求,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饭碗和谋生的职业,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和敬业。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经说过:“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下雄心壮志并为之奋斗,就会充满无限激情,就会永不懈怠。所以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必须把党史和文献工作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去奋斗、去追求,干出信仰的味道、党性的特征、内生的动力、价值的所在。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有高标准。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比如,校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千万不能将出版行业万分之几的差错率作为工作要求。一旦错字出现在关键处,就不仅仅只是个工作差错、业务差错,更是政治差错。在安排校核时,要求同志们唱校、对校、反复校、交叉校等等,不能少于八遍,上不封顶。千万不敢懈怠、不能偷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传承好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要有一种韧劲。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保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恒心,才能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第一个就是不要怕吃苦,特别是年轻人,吃苦历练你的本领,经一事,长一智。如果不愿意参与实践历练,不去吃苦,不肯吃梨子,就永远不知道梨子的味道。要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的那样:“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第二个就是不要怕吃亏,吃亏提升的是你的境界。有些人进行个人发展设计的时候往往奉行精致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一点点利益都要去争,还争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不争是最大的争。有的时候姿态高一点,把机会、荣誉让出去了,你一定会得到周围的群众,包括你的领导、同事们的好评。愿意和你相处的人多了,你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这是一个辩证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说起来很简单,但能够做到、能够把它做好并不容易。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一定会行稳致远。只有把心思凝聚在党的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党史和文献研究、著述上,勤于学习、积累和思考,勤于刻苦钻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把冷板凳坐热,才能在默默无闻之中打牢基础,最终破茧化蝶,到达新的研究高度,拿出精品力作,思想情怀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总而言之,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应该把握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就是四句话:把住一个方向——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坚持一个原则——实事求是;明确一个任务——资政育人;传承一个作风——脚踏实地。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四个法宝,一个也不能少,必须始终坚持。(本文是作者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会上的主要内容,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联系电话:010-55604880(编辑);010-55627407(发行)投稿邮箱:zszzs@vip.sina.com
2023年8月1日
其他

李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内容提要]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理念和民主制度作保障,以有效应对较大的国家治理规模、协调好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协调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处理问题,提供制度支撑等;通过民主决策,可以更好地解决风险决策和决策创新等问题;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最大程度地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治理难题,推动实现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审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李凯旋:西欧共产党百年社会主义探索的嬗变与走势

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和葡萄牙共产党等西欧共产党走过了百余年历程。百余年来,西欧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通向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欧洲共产主义”昙花一现,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欧共产党社会主义探索逐渐式微。西欧共产党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议会道路”和“结构改革”等实践,既体现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又体现了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与国际格局演变是影响西欧共产党社会主义探索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外部因素,而西欧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党在政治联盟中身份认同的弱化,则是限制其推进西欧共产主义运动复兴的内部因素。[关键词]西欧共产党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吴家庆、瞿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探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聚焦新的时代课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来看,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呈现出以坚持“一个主题”为统领、以立足“两个大局”为基点、以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导向、以构建“四梁八柱”为主体的整体样态。[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3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分配制度功能认识和政策选择的转变及其实践效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分配制度功能的认识从强调提升经济效率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而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强调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与此同时,中国分配制度的政策选择也从经济效率导向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导向,进而转变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导向。在上述认识与政策取向转变的过程中,分配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实践效应得以彰显。但是,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依然任重道远。[关键词]分配制度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2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1期目录

END《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关注我们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吕永祥 | 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1992—2021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知识图谱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因应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心任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布局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适应性调整。2017
2022年6月9日
其他

黄斐 |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内涵考辨——兼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内容提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对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和运动,在经历了16世纪至18世纪末的发展阶段后,于19世纪初孕育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及其流派。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涵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一方面,它们都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存在,希冀建立超越现实的理想社会,并主张以集体、协作的方式组织新社会;另一方面,它们在私有制问题、阶级认识问题、新社会的实现途径问题、依靠力量问题上存在重要差异。这样的二重性蕴含着二者在历史上合流与分离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对以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融合与超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浪潮在新的基础上奔涌向前。[关键词]社会主义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目录

扫码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并为其作出了重大实践贡献、理论贡献、制度贡献和文化贡献,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新境界。[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苏共的反特权斗争及其历史教训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容提要]随着苏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地位转变,苏共反特权的对象也从阶级特权变成了党内特权。苏共执政后的反特权斗争主要经历了列宁、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人的四个阶段。这些斗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即苏共没有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没有实现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没有保持反特权斗争的连续性,最终消解了反特权举措的威慑力,消耗了人民群众的耐心和信心。[关键词]特权现象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列宁早期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解答了关于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列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当时俄国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也对我国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列宁
2022年4月6日
其他

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与中国实践

1005-650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1期目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投稿须知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1期目录

扫码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

一位俄罗斯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共百年——罗伊•麦德维杰夫访谈

[作者简介]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曾任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李冠群,南京师范大学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纪雪岭,南京师范大学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间,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变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外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评价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实践?围绕这些热点话题,本刊特邀请俄罗斯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先生进行深入解读。作者提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您有何感想?罗伊·麦德维杰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是一部伟大而丰富的历史。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在1951年完成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当时有超过40名中国共青团团员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来到我所在的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也分别在1992年和2002年到访中国的一些城市,并且向不同的听众作了演讲。我曾经先后于1989年和2009年写了两部关于中国的作品。不久之前,我还和一位名叫尼古拉·安德烈耶夫的中国问题学者共同编写了名为《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习近平:个性与领导力》的书。我们计划在2022年普京70岁生日前后出版这部专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有成功的故事,也有挫折与危机。中国共产党先后克服了包括冒进、党内斗争和腐败在内的诸多问题,才有了现在的百年光辉历程。不幸的是,与之相比,苏联共产党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最终走向了崩溃。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我们失败的历史,避免重蹈覆辙。作者提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您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人在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和道路中的探索?罗伊·麦德维杰夫我个人非常欣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表述。因为这个表述方式包涵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即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理论定义之外,社会主义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制度,在这种组织形式和制度中,主要的社会性生产和分配都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国家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必须予以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自身的特殊性。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来看,列宁与其他同志在1919年共同创建了第三国际,并为其制定了章程。他的本意是将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广出去,寻找诸如英国、中国或巴西等国在内的各国之间的共同性,而在以联共(布)为样本的考虑之下,他在各民族特殊性问题上的考虑是相对较少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创造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将之视为人民民主国家需要仿照的唯一对象。众所周知,这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1968年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以及随后苏联对其进行的武装干涉,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在试图脱离苏联模式。再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毛泽东是中共第一位站出来反对共产国际教条指挥的领导人,那是1924—1927年发生的事情。在之后20年的革命时期里,毛泽东着力建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毛泽东在建国后也曾试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普及中国的经验,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欧洲掀起一场“文化革命”以及建立起“革命性更强”的共产主义政党,等等。邓小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中国放弃了将中国经验普遍化的尝试,随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也逐步建构起来。习近平延续了邓小平的思想,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而考虑到中国目前在全球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建构更为全面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中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在我看来,最为艰辛的历史阶段,中国其实已经成功地跨过去了。作者提问您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理解的?罗伊·麦德维杰夫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并非是唯一的作用。当今世界存在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很多问题,这是19世纪中期,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期无法预测到的。中国在没有提供现成答案的情况下,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马克思在有关民族国家的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是“无产阶级没有祖国”,除此之外并无太多论述,而在处理民族国家内部问题的时候,中国借鉴更多的是孔子而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法律、法规、国家政权建设等问题上也无更多阐述。因此我说,马克思主义很重要,但它并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方案。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表述显得有些谦虚。因为苏联并没有采用过马克思主义苏维埃化或者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的说法,这其实也是有充分理由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过,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及其必然灭亡问题的研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还只是一种科学的假设。恩格斯对此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但作为未来社会的概念,还只能被看做是一种科学假设而非客观事实。有关这个问题,可以查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的第281、282页,第35卷的第124页和第36卷的第263、364页。第一个让社会主义的探索成为现实的人是列宁,他将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奉献给了这个理想。通过对列宁在这段时期里的文章、演讲等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不但很有建树,还解决了马克思没有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新型政党的建设问题。在列宁的拥护者看来,这些建树并不是俄罗斯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属于列宁主义。因为列宁主义中的一些内容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一些内容既不符合马克思的表述,与列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共有关城市在革命中作用的观点就与马克思和列宁的看法截然不同。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邓小平并没有立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带有过渡性质的中间阶段。现在距离那个阶段所处的20世纪80年代已经过去30多年了,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了。因此,必须要找到一个新名字来强调和突出其创新性和连续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您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罗伊·麦德维杰夫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我已经全文通读过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不久,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主要目标,这一点从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就能看出来。1925—1927年,联共(布)中的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围绕“中国革命”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这些问题也很清晰,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具体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莫斯科方面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几经挫折之后,毛泽东与其最亲密的战友们,共同把中共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偏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根据地,帮扶最贫穷的农民,并且在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红色军队,发动农民战争,并长期作战。在这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进行的、超过20年的艰苦战争中,既有胜利,也有失败。值得一提的是,长征可以说是史诗级的,我从未在历史上见过与之相类似的故事。作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甚至对于全世界来说是新的机会吗?您怎样评价中国的大国外交理念?罗伊·麦德维杰夫中国的发展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机会。历史上,中国既从未试图发起战争以征服其他国家或民族,也从未想过征服世界。谈及现在,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较20世纪的确改变了很多,在我看来,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的政策方针是不一样的。我个人很赞同目前习近平与普京所推行的外交路线,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发展的确让美国、日本和许多西欧国家感到“害怕”,但我对这些国家的“恐惧”并不持同情态度。关于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思想家都设想过联合全世界的所有国家,从而实现全人类和平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并相互合作和帮助。他们认为,到了那一天,没有任何人会发起战争,也就根本不需要军队和武器了。事实上,全人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除了阶级之间、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意识形态和宗教之间,还存在另外一种最为危险的矛盾——那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们已经开始忘记,其实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自然被彻底破坏之时,也就是人类灭亡之日。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另一层深刻含义,更加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显示出中国这一外交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到2035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要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从一般内涵看,共同富裕指物质文明更加丰富,精神文明更大发展;从特殊内涵看,共同富裕具有非同步性、非同等性、非剥夺性、非享受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做大蛋糕”“做实蛋糕”“做优蛋糕”“分好蛋糕”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路径进行了诸多探索,未来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
其他

十条历史经验的三点思考

[作者简介]辛向阳,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第六个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十条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奋斗100年用鲜血和汗水凝结出来的理论结晶,既不是从哪本经典教科书上抄来的,也不是从哪个国家照搬来的,更不是在头脑中主观臆想出来的。一、这十条历史经验凝结着1945年和1981年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我们党已先后制定了两个历史决议。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这两个历史决议基本都解决了,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两者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他们都违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他们的思想都不符合于客观的全面的实际情况。”这一结论是用无数烈士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所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其中特别强调:“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新时代,这一要求更加重要。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二、这十条历史经验凝结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邃的历史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历史经验的系统全面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是这十个历史经验的重要指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八个坚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个概括立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特色鲜明,要求具体。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既立足党96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9年的历史,又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进行的总结既是普遍原则的体现,也有特殊的要求,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九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既立足于新中国成立近70年的历史,更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既有普遍性历史经验的概括,也有改革开放特殊性现实做法的把握。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九个必须”是对100年历史的总结,具有历史规律性的内涵。从2016年的“八个坚持”到2017年的“十四个坚持”,再到2018年的“九个坚持”,再到2021年的“九个必须”,才有了今天的“十个坚持”。这些经验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不仅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具有普遍性。这里面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与历史智慧。三、这十条历史经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党中央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我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强调人民至上。《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的情、人民的利;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始终做到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有情的发展、有声的发展、有根的发展、有预期的发展,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矛盾斗争的观点,提出伟大斗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其中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要求,提出伟大斗争的要求。《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有很多矛盾和问题,我们既躲不开,也绕不过。很多矛盾和问题用和气一团的方式是无法解决的,就需要用斗争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艺术,把握斗争规律,以包括斗争方式在内的各种有效方法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战胜一切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想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险挑战。平台编辑
其他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探析中国共产党走向百年大党强党的密码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党成为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一盘散沙”逐步变成“铜墙铁壁”。
其他

从建党百年视域看新中国是怎样站起来的——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

发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每期目录、重点文章和稿约、杂志体例、征订通知、学术动态和会议等杂志相关重要信息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目录

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两场革命的互动关系研究/陶元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38
其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投稿须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投稿须知一、来稿请务必提供以下材料1.中英文题目。2.中文内容提要(300字以内,提炼文章的观点和结论)。3.中文关键词(3—5个词汇)。二、来稿须遵守本刊技术规范要求1.正文字数请控制在15000字以内。2.基金项目应依次写明项目时间、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3.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的形式。4.引文是中文版著作时,应依次写明:著者或编者姓名、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地)、出版年代、版次、卷次、页码;引自期刊时,应依次写明:作者、篇名、刊名、年(月)、期号、页码;引自博士、硕士论文时,应依次写明:作者、题名、毕业院校、毕业时间。外文注释参照上述格式。5.引文是中文版经典著作时,应依次写明:书名、版次、卷次、页码。引用经典著作,一律使用新版,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2012年版)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2012年版)、《列宁专题文集》或《列宁全集》第2版。6.引文是电子文献时,应依次写明: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获取和访问路径。所引用电子文献须来源于官方网站发布的权威信息。7.人名译名除约定俗成的之外,均以新华社译名室编辑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为准。外国地名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最新地图(中英文对照)》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最新版本为准。其他自行译出的人名、地名,翻译作品中出现的国内少见的名词、术语,应在第一次出现时附注原文。第一次出现的中外文人名均应为全称。8.来稿一经确定采用,本刊编辑部要求作者提供word文档编排的文章电子版。三、特别注意事项1.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请寄打印稿,并另附纸写明文章题目、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来稿正文不得显示与作者相关的任何信息。2.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权酌情删改,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注明。凡刊发于本刊的稿件,本刊可授权转载、摘编、收入文集和以数字化方式传播,不另付稿酬。凡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者均视为同意上述声明。3.限于人力物力,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若来稿三个月未被采用或未收到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请勿一稿多投。4.本刊对所有来稿进行统一登记,请勿投给编辑个人。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32。5.稿件登记和审稿情况咨询由专人负责,联系电话:010—55626712。觉得不错你就赞赞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