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秦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4-01-18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6期


本期聚焦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创新空间,凝聚了强大力量,提供了持久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优越性更加彰显,治理效能更加提升,世界性贡献更加突出,示范效应更加凸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把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置于首位,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把自身发展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

45年前,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孕育、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拓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的事业。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回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总结经验中获取思想启示,对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历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创新空间,凝聚了强大力量,也提供了持久动力。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源于解放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正确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的行动体现。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实践支撑,由此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超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为破解这个历史性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及其取得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但囿于“左”的思想的束缚,这一探索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尤为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仅中断了这一探索,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十年动乱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并深刻认识到,在已有的经验教训中,思想僵化、体制僵化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不改革不行”。他强调:“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同时,他还强调:“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依靠解放思想,我们才能突破僵化思想的禁锢;依靠改革开放,我们才能破除僵化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探索,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解放思想的意识,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恢复并深入人心。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活力的释放,都集中体现为人们的思想的解放。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引领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新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就是这一系列新创造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同时也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的原则要求。
(二)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创新空间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两个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运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普遍实行的办法,中国也一度采用了这种方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一定历史阶段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体制的弊端显露出来,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突破旧体制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改革也包含着开放,在推进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实行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曾确立过加强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的方针,但因为有外部敌对势力的封锁,加上自身认识上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下。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观念上的落后。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了更多的横向比较动力,同时也开创了和平发展道路。尽管世界不断有局部性冲突和动荡,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体现了人民的愿望,焕发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事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依靠人民来推进。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是人民群众毫无生气、毫无开拓精神,只是被动地去从事各项活动,整个国家和社会就失去了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更需要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释放。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自主自由权利,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开创新事业的激情和活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业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了发挥才能的大舞台、有了更多的使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向上、奋发有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如果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那么首先就是使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焕发起来了。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哪次社会变革像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样,一下子就把亿万人民的热情和活力全部焕发出来的。李光耀曾评价道,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预期和抱负已经提升。每一位中国人都渴望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一个与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同样繁荣昌盛并同样具有科技竞争力的中国。这种重新唤起的使命感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力量。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大力支持下开创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具体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新生事物,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也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得以解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的冲击考验,都是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四)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持久动力
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新的健全和完善,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也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久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也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成熟和完善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推动,也需要在开放中发展。对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和创新。改革是社会主义完善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优势的基本方式;开放是增强社会主义外部动力的基本途径,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要求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贡献世界的过程。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更新,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创新、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已经破解了许多发展中的难题,克服了许多前进中的困难,但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弊端并没有完全消除,不仅如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利益固化的问题。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
二、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面向新的实践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实现的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一)新时代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脚步加快、进程超出预期,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进程、新起点,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要求。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有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发展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是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把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同时确立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其基本依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超出了预期,且潜力依然很大。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世界对中国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二)新时代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力是国之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牵引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具有强大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许多发展指标已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4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接近世界银行划定的13205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同时,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也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消除绝对贫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也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共同富裕与建设现代化国家,成为更加紧密的一体化进程。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超过四亿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共同富裕必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新时代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效能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消除绝对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的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治理效能。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是困扰中国已久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推进,加速了中国减贫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工程,以加快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组织推进了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发展与减贫同步推进,使近一亿农村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中国在扶贫减贫过程中,实行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动员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合作的扶贫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能力。中国的减贫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新的经验启示。“中国式减贫”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研究的样本。生态保护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都会面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对之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奇迹。民族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国家都因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新格局,有效防范和抵制了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开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四)新时代进一步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新的发展成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和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打造出完备的基础设施、健全的产业体系,为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形成的规模与潜力巨大的市场,为各国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办各类国际经贸盛会,对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中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流,中国也以自己的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例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自贸区建设,支持和维护多边体制,推动国家间的联动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等。这些努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平衡发展、普惠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为世界贡献了普惠性的公共产品,即“一带一路”。这一公共产品创造了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所践行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念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 ”致力于造福天下的构想,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直接体现。
(五)新时代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创新性实践形成了新的示范效应。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往往比单纯的思想理念更直接、更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效应是多方面的,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和推进,既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追求,又摆脱了“一人一票”的西方选举民主的固有模式,为保障人民权益、扩大人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中国范例;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体现了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回应,又反映了中国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新高度,中国在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深刻启示。这些经验启示,对当下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立足于现实,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新的实践。新的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来引领,同时也为创造新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经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的理论创新。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能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不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有适合一切国家的固定模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必须立足于自身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创造的新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既体现着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其对把握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念。这种独立自主探索的实践精神也为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把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置于首位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之所以能够持续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置于首位。这样的发展原则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例如,经济建设始终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政治建设始终着力于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文化建设始终着力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始终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着力于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权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注重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正当权益和诉求,协调好各方面的权益关系,保障好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也成为衡量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要尺度。
(四)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
社会发展有稳定的预期,是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中国的发展有了明确稳定的预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又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从解决温饱到初步小康、到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系。这样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体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长期性、过程性,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贴近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也有助于提振人民群众的发展信心。为社会提供稳定发展预期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具体安排。这种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得以接力落实。这样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五)把自身发展主动融入世界发展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更是把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会导致落后,也容易偏离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主动地把自身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同世界广泛且紧密的联系,不仅拓展了发展的空间,发挥了比较优势,使我们获得了比较利益,还为我们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经验、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充分条件。不断扩大经济联系,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益交汇点,结成了多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了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既有利于中国继续汲取外部动力,也可以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加之中国的快速发展,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正在以自身新的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其政党的力量。”我们的经验更加充分地表明:“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由社会先进分子组成,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同时有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因而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有这样一个政治力量、领导核心存在,是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它不是任何利益集团的代表,也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而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可以超越各种利益关系的局限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制定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方针政策,以保证社会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繁荣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政治纷争造成的社会内耗,形成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是我们的独到经验,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视野杂志社。
[责任编辑:晏荣]


END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

关注我们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


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032 电话:010-55626712电子邮箱:ddsjyshzy@126.com邮发代号:82-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404/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50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投稿须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6期目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秦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