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永祥 | 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1992—2021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吕永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3-08-2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以1992—2021年CNKI收录的408篇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有关党的政治建设的期刊论文数据为样本,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可知,党的政治建设研究2017年以后逐渐由冷转热,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研究议题日益多元化,主要聚焦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场逻辑、概念界定、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实践路径等内容。现有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研究对象同质化、研究议题抽象化、学科视角单一化和研究方法失衡化等薄弱环节。未来应从对研究对象进行类型化分析、设置更为具体化精细化的研究议题、实现多学科视角交叉融合和推广运用经验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 党建布局 党的政治建设 知识图谱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因应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心任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布局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适应性调整。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政治建设” 重大命题,将其置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首要和统领地位,这一论述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理性省思其薄弱环节与发展趋势,将为进一步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现有综述类文章大多采取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虽然从多个视角、不同侧面呈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主干脉络,但是难以对长时间跨度和大规模样本的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部分梳理还略呈抽样式梳理与偶发式归纳的特征”,无法完整、准确、客观地呈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理论图景和嬗变轨迹。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的运用有助于弥补上述局限,为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进行“大规模的样本搜集、大数据的文献处理、大视域的规律分析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研究以199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08篇有关党的政治建设的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绘制近30年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呈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时空动态演化历程,以期为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了兼顾文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规模与质量,本研究择取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CSSCI,含扩展版)来源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数据。检索参数设置如下:篇名=“党的政治建设”或含“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检索条件=“精确”,起止时间为1992—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19日,共检索到426篇文献。为降低研究误差,笔者对检索文献进行人工校对和反复筛选,剔除其中的期刊导读、论文摘编、会议综述、领导人讲话、新闻报道和重复性、非相关性文献,共得到408篇有效样本文献。将样本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经过格式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阈值TopN= 50%,同时选择寻径网络剪裁方法、切片网络剪裁方法和合并网络剪裁方法进行自动剪裁,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区演进图谱。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5.8.R3(64-bit),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区演进图谱等知识图谱,直观呈现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热点主题、嬗变轨迹等信息图景。图谱的绘制效果主要依据Q值(模块值)和S值(平均轮廓值)来判定。“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1)区间内,Q值>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本研究绘制的所有知识图谱的Q值和S值均大于0.7,聚类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年份分布

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由来已久,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受关注度和研究产出水平。年份分布能够直观呈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发展演变轨迹的历时性特征和阶段性变化,有助于准确揭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兴起和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时间节点及其成因。图1显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2017年为界限可划分为1992—2016年的萌芽期和2017年至今的爆发式增长期两个阶段。1992年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兴起的关键时间节点,主要是因为党的十四大基于“对十三大后党的政治建设弱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将党的政治建设重新纳入党建布局之中,这一重要调整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在第一阶段的25年间,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累计发文量有12篇,有16个年份发文量为0。2017年以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发文量为395篇,是前一阶段发文量的约33倍,呈指数级增长。2017年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由低谷走向高潮的分水岭,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确立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由“冷”转“热”;二是十九大党章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地位和统领作用予以确认和保障,进一步驱动了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热情;三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的出版,为学术界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了权威、翔实的研究资料。

图1 1992—2021年核心期刊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图

(二)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主要研究议题

对1992—2021年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共现图谱中的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连线表示各关键词的共现关系。从图2来看,408篇样本文献析出的关键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形成相互关联的三大研究序列。

图2 1992—2021年核心期刊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第一个研究序列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本体论”展开,探讨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实践进路、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价值意蕴等主题。从内容维度来看,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能力、政治方向、党内政治文化等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构成要件,是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内涵阐释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向度。

第二个研究序列围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等较大节点开展,探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场语境、指导思想、首要任务、创新价值等内容。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新时代”这一较大节点主要标识十九大上党的政治建设出场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及其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行深刻调整的创新价值。另一方面,从指导思想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既在实践维度构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也在理论层面成为学术界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三个研究序列的“党的建设”等较大节点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结构功能开展,探讨党的政治建设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党建布局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从功能作用来看,学术界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阐明党的政治建设的功能作用,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直接作用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间接作用是促使全党坚守初心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另一方面,从内容结构来看,学术界深入分析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体系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具体阐明党的政治建设对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等其他党建布局的统领作用。

(三)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议题演进

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因应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和特点而发展演变,从图3可知,以2017年为分水岭,坐标系内关键词由零散稀疏转变为多而密集。1992—1997年坐标系中出现党的政治建设等若干个关键词节点,表明党的十四大以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开始起步,相关研究侧重于从政治纪律、政治方向等方面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建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议题。2017年至今,坐标系内出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能力”“党内政治生态”“两个维护”和“全面从严治党”等较大的关键词节点,表明学术界对这些新兴研究议题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与此同时,政治纪律、基本经验等传统议题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等议题的兴起重新受到关注。概而言之,不同时期关键词的变与不变、减少与增加,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和内容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密切相关,呈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与实践同频共振、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的特征。


图3 1992—2021年核心期刊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时区演进图谱


三、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


基于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区演进图谱的爬梳可知,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以下热点主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场逻辑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亟待从理论上深入阐释。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研究首先需要回答的前置性问题,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方面,一些学者立足党的自身建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阐释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的出场逻辑。王炳林等人从政党的政治属性、讲政治的历史传统和新时代政党使命三个方面揭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出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岳奎等人认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的出场,在理论逻辑层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属性的必然要求,在历史逻辑层面是对重视从政治上建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在现实逻辑层面是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根本性建设的现实需要。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实践特征,洪光东将实践逻辑纳入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考量之中,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党成立以来政治建设实践、应对新时代的政治风险和挑战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四个方面阐明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在“政党—国家—社会”三维分析框架之下,从政党内部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政党与政权关系等维度阐明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出场的复合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内容和范围上具有“外溢”效应,“涵盖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治国理政与民主政治建设等三大基本场域”。汪仕凯基于“政党—国家—社会”三维分析框架,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的政治组织逻辑、国家治理逻辑和人民民主逻辑。与之相近,戴玉琴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基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全面领导的一致性、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政治建设的互补性、党的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相生性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界定

准确界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是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热点,也是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基础。学术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众说纷纭,主要有要素列举式界定、要素分层式界定和系统分析式界定三种概念界定方式。

第一,一些学者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炼党的政治建设的构成要素,通过列举构成要素来阐释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丰富内涵。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政策规定在前,理论提炼在后”的概念,学术界将其从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概念并厘定其理论内涵,难免会受到相关政策文件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意见》从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执行政治路线、严明政治纪律等方面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出规范性要求,为学术界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政策依据。基于此,齐卫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界定为“基于政党的政治属性对政党组织的信仰、宗旨、立场、方向、原则、纪律、规矩进行规范性约束的建设总称”。张书林也认为,党的政治建设“应大体涵盖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生态、政治能力、政治入党、讲政治等基本范畴”。对构成要素进行列举,虽然为揭示党的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奠定基础,但是难以克服个性化列举和不完全列举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意见》提出的政治词汇有数十个之多,哪些词汇应当被纳入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界定,哪些词汇应当被合并或排除在外,尚无客观、清晰的判断标准。

第二,还有一些学者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意见》提到的政治词汇合并成具有不同性质和指向的若干类基本政治范畴,形成对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分层化认识。“范畴是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既是“人类以往认识成果的结晶,又是认识进一步向前推移的支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意见》提到的政治范畴数量繁多、相互交叉又指向各异,既为学术界从多个角度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提供了理论线索,也增加了形成对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统一认识的难度。韩强认为,这些政治范畴有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之分,“明确党的政治建设基本范畴是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本质的关键”。他将党的政治建设相关范畴划分为性质宗旨类、方向道路类、政治领导类、政治关系类、政治保障类和政治文化类六类基本范畴,并阐明其具体指向。齐卫平则将《意见》中涉及政治建设的69个提法划分为思想意义上的理论概念、实践意义上的要求和工作意义上的任务三类,反映了党的政治建设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区别于单一维度的分层化认识,刘红凛分别以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场域为依据,将党的政治建设相关概念划分为政治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概念群”、党的政治领导“概念群”、政治能力或政治本领“概念群”和政治生态或廉洁政治“概念群”四类,以及与党的自身建设密切相关的政治概念、与党的领导密切相关的政治概念和与治国理政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的政治概念三类,从两个维度呈现对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复合化认知。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要素分层化界定,有助于从多个横切面观察党的政治建设的内部结构分层及其功能作用,但是并未揭示各内在结构的互动关系,亟待从“多平面阐释”向“整体性阐释”转变。

第三,另有学者将党的政治建设视为系统工程,从构成要件及其互动关系层面界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内涵。“系统并非要素的简单加总,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的互动关系揭示出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基于此,一些学者采取系统分析法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内涵。刘先春指出:“作为整体的党的政治建设由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政治责任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每一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一个要素多元、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政治系统。”穆兆勇也将党的政治建设视为由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构成要件及其互动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分析式界定弥补了前两种概念界定方式忽视各要素间互动关系的局限,对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理论认知实现从“点”到“面”再到“有机体”的飞跃。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历史中蕴藏从政治上建设党的有效做法和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建党百年等因素的驱动之下,系统梳理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热点议题。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特定历史时期或重大时间节点党的政治建设的史实中归纳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从特定历史时期来看,焦晓云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石仲泉则将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为:“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重大时间节点来看,丁俊萍等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全面执政初期党的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曲折前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四个阶段,从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启示。仇文利则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从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传承创新灌输理论、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和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四个方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对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历史进行全过程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党的政治建设一以贯之的基本经验。齐卫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探索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三个阶段,将党的政治建设百年探索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政治建设基本立场、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实践、严明党的纪律是党的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力保证。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党史分期从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转变为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基于此,邸乘光将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从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亟须回应的重大理论课题。基于应然与实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的分析,分别遵循政策指引实践发展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倒逼实践发展的问题导向两种研究路径。

一方面,从政策指引实践发展的目标导向来看,崔建民对标《意见》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总要求,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刘先春等人则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概括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另一方面,从问题倒逼实践发展的问题导向来看,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具有关注实践、聚焦问题、服务决策的鲜明特点,问题对策研究是其重要分支。潘博和王立峰基于“价值—制度—角色”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将以党内政治价值认同提供党的政治立场的合法性、以制度执行力建设强化党内制度的权威性和以政治角色扮演能力达成组织性与纪律性的建设目标作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袁建伟则从理论准备不足、本领恐慌、责任体系不健全、党内落后分子的抵触甚至抵制、大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五个方面分析党的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复杂成因,主张新时代应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学思践悟常态化、具体任务清单化、制度保障体系化、实现路径时代化、标杆效应层次化、文化滋养生活化。


四、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

薄弱环节与未来展望


现有研究成果从多元主题、多维视角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阐释,但是在研究对象选取、研究议题设置、学科视角融合和研究方法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一)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的研究对象较为同质化,未充分体现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主体和适用场域的多元化特征,无法深入揭示各级各类组织党的政治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行动主体是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程的首要构成要件。在我国的党政体制中,除了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外,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作为党全面领导下的政治组织,也是党的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各类行动主体在机构属性、职责职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设计多元化的研究对象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每一类行动主体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都值得专门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大多直接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并未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行动主体结构功能分化的特征。一方面,从组织层级来看,目前仅有少量文献将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对党中央、地方党委如何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缺乏专门研究。另一方面,从组织类型来看,现有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公立医院党的政治建设等议题,对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和人民政协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鲜见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的工作机关、群团组织等其他类型组织政治建设的专门研究。

第二,从研究议题来看,现有研究以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分析为主,缺乏对党的政治建设各个重要方面的中观研究和对关键环节的微观研究。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可知,现有研究聚焦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制度体系等宏观议题,侧重于通过抽象的理论演绎推理、宏大的历史叙事、整体性的制度体系构建对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程进行整体性分析,专门系统的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对薄弱。以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保障为例,现有研究主要探讨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与整体构想,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保障“两个维护”实现的制度机制等重要支撑性制度缺乏具体分析。就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而言,现有研究侧重对党的政治建设总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对如何完成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等具体议题缺乏专门研究。研究议题大而集中,导致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结论大同小异,研究的发散性亟待提升。

第三,从学科视角来看,目前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者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含党史党建)两个学科。虽然这两个学科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政党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等较为直接的理论资源,但是这些宏大理论难以适用于对具体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对党的领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等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学理分析,亟须借鉴领导学、法学、文化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使研究议题和理论视角高度匹配。

第四,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制度分析法等规范研究方法,侧重于通过逻辑推理演绎界定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内涵,通过史料钩沉梳理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通过党内法规制度分析构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丰富多彩的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党的政治建设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与机制、经验与教训、问题与对策等议题进行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思辨的层面,亟待运用案例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经验研究方法,以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实践代入感和现实针对性。

(二)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主体进行类型学划分,深入揭示各类行动主体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不同侧重点,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对象日益精细化。《意见》规定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差异化的职责职能定位,它们应如何结合职责职能定位,有侧重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亟须回应的问题。首先,从各级组织来看,应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为依据,结合党的各级组织的层级特点和差异化的职责职能定位,分别对党中央如何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地方组织如何正确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等议题进行专门研究。其次,从各类组织来看,一方面,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对各类党组织的差异化职责设置,对党组(党委)、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分别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如何履行领导责任、监督责任与协助责任、职能部门责任进行专门研究;另一方面,应结合群团组织的政治属性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的定位,分别对党的政治建设中群团组织如何履行政治动员、政治引领等政治功能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如何强化政治导向等议题进行专门研究。

第二,设置更为具体化精细化的研究议题,加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的中观研究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与统领机制的微观研究。一般而言,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会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党的政治建设基础理论体系建立以后,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宏观研究会慢慢减少,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则会相应增加。一方面,从中观层面来看,《意见》强调“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为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中观性研究议题。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研究,应借鉴责任型政党理论和现代责任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阐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的构成要件、运行机理和功能作用。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统领机制等关键的微观研究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深入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可借鉴学术界关于央地关系和民主集中制的相关研究成果,从集中与民主、秩序与活力、领导的权威性与治理的有效性、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互动博弈入手,探究党的地方组织与基层组织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多重制度因素和复杂行为逻辑。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机制进行专门研究,应深入揭示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回答为何统领、何谓统领,谁来统领、统领谁和如何统领等问题。

第三,拓展学科视角,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应深入到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程的内容结构层面,选取与党的政治建设各组成部分相匹配的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对加强党的领导进行学理分析,可借鉴管理学中的领导学理论和法学中的领导权等理论资源,多角度阐明加强党的领导的依据与路径。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行深入阐释,可借鉴文化人类学和生态学的理论资源,在文化和生态的一般性界定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为适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还应当拓展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时空场域,借鉴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资源,对网络空间党的政治建设和新媒体平台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多学科视角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可拓展性、原创性和对话能力,形成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立体化的理论认知。

第四,运用推广经验研究方法,通过典型案例、问卷和访谈深入挖掘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细节、运行机理与经验教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运用案例法,应收集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例如,从湖南率先开展党的政治建设考察等正面案例中归纳总结党的政治建设成效考核评价的有益经验并予以推广,从陕西秦岭违建别墅案等反面案例中深入汲取有关地区和部门不讲政治的深刻教训并提出有效的整改举措,通过正向反馈和负向反馈逐步完善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机制。此外,问卷法和访谈法也是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经验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党员干部和社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可获取其对当前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与不足的主观感知,为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干群满意度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对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党员干部等党的政治建设行动主体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可获取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问题与成因等方面的经验素材,增强党的政治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深入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原文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平台编辑 | 段佩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
 


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032

电话:010-55626712

电子邮箱:ddsjyshzy@126.com

邮发代号:82-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404/D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5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