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吴家庆、瞿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探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聚焦新的时代课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来看,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呈现出以坚持“一个主题”为统领、以立足“两个大局”为基点、以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导向、以构建“四梁八柱”为主体的整体样态。[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体系 层次结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大判断,进一步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轮廓和整体样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坚持“一个主题”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旗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为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向全党发出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重大论断,突出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具有同质性。确立这一主题,表明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不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总问题。这一总问题作为贯穿改革开放整个历史时期的问题主线,决定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从改革开放前积累的条件和经验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两个结合”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探索和阐释。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地比喻为“一篇大文章”,指出“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全党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始终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上,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扩展到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维度。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的重大命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被赋予了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事业,为保持科学性和真理性、增进其认同感和影响力,要求自身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全面彰显制度优势的同时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深层奥秘。习近平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经过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在既定方向上不断开拓向前。(三)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世界向度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这就指明了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有着深远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源头。习近平在指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的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变化的历程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与发展,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伟大飞跃的思想精华,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宽广的世界向度。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这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稳步推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了应有贡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振兴指明了方向。(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一论断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器不断破解新的时代课题中呈“阶梯式递进”的总体发展样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方法论原则、价值原则和社会制度原则的有机统一,是贯穿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全过程的根本性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同时,它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到习近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的系统概括,都是这一点的鲜明体现,它们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行稳致远。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一论断充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教义,其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握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入地推动“两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五)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坚持什么样的领导力量、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为此,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直面和应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勇气与能力,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而要把“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新形势下,必须着眼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瞄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航向。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谓其开创、坚持、捍卫、发展的航标。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关键时刻,必须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方向指引,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二、以立足“两个大局”为基点“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两个大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站位。(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习近平在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大命题后,进一步强调要“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治国谋略。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筑梦”历程进入到最接近“圆梦”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时期”,即基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对国家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着眼新的目标任务,聚焦新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强调:“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这一论断虽然是针对新疆工作提出的,却也是对如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阐述。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即遵循民族复兴实现规律锚定宏伟蓝图,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行固本之举,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长安之势,即坚持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成长治之业,即坚持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二)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习近平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国际大局的时代特征和变化趋势,展现了在认识、把握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世界和中国发展之计的宏大战略格局。习近平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这充分说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且这一“变”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的特征。所谓“世界之变”,即从变化所涉范围来看,此为全球的重大深刻变化。所谓“时代之变”,即这种变化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大发展、大变革。所谓“历史之变”,即从国家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来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有力扭转。习近平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这一论断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到了大变局的本质及其发展大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人类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各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这充分说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虽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新的发展变化,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提出:“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这就为维护和延长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一是要准确识变,即通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从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把握规律。二是要科学应变,即在复杂形势面前保持从容不迫的战略定力,秉持登高望远的全局视野,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三是要主动求变,即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联系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国内国际两大场域,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谋划的非凡政治魄力。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一论断科学标定了中国和世界发展深刻互动的最新坐标。一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同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中国将通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来赢得“变局”中的主动权。二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同和平发展的“世界梦”历史性交汇。共筑“世界梦”的整体氛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契机,中国成为实现“世界梦”的关键力量。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胸怀“两个大局”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下的必然选择,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和系统观念,从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内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统筹“两个大局”、掌握战略主动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要注重从历史中洞察发展规律和时代大势,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坚持正确的大局观,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而且要把握本质、全局以及大局本身的动态性发展;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就要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角度看问题,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三、以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导向时代课题是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回答并指导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科学揭示了这一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主线。(一)在深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发出了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的时代强音,为强国和强党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拥有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开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正是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的铁证。值此关键时期,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直面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创佳绩。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之所以称之为“艰巨而伟大”,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虽然也是围绕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但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多年发展,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方面如何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同时,这要求将中国与世界作统筹考虑,既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也思考和回答21世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难题,内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类情怀。(二)在深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中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课题的提出,表明强国建设是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环节,展现了在“强起来”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图景。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充分说明,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远大而美好的梦想经过长期探索与积淀,开始真正变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指向。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奋进新征程。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何着眼于“强起来”的时代逻辑,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突出“全面”二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高度凝练,要求我们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三)在深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中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出“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表明强党是强国的根本保证,彰显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逻辑理路。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余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余年、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和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相比,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这充分说明,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革命。习近平强调:“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所谓“大党独有难题”,即如何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内蕴着如何将“大党”发展为“强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重要指引。四、以构建“四梁八柱”为结构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回答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亦成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既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框架从而自成体系,又相互贯通,整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样态和叙事结构。(一)“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个明确”以其对治国理政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作出了根本规定和理论阐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内核,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第一个明确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指明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不容偏废的根本点,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二个明确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及战略安排,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彰显了全党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第三个明确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展现了新时代发展的价值旨归和根本方向。第四个明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统筹推进、全面协调的发展阶段,为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瓶颈、张弛有度地推进民族复兴宏业指明了重点和方向,深化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安排。第五个明确表明新时代的改革将不再是零敲碎打的调整或碎片化的修补,而是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各领域全面、系统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第六个明确既点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化方案。第七个明确创造性地解决了现代国家治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变化,内蕴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的逻辑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第八个明确抓住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关键和要害,为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建设校准了目标航向。第九个明确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人类情怀。第十个明确突出强调了党的建设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拓展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的主干内容和总体格局,揭示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相辅相成的历史规律,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方向。“十个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呈现出一个内在贯通、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集中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其中,第一个明确与第十个明确首尾呼应,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像一根红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第二个明确与其他九个明确遵循“总—分”逻辑,从领导力量、价值导向、总体方略、根本路径、法治保障、中心工作、国防保障、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绘制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的总体方案。(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本质上是“十个明确”在实践层面的贯彻和展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容偏废的重大方针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领导一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覆盖各领域、贯穿全过程的全方位领导,其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呈现为“众星捧月”的总体格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改革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理念到发展思想,再到基本方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将人民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在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不断增强全党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同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锻造了新的模式、确立了新的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既着眼全局、协调发展,又重点分明、有先有后,致力于实现永续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良法促发展、保障善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增强全面依法治国的合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作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高层次文明,内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规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培育和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安全态势认知、系统安全治理、创造安全局面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只有组建属于自己的政党,并由其领导、掌握服务自己的军队,才能当家作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全面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新时代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法宝。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世界大变局发展方向的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主动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住“关键少数”,深化政治巡视,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清晰勾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路线。其中,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统领,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压轴,表明其他所有方略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展开和实现的,回答了“领导核心”的问题。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第二条方略,表明党的领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前提,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价值导向贯穿于其他方略之中,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第三条至第九条方略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展开,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十条至第十三条方略突出了关键和特殊领域的基本要求,回答了“怎样提供保障”的问题。(三)“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体现“十三个方面成就”作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宏观叙事的具象化,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深化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以规范权力、坚定信念、压实责任为重点,不断对“关键少数”抓实抓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经常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及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等等,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强化政治监督;制定并贯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强化全党制度意识,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等等,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经济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等,使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转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等,使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政治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整体性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广泛开展人权宣传和知识普及,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等,使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不断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以法治政府建设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带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完善立法体制、理顺执法体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等等,使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文化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使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社会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等,使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建立健全资产产权、开发保护、生态补偿、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等等,使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军队党的政治建设;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等等,使国防动员更加高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持斗争精神,讲求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构建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等等,使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动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依法止暴制乱,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与外部势力干涉;等等,使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外交工作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动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深化政党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开展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等等,使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在:在形成机理上,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破解中不断完善发展;在核心要义上,都是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系统回答“怎么看”“怎么办”“怎么样”等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范畴上,都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相辅相成。“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隶属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这座宏伟大厦。其中,“十个明确”是“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根本遵循和依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十个明确”的逻辑必然。“十四个坚持”是“十个明确”和“十三个方面成就”的联结纽带,既反映了“十个明确”的精神实质,又为经济社会各方面如何进行具体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指引下的具体实践及其必然结果。[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段佩佩]
END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0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聚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与研究资本主义相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相结合。主要栏目本期聚焦:每期围绕一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热话题与冷思考系列学术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创新、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重要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重要任务的活动与思想研究;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动向与新问题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治力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研究。世界政党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研究;转型社会的政党政治研究;世界主流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重大问题研究;国际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左翼力量研究;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与世界发展形势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研究。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前沿动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最新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等。竭诚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重点选题为本刊赐稿,同时欢迎契合上述重点选题的高质量译文。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
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编辑部
邮编:100032电话:010-55626712电子邮箱:ddsjyshzy@126.com邮发代号:82-75国内统一刊号:CN 11-3404/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50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投稿须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3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