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簡帛》 | 何有祖、吴桑、邱洋:2020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

何有祖 吴桑 邱洋 武大简帛 2022-08-11


2020年中國大陸戰國

出土文獻研究概述

何有祖 吴桑 邱洋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本文拟簡要介紹2020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包含楚簡、戰國金文、陶文等)的研究概况,希望能給感興趣的學者提供些許便利,疏漏和不足亦請各位讀者見諒。

一、楚簡研究

2020年黃德寬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由中西書局出版,包含《四告》《四時》《司歲》《行稱》《病方》五篇。石小力《清華簡〈四時〉中的星象系統》(《文物》2020年第9期)、趙平安《清華簡〈四告〉的文本形態及其意義》(《文物》2020年第9期)、賈連翔《略論清華簡〈行稱〉的幾個問題》(《文物》2020年第9期)對《四告》《四時》《行稱》中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介紹。此外賈連翔《〈封許之命〉綴補及相關問題探研》(《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公布清華伍《封許之命》過去漏收的簡4,並對全簡作釋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湖北荊門嚴倉1號楚墓出土竹簡》(《文物》2020年第3期)對嚴倉1號楚墓出土的卜筮祭禱簡、遣册、簽牌作概述。

2020年中國大陸楚簡方面的研究成果拟從簡牘拼合、文字考釋等方面分類介紹。

(一)文本解讀

1. 簡牘拼合、編聯歸屬

張固也、王傑《上博簡〈詩論·關雎〉章的編聯與復原》(《歷史文獻研究》第45輯)在李學勤的簡本《關雎》章編聯版基础上,將簡15移到末尾,並補釋簡10“其一章二章,言窈窕淑女”、簡13“瞻望”等。

顧史考《上博楚竹書文字釋讀與簡序互證五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將《從政》乙6+甲8連讀,兼釋“達”字;編聯《子羔》2+7a、8+7b+14,認爲“”是“淒”之訛等。

顧史考《上博楚簡〈弟子問〉再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9輯)調整《君子爲禮》與《弟子問》分篇,連讀《弟子問》簡10與簡13,新編簡序並校讀《弟子問》新釋文。

梁靜《上博簡〈史蒥問於夫子〉拼合補説及人物試探》(《簡帛》第21輯)補論[2+季桓21]、[1+12]的拼合及《季桓》簡23的歸屬,認爲“史蒥”與“夫子”即“史鰌”與“孔子”。

孫慧《曾侯乙墓出土A、B兩類竹簡局部簡序再商榷》(《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對A、B兩類簡的簡序進行了一系列局部調整和復原。

2. 文字考釋

(1)清華簡

白於藍、周悦《清華簡〈金縢〉文句新釋》(《歷史研究》2020年第5期)考釋《金縢》“王亦未逆公” “王弁,大夫”、“(髺)” “惟余沖人其親逆公”。

孫超傑《試説清華三〈説命上〉中的“股人”》(《簡帛》第21輯)釋讀《説命上》簡1“”字爲“股(賈)人”,是一種侍奉在王身邊的官職。楊蒙生《清華三〈説命(上)〉校補》(《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釋讀《説命上》簡3“(墮)”字,讀簡5“巳”爲“祀”等。鄔可晶《清華簡〈説命上〉5—7號簡解釋》(《古文字研究》第33輯)補論《説命上》5—7號簡“(圍)”“員(圜)”,讀“睿”爲“決”等;認爲《説命》三篇不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

賈連翔《釋清華簡〈筮法〉中的“灶”祀》(《周易研究》2020年第6期)釋《筮法·祟》簡48“”爲“”,爲“灶”之異體。

羅衛東《〈封許之命〉“”補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5輯)補論《封許之命》簡7“”“”爲“盤(舟)”“簠”,因無實物,無法判定所指爲一物還是兩物。

羅濤《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札記》(《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讀《鄭武夫人規孺子》簡11“女(如)”,認爲簡12-13兩例“重”均義爲“重任”等。侯瑞華《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二題》(《殷都學刊》2020年第1期)將《鄭武夫人規孺子》簡8“”讀爲“艷”;討論簡12+13孺子“恭而不言”原因及含義。

徐在國《談清華六〈子產〉中的三個字》(《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釋《子產》簡20“豚”字,補論簡22、25“廩(禁)”字,釋讀簡26“鵑(和)”字等。

單育辰《〈清華簡(陸)·管仲〉釋文商榷》(《古文字研究》第33輯)讀《管仲》簡1+2“孝(教)”“(誨)”、簡6“鑒(堅)(實)”“(剛)”等。

劉信芳《清華簡“牢鼠不能同穴”試解》(《文博》2020年第2期)認爲《鄭文公問太伯》中“牢鼠”指食牢之鼠,“牢鼠不能同穴”義爲爭奪權位的公子不能同處。

單育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釋文訂補》(《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認爲《子犯子餘》簡11+12“與”屬上讀,“雨”讀爲“暴雨”,釋《越公其事》簡23+24“埶”字等。黃一村、侯瑞華《〈越公其事〉零拾》(《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讀《越公其事》簡10“”爲“委”、簡30“思”爲“息”、簡48“”爲“賓”、簡53“㝅”爲“祿”、簡60“此乃”爲“斯乃”。張新俊《清華簡〈越公其事〉釋詞》(《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1期)釋讀《越公其事》簡11“蹈刃”、簡21“犯冒兵刃”。

許兆昌《清華簡〈攝命〉考辨二則》(《貴州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釋讀《攝命》首句,認爲授命周王與“攝”非叔侄關係;釋“”爲“冤”。馮聰《據安大簡談〈攝命〉“猷卜乃身”》(《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3期)認爲《攝命》簡3“”是安大《小戎》“”之異體,讀“載”,訓重。

姚道林《清華捌〈邦家之政〉補釋一則》(《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讀《邦家之政》簡9“”爲“規”,訓謀求。

段凱《清華簡第八册校釋兩則》(《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認爲《攝命》簡10舊釋“死”之字當爲“伊”字異構;釋讀《治邦之道》簡7“(命)”,訓任命。

楊蒙生《讀清華簡第八輯〈治邦之道〉叢札》(《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沿文旨探討若干文句,如讀簡11“戔(散)”“(逾)”等。劉信芳《清華(八)〈治邦之道〉試説》(《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讀《治邦之道》“”爲“恚怨”,讀“”爲“或”等。譚生力《讀清華簡第八册〈治邦之道〉札記二則》(《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認爲《治邦之道》簡22“”訓整饬,讀簡17“奇士”。

王化平《清華簡〈邦家處位〉〈治邦之道〉部分字詞的訓釋》(《西部史學》第4輯)訓釋《邦家處位》《治邦之道》並討論與墨家思想的關聯。

林志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心是謂中〉疏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9輯)考證《心是謂中》15則,如補證心爲人身之君;讀簡3“萃”“晦”。譚生力、周偉《清華簡第八册〈心是謂中〉補説》(《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4期)讀《心是謂中》簡1“倞”爲“諒”;認爲簡5“麏”表準則義;釋簡6“逸”等。

尉侯凱《清華簡〈虞夏殷周之治〉補釋一則》(《簡帛》第21輯)釋讀“型鐘蔑棄文章”。

羅小華《〈清華簡(捌)〉札記兩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認爲《論衡·祭意》“五祀”之“井”爲“行”訛,討論《八氣》將“蓐收”記作“司兵之子”的原因。

黃德寬《清華簡新見“湛(沈)”字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分析《治政之道》“”、《廼命二》“”、《成人》“”等“沈”字異體。

馬曉穩《讀清華簡〈治政之道〉札記(六則)》(《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釋讀《治政之道》簡5“訟”,認爲簡12“免世”表死亡等。侯瑞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治政之道〉校釋五則》(《文物春秋》2020年第5期)將簡7“爲”讀爲“化”、簡11“古”讀爲“故”,認爲簡19、21的“”分别讀爲“殫”“坦”等。

蔣偉男《利用安大簡補説清華九〈成人〉一則》(《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認爲《成人》“”爲安大《殷其雷》“”字異體,讀“禋”。

黃德寬《清華簡〈四告〉疑難字詞二考》(《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釋讀《四告》“肆擾血衁”和“醓菹血衁”。

岳拯士《清華簡校釋三則》(《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釋讀《殷高宗問於三壽》簡15“輔民之過”,《治邦之道》簡9“咸(湛)”等。

韋婷《清華簡研讀零札三則》(《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釋讀《湯在啻門》簡15“古(怙)”,補釋《管仲》簡20“”字,讀《越公其事》簡21、58“”爲“遑”“況”。

周悦、白於藍《清華簡補釋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釋讀《越公其事》簡9、13“幽”,讀簡58“”爲“惶”,認爲《治邦之道》簡27“溓”表窮約困苦,“位”讀“贄”。

(2)上博簡

侯瑞華《讀上博簡瑣記》(《簡帛》第21輯)將《昭王毀室》簡1“曼廷”讀爲“免梃”、簡4“㙛”讀爲“迫”,釋讀《凡物流形》簡8“毄(繫)”。

尉侯凱《〈季康子問於孔子〉二題》(《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讀《季康子問於孔子》簡13“故”、簡11“故若”等。

王凱博《説上博簡〈三德〉篇中的兩個“興”字》(《簡帛》第20輯)將《三德》簡14“”讀作“孕”、簡2“”讀作“嬹/興”。

程邦雄、鄧珍《上博楚簡〈鬼神之明〉裏的“免”字》(《語文研究》2020年第3期)改釋《鬼神之明》“没”字爲“免”。

羅濤《上博六〈用曰〉補釋五則》(《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7輯)補釋《用曰》簡2“簡簡疏疏”“幠”、簡6“踐”等。

吴祺、張學城《上博七補説二則》(《華夏考古》2020年第3期)補論《武王踐阼》簡15“(程)”;釋讀《君人者》“(隊)”,訓“隕”。

李家浩《關於上博楚簡〈君人者何必安哉〉“云”釋讀的一點意見——爲紀念朱德熙先生誕辰百年而作》(《出土文獻》2020年第4期)讀《君人者》“云”爲“殞命”。

劉樂賢《也説上博簡〈吴命〉中原釋作“走”的字》(《古文字研究》第33輯)把《吴命》簡1原釋爲“走”之字讀作“駻”,形容馬因受驚而奔突兇悍。

李松儒《新出楚辭〈李頌〉校釋》(《華夏文化論壇》第23輯)讀《李頌》簡1“摶”“疏”等。

程浩《上博竹書逸詩〈卉茅之外〉考論》(《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讀《卉茅》全篇,分析其爲逸詩。孟蓬生《上博簡〈艸茅之外(閒)〉初讀》(《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5輯)釋讀《艸茅》簡1“艸茅之閒,役敢承行”、簡2“喉舌杜塞,焉能聰明”等句。

(3)其他楚簡

許道勝《讀望山楚墓簡册札記》(《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6輯)釋望山簡2“慶”、簡13“坪”等;調整簡册的綴合與編聯,如拆分簡55爲兩片。

范常喜《包山喪葬簡牘中的“赤金之”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33輯)將賵書竹牘“”改釋爲“(軹)”,並據此改釋簡277、牘1“”作“紙”。

汪雪《包山257號簡的“實”字》(《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釋包山簡257“”爲“實”,讀“寘”或“實”,梳理常規“實”形到“”的省寫過程。

馬楠《包山簡文書賸義淺説》(《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通過簡126—128還原文書傳遞過程;疏解簡147“受屯二(擔)之飤(食),金鈑二鈑”等句的文意。

賴怡璇《葛陵簡用字習慣與特殊字形考察》(《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分析葛陵簡由“義位分工”等造成的一詞多形,並考釋“城”“攸”等特殊字形。

張新俊《信陽楚簡1—02號簡平議》(《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釋讀“周公曰:‘狄,夫賤人强氣而 (及)於刑者有上賢乎’”。

寧鎮疆《郭店楚簡〈老子〉“絶僞棄詐”證説》(《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4期)從感情色彩論郭店簡《老子甲》“絶”當讀作“絶僞棄詐”。

丁四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與檢討——從朱陸異解到〈性自命出〉“實性者故也”》(《現代哲學》2020年第3期)由《性自命出》贊成孟子對“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持肯定態度。

尉侯凱《郭店簡零釋三則》(《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討論《唐虞之道》簡15語氣詞組“矣夫”,釋《尊德義》簡8“此”,讀《語叢四》簡15“訟”。

姚道林《讀郭店簡札記一則》(《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據“屯”“毛”訛混現象釋《成之聞之》簡39“”,讀“肫”,訓“亂”。

牛新房《郭店楚簡〈窮達以時〉“聖之弋母之白”新解》(《古文字研究》第33輯)斷讀《窮達以時》“聖之弋(讀式或槷)”與“母之白”。

徐在國《關於安大簡〈詩經·君子皆壽〉中一個字的考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釋《君子皆壽》簡89“”,從毛詩讀爲“縐”。

夏大兆《“焚”字補釋》(《考古與文物》2020年第3期)釋讀安大簡72“焚(汾)”,認爲反映了安大簡的早期性特點。

俞紹宏、張青松《説説安大簡〈召南·羔羊〉中的“人”》(《古文字研究》第33輯)從兩周文字(除秦文字)未見“以”、楚系文字用字習慣認爲《羔羊》舊釋“人”之字實爲省抄“飤” 之“食”旁所致。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從“甾”的相關字》(《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讀《詩經》簡077—079“”“”爲“穡”、簡013“”爲“逵”。

李松儒、單育辰《談安大簡〈詩經〉中的一些文字問題》(《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探討簡本《詩經》簡45舊釋“”字、簡51“繡”字等。

侯瑞華《讀安大簡〈詩經〉二題》(《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釋《有梅》“”字,認爲《碩鼠》“維其永號”指歡快歌呼。

滕勝霖《〈詩經·唐風〉字義瑣考二則》(《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讀簡本《蟋蟀》“良士儦儦”,認爲今本《羔裘》“究究”是“浩浩”音轉。

俞紹宏《據安大簡考辨〈詩經〉韻讀一例》(《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改釋安大《詩經》“”爲“寢”,認爲《陟岵》“行役夙夜無寐”之句不入韻。

周翔、邵鄭先《安大簡〈詩經〉專字叢考》(《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探討安大《詩經》“穫”“惖”“”“”“鳴”等16個專字。

夏大兆、沈憶蓮《安大簡〈詩經〉一字多詞現象研究》(《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梳理簡本《詩經》中由假借、同源分化和孳乳造成的一字多詞現象。

(4)考釋對象來源不限於一批簡

王輝《楚簡帛“”“”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3輯)讀上博《吴命》簡6“”、清華《耆夜》簡7“”爲“拊”,義爲安定。

朱曉雪《楚國卜筮祭禱簡文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3輯)讀望山簡13“(悶)”、簡17 “(變)”、簡9“痤(瘥)” 等字。

李松儒《郭店、上博簡孔子文獻合考一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補釋《君子爲禮》簡4“比”字,讀《成之聞之》簡17“比(必)”。

吴祺、張學城《戰國楚簡詞義訓詁舉隅》(《語言研究集刊》第26輯)認爲《曹沫之陳》簡55“喜”訓“興”,《皇門》簡6“叚”讀“暇”,《尊德義》簡25“殜”讀“肄”,《越公其事》簡50“攻”訓“堅”。

岳拯士《清華簡訓詁拾遺(二則)》(《勵耘語言學刊》2020年第1輯)釋讀《繫年》簡2“撫定”;讀《治政之道》簡42“惌”、《鮑叔牙》簡5“宛”爲“鬱怨”。

趙朝陽《“書”類文獻札記五則》(《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據楚簡訛字分析“書”類文獻“誚”“寧”“申”“彝”“臩”等字流傳時的訛變情況。

程邦雄、鄧珍《楚簡裏的“”和“”》(《語言研究》2020年第2期)釋讀《唐虞之道》簡2、《曹沫之陳》簡9“免”字,並討論了“免”字字形源流。

賈連翔《論“標”字本義與字形的關係——兼釋戰國竹書中的“標”字》(《簡帛》第21輯)認爲“標”字初文“”爲“木”頂加指示符“〇”,《語叢四》“”下所从即“”,並梳理戰國竹書至《説文》小篆“”的演進。

張峰《上博八〈子道餓〉“嘼攻”解——兼談金文與〈説文〉中的“嘼”》(《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分析古文字“嘼”均是“單”加“口”的繁化形體,讀《子道餓》“嘼攻”爲“戰功”,認爲《説文》“嘼”是誤從“獸”分出來專表“牲畜”義的。

白於藍、沈奇石《“”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3輯)認爲戰國楚簡中“”字爲“卟”之異構,大多讀爲“稽”,義爲“問考”。

禤健聰《戰國文字“夨”旁變體辨説》(《古文字研究》第33輯)指出戰國文字“”“吴”等“夨”旁訛變爲正立人形而近“大”,認爲上博《緇衣》簡13舊釋“”、《鮑叔牙》簡4“”所從“”是“吴”字變體。

賈連翔《清華簡〈厚父〉“本”字補釋——兼校〈逸周書·嘗麥〉之“如木既顛厥巢”句》(《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清華伍《厚父》簡11、上博四《曹沫之陣》簡20“本”字,“臼”“木”二形上下顛倒,認爲《逸周書·嘗麥》“巢”是“本”之訛。

程浩《“鬯”字兩系説》(《中國語文》2020年第5期)認爲古文字“鬯”分两系,舊釋“凶”或“悤”的字應爲“鬯”,來自甲骨文中从“匕”的一系“鬯”字。

李丹《古文字中“米”形訛混辨析》(《中國文字研究》第32輯)辨析古文字“米”“水”“釆”訛混,認爲信陽楚簡“宷”本从“米”。

王志平《楚簡與傳世文獻中的“石”》(《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讀清華《金縢》“周公石東三年”和《史記·秦本紀》“蜚廉爲紂石東方”之“石”爲“”,訓“履”或“踐”。

趙平安《〈成人〉篇“市”字的釋讀及其相關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釋讀《成人》簡10、29“市(持)”,訓“循”,推測《成人》底本有齊系文字風格。

賴怡璇《説“”》(《勵耘語言學刊》2020年第1輯)整理楚簡中的夜祭“”,認爲楚簡的夜祭月份主要但不限於月。

姚道林《〈周南·關雎〉“左右流之”試析》(《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認爲毛詩《關雎》“流”訓“求”是假借,本字讀“摎”。

寧鎮疆《由安大簡〈詩經〉之“寺子”小議〈書〉類文獻中的“時”字》(《歷史文獻研究》第45輯)指出清華簡《書》類文獻及《尚書》《逸周書》諸“時”字爲指代詞“是”。

俞紹宏、宋麗璇《楚簡“”“”考辨》(《海岱學刊》2020年第1輯)認爲楚簡“”多釋爲“墉 /郭”,與“”不存在真正訛混。

向紓《“灋”字補説》(《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認“灋”从“去”(“盍”之初文)得聲,探討“灋”的本意及在西周金文、三晉璽印中的特殊構型,並釋郭店《緇衣》簡27“灋”等。

段凱《傳抄古文與出土文獻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讀清華《子儀》“(奏)”;利用清華簡釋《古文四声韵》豪韵“”爲“號”字異體;利用上博簡釋傳抄古文中“”字。

劉傳賓《“倍死忘生”解詁》(《古文字研究》第33輯)將郭店《忠信之道》簡3“皇”和《禮記·經解》《大戴禮記·禮察》中“倍死忘生”之“忘”讀爲“罔”。

李剛《讀楚簡札記》(《古文字研究》第33輯)據从《説文》體例及楚簡認爲傳世本《墨子》“羛”出自楚系文字,分析清華簡《繫年》記事原則。

劉偉浠《從來源出發説傳抄古文形體分析法》(《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論述“據古文字”“據俗字”“據古文内證”三種古文形體研究方法。

(二)文獻研究

1. 簡牘形制與書手

熊佳暉《郭店簡〈五行〉篇的成書方式與書手文化水平探析——由物質性與文本説起》(《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考察了郭店《五行》的字跡特徵及錯字,認爲全篇是摹寫底本而成,且書手文化水平較低,所抄底本是“馴化”過程中的文本。

陳彬彬《〈郭店楚簡·語叢四〉簡27研究》(《國學論衡》第8輯)認爲《語叢四》簡27背“入之或入之,至之或至之”是獨立注釋,簡背上端舊釋“已”爲篇末結束符。

劉松清《包山“所䛠”簡形制與書寫補説》(《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9輯)校訂“所䛠”簡形制數據,認爲“所䛠”簡是先寫後編,公布“所䛠”簡背劃綫並據此調整簡序。

李松儒《清華簡〈良臣〉〈祝辭〉的形制與書寫》(《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探討《良臣》《祝辭》的形制、概貌、文字寫法、標識符號及編聯情況。

李松儒《清華簡〈筮法〉與〈子産〉字迹研究》(《簡帛》第21輯)認爲《筮法》與《子産》出自同一抄手,分析兩篇寫法、國别特徵、刮削、編聯等情況。

李松儒《清華簡〈廼命〉的書寫、製作與編聯》(《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指出《廼命》與《禱辭》等出自同一書手;兩篇《廼命》使用了三個竹筒,對調《廼命一》《廼命二》簡7。

賈連翔《從〈治邦之道〉〈治政之道〉看戰國竹書“同篇異制”現象》(《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指出《治邦之道》《治政之道》是不同書手抄寫的、可能爲一卷但形制有别的同一篇文獻。

李美辰《清華簡書手抄寫用字習慣探研》(《漢語史學報》第23輯)以{用}{及}等詞爲例,從假借和異體探討清華簡書手的書寫差異。

賈連翔《淺談竹書形制現象對文字識讀的影響——以清華簡幾處文字補釋爲例》(《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討論污痕和編繩痕、漫漶墨跡等七個方面對文字釋讀的影響,補釋了相關簡文。

2.文本思想與學派歸屬

鄔可晶《對〈管子·水地〉篇與郭店簡〈太一生水〉“水生説”比較的補充意見》(《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從“‘水’的地位”“宇宙生成模式”等方面論證《管子·水地》和郭店《太一生水》非彼此影響。

丁四新《郭店簡〈尊德義〉篇是孔子本人著作》(《孔子研究》2020年第5期)從“子曰”/“孔子曰”作者身份、《尊德義》寫作時間及與孔子思想一致補論《尊德義》是孔子本人著作。

寧鎮疆《由郭店簡〈成之聞之〉篇申説〈老子〉思想的禮學背景》(《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6期)認爲《成之聞之》“禮讓”與《老子》思想一致,反映禮學是《老子》學説的基本知識背景。

楊棟《〈淮南子·繆稱〉與郭店簡儒家佚籍的學術關聯》(《孔子研究》2020年第1期)補論《淮南子·繆稱》爲子思學派作品。

曹建國《從上博六〈景公瘧〉看〈晏子〉早期文本形態》(《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認爲今傳《晏子》是重塑《景公瘧》後的新文本。

劉光勝《清華簡〈書〉類文獻界定原則新探》(《簡帛》第21輯)認爲《尚書》《漢書·藝文志》不能成爲界定清華簡《書》類文獻的標尺,提出整體性、參照性、“由已知推未知”三條界定原則。

李鋭《清華簡第九册〈成人〉篇爲〈尚書〉類文獻説》(《史學史研究》2020年第2期)認爲清華《成人》屬《尚書》類文獻,分析《成人》在《尚書》類文獻中的特别之處。

李建雄《清華簡所見周公史料考辨——以〈金縢〉和〈繫年〉爲中心的探討》(《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認爲清華簡、《尚書》和《史記》屬同源異流關係,簡本偏重春秋筆法,《尚書》《史記》偏重信息含量,敘事重點不同。

楊博《楚竹書與戰國時期的古史撰述》(《湖南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探討上博簡《容成氏》與楚國“語”類文獻的古史敘述模式和清華簡“世系”類文獻中的兩周時勢及“尚賢”史觀。

張樹國《清華簡組詩爲子夏所造魏國歌詩》(《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認爲《耆夜》《琴舞》與安大《詩經》均爲子夏之流配合魏文侯製禮作樂所造魏國歌詩。

謝乃和《試論清華簡〈越公其事〉的思想主題及其文本性質——兼説殷周之際兵學觀念的流變》(《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結合《左傳》《國語》論述清華簡《越公其事》内政決定戰爭勝負的思想主題。

陳民鎮《清華簡〈治政之道〉〈治邦之道〉思想性質初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從“賢能政治”“重人事”等六方面認爲《治政之道》《治邦之道》的治國思想更接近儒家而非墨家。

李均明《清華簡〈成人〉篇之尚“五”觀》(《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9輯)逐段解析《成人》與“五”相關者,認爲《成人》通篇貫徹尚“五”思想,與“五行”説密切相關。

季旭昇《從安大簡與上博簡合證〈孔子詩論〉“既曰天也”評的應是〈鄘風·君子偕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結合安大簡“母可天氏”,補論上博簡的“既曰天也,猶有怨言”評的是《鄘風·君子偕老》。

楊博《楚竹書君子“治世”思想與戰國秦漢社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0年第4期)圍繞“德治”探討楚竹書中的君子施政思想,認爲“治世”思想與社會變遷相互影響。

3. 文本年代、地域

黃愛梅《〈越公其事〉的敘事立場及越國史事》(《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8期)認爲《越公其事》的“越公”用楚人稱謂,但叙事立場上以越國爲中心,並疏證相關史事。

寧鎮疆《由它簋蓋銘文説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聰明”句的解讀——兼申“成王作”中確有非成王語氣〈詩〉》(《出土文獻》2020年第4期)讀《周公之琴舞》 “嗟!寺(時)王聰明”,認爲此句並非成王語氣。

李冠蘭《清華簡〈封許之命〉年代再議——兼及〈書〉類文獻在兩周的整編與流傳》(《學術研究》2020年第7期)認爲《封許之命》與西周中晚期金文更接近,並推斷其流傳與整編過程。

蘇浩浩《讀清華簡〈子犯子餘〉札記二則》(《許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由“主君”“庶子”等稱謂認爲《子犯子餘》文本形成於戰國時期。

趙爭、丁宇《略議清華簡〈攝命〉記事年代問題》(《歷史文獻研究》第45輯)從《攝命》曆日、右者、王命宣讀情形支持記事年代“穆王説”。

王少林《册命金文、作册職官與〈攝命〉史事的年代問題》(《西部史學》第5輯)認爲《攝命》當在周共王時代。

程浩《清華簡〈四告〉的性質與結構》(《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分析《四告》文本結構、體裁、文辭等,認爲《四告一》《四告二》材料來源是周初的歷史記錄,《四告三》《四告四》是春秋以後的擬作。

張懷通《盠方彝、〈祭公〉與〈召誥〉諸篇體例研究》(《青銅器、金文與齊魯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分析蠡方彝“命”“對”文本結構,以盠方彝和《祭公》合證多次對話可分别編聯在相應禮儀下,並討論相關文獻可信度。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侯六”續考》(《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從晉楚活躍的《詩》學研讀補論安大簡《詩經》是流行於晉地的由楚人抄寫的一個摘編本。

王化平《安大簡〈詩經〉“侯六”“魏九”淺析》(《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認爲《侯》《魏》兩部分内無“誤置”,《魏》抄寫《唐風》詩篇與魏國占有晉國故地有關,《侯》是因此改題,安大《詩經》是改編本。

陳民鎮《安大簡〈國風〉的次序及“侯風”試解》(《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認爲《侯》即《唐》,抄寫者誤將“侯(唐)”“魏”風名安到《魏》和《侯(唐)》之上。

馬銀琴《安大簡〈詩經〉文本性質蠡測》(《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分析簡本《侯》《魏》“有義爲文”的改編,這與戰國初年魏國改制《詩》樂且國力强大有關。

4. 據出土文獻校讀傳世文獻

侯瑞華《論〈離騷〉的“女嬃”與清華簡的“有嬃女”》(《古籍研究》2020年上卷)認爲《離騷》“女嬃”指柔弱嬌美的美女,相當於《禱辭》中的“有嬃女”。

馬楠《〈尚書·立政〉與〈四告〉周公之告》(《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認爲《立政》是周公論官人之道;“庶言”“庶獄”“庶慎”均指獄訟;《立政》和《四告》周公之告創作於周公還政成王後。

周陽光《“益愈”考》(《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結合上博《彭祖》,認爲“益愈”指逐漸向好發展,而“愈益”義爲“更加”。

徐在國《談〈詩·秦風·小戎〉“亂我心曲”之“亂”及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認爲《詩·秦風·小戎》中的“”是“撓”字異體,推測毛詩的“亂”爲“囂”之訛字。

沈培《〈詩·秦風·權輿〉毛詩本與安大簡本對讀》(《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討論《權輿》簡本首句讀法、毛詩“於我乎”,以及異文“不承權與”。

劉剛《據安大簡校勘〈尚書〉一例》(《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將《尚書·秦誓》“亦職有利哉”之“職”校改爲“猷(猶)”。

徐在國《談〈詩·秦風·終南〉“顏如渥丹”之“丹”》(《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認爲毛詩“顏如渥丹”之“丹”本爲“庶”,形近訛誤爲“廛”,通假爲“丹”。

熊賢品《楚國律名補論》(《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8輯)將《左傳》“僕區之法”讀爲“竊區之法”;認爲《韓非子》“茅(茆)門”爲“雉門”之誤。

徐廣才《據古文字材料校讀〈楚辭〉三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讀《離騷》“夏(雅)康娱以自縱”、《天問》“遂成考(訏)功”、《九章·涉江》“露申(陳)辛夷”。

徐廣才《〈楚辭〉校讀四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年第3期)讀《天问》“眩(長)弟並淫”,《涉江》“雖僻遠之(又)何傷”,《抽思》讀“覽(譀)余以其脩姱”。

許世和《古書新證兩篇》(《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認爲《國語·魯語下》“詩所以合意”之“合”表“答”,《晏子春秋》“失愛”“失哀”等“失”本應作“逸”。

李桂森、劉洪濤《“三豕涉河”與竹簡文字的借邊》(《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認爲《呂氏春秋·察傳》“己”“三”之誤與當時竹簡文字中的借邊現象有關。

(三)異文與古音研究

華學誠《淺議異文、通假與經典化——以毛詩〈關雎〉“芼”安大簡作“教”爲例》(《語文研究》2020年第3期)反對“教”“芼”相通,認爲安大簡《詩》與毛詩的異文情況複雜,不宜强就毛詩。

張一方《安大簡〈詩經〉“維以永傷”解》(《古籍研究》2020年下卷)分析安大簡《卷耳》“維以永傷”等句對讀毛詩缺“不”字的情況,認爲毛詩“不”用作助詞“丕”,“以”義爲“因爲,由於”。

高中華《談安大簡〈詩經·殷其雷〉的“思”字異文》(《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認爲簡本“思”字是傳世本異文“息”的假借字。

王挺斌《安大簡〈詩經·召南·小星〉異文考辨》(《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4期)認爲安大《诗经》簡35的“季”是今本異文“嘒”的假借字,“李”是同簡中“季”的形近訛字。

寧登國、王作順《安大簡〈詩經·江有汜〉異文的解題價值》(《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探討安大簡《江有汜》“之子於歸”、末句減省“其”及與毛詩章序之異,認爲簡本三處異文突顯“美媵”主題。

劉剛《〈詩·秦風·晨風〉的再討論》(《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探討安大簡《晨風》“炊(吹)”與毛诗“鬱”異文關係。

游帥《讀安大簡〈詩經〉札記二則》(《文獻語言學》第10輯)討論《采蘩》異文“渚”“沼”,釋讀簡本《無衣》“贈子以組,盟月將誓”句。

周翔、陸雲清《安大簡〈詩經〉新見專字輯證》(《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疏證安大簡專字“”“”“”“”“”“㚤”“㛚”“”“”“”“”。

蘇建洲《説“忿連”》(《簡帛》第20輯)認爲郭店《尊德義》“忿”、上博《武王踐阼》“忿連”、漢鏡銘“簡忿”“闌忿”等均爲一詞異寫,讀爲“忿悁”或“悁忿”,讀《尊德義》“濩忿”之“濩”爲“去”。

吴洋《讀安大簡〈詩經〉札記》(《國學學刊》2020年第2期)分析安大簡異文“逸章”“逸句”,認爲安大簡《詩經》保留了原始《詩經》的面貌。

楊玲、尚小雨《比較視域下的安大簡〈詩經〉章次互易異文產生原因和價值探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10期)認爲安大《詩經》異文與口耳相傳、抄手疏漏和人們對詩篇内在邏輯的修正有關。

蔡一峰《“與”“舉”古讀補説——兼談“夜”的擬音問題》(《漢語史學報》第23輯)論述“與{與}”和“舉{舉}”都曾兼有以母和牙音聲母兩類聲紐特徵。

孫合肥《楚系簡帛形聲字聲符替换現象考察》(《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分析楚簡形聲字替换聲符之間的語音關係,其中疊韻最多。

葉玉英《楚系出土文獻所見n-、l-不分現象及其源流與成因考》(《中國語文》2020年第4期)追溯n-、l-不分至戰國,認爲與不同時代、地域的人對鼻化度的感知差異、發音習慣不同有關。

葉曉鋒《楚簡中軟齶音和雙唇音的交替在南方漢語方言的遺留——以“父”聲符與“古”聲符的通假爲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6輯)指出南方漢語方言的詞綴ku或ku在語源上與上古漢語“父”和“甫”相關。

鄭偉《簡帛〈老子〉通假字音韻釋例》(《語言科學》2020年第5期)疏證各本老子通假字的音韻關係,構擬相關複聲母,修改上古音。

陳偉武《安大簡〈詩經〉“流木”補説》(《古文字研究》第33輯)讀“流木”爲“喬木”,指出安大簡來母字與其他聲系字通用頗爲活躍。

梁慧婧《〈安大簡(一)·韻讀對讀表〉韻腳標注問題》(《文獻語言學》第10輯)校訂《安大簡(一)》韻讀對讀表。

(四)歷史文化研究

1. 名物

羅小華《曾侯乙墓竹簡中的“”》(《簡牘學研究》第10輯)認爲曾侯乙簡“”是某種袋子泛稱,據“”前所記器物類别將“”分爲十大類。

朱彥民《也説〈詩經〉“碩鼠”》(《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結合簡本《詩經》認爲“碩鼠”可能指昆蟲螻蛄。

周翔、邵鄭先《楚系簡牘名物類專字考釋六則》(《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分析了楚簡中名物类專字“”“”“”“䋍”“䈉”“”“”。

陳美蘭《老河口安崗楚墓遣册補説》(《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讀安崗長方形的竹編盛器“”,兼釋竹笥“”與“笲”;從遣册、圖像資料等指出楚國女性可以著“冠”。

2. 人物、族群

楊棟《清華簡〈厚父〉所見夏代傳説》(《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認爲《厚父》表明禹、啟是相繼的兩位夏王,印證了啟之失德傳説以及皋陶等傳説。

原昊《〈世本〉楚帝系逆溯之風的出土戰國文獻印證》(《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據出土文獻梳理和釋證《世本》楚世系,印證楚世系“遠追顓頊”,考察“陸終六子”的神話成分及“熊渠封三子”有誤之處。

史党社《清華簡“奴盧之戎”試考》(《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1期)認爲《繫年》“奴之戎”、秦封泥“奴盧”、《漢書》“羅虜”爲西北的羌系族群,是秦人奴婢的重要來源。

馬楠《清華簡〈子儀〉相關史事與簡文編聯釋讀》(《簡帛》第20輯)認爲《子儀》篇與隨會無關,篇中“”爲楚人,並對簡文編聯、文句釋讀有討論。

杜勇《清華簡〈攝命〉人物關係辨析》(《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認爲《攝命》非《冏命》,《攝命》中時王是周孝王,“伯攝”是時爲儲君的周夷王。

顔世鉉《戰國名將“李牧”名字解詁——兼論一人兩名的現象》(《簡帛》第21輯)解詁戰國趙國名將李牧 “繓”和“微”兩名,“牧”爲其字。

程浩《清華簡新見鄭國人物考略》(《文獻》2020年第1期)認爲《鄭武夫人規孺子》中“邊父”是公子呂,《鄭文公問太伯》中 “太伯”爲公孙阏子,並考論《良臣》《子產》中若干人名。

蔡一峰《竹書所見傅説之名辨説》(《中國文字研究》第32輯)認爲“傅鳶”之“鳶”是托類物之名比附,而兑聲字人名讀爲“鋭”,是描摹“鳶肩如錐”之狀。

羅小華《楚與西漢遣策所見偶人雜識》(《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9輯)梳理楚簡、西漢簡所記偶人。贊成曾侯乙簡“柏奚、桐奚”的“奚”指無才智者,信陽簡“明童”、望山簡“亡童”皆指明器奴等。

3. 史事

劉光勝《三監之亂與周公治國謀略的展開——以清華簡〈皇門〉爲中心的考察》(《古代文明》2020年第3期)認爲《皇門》撰作於周公攝政之初,“门”指宗廟南門,《皇門》和《尚書·大誥》内容上前後相繼。

賈連翔《三晉始侯相關史事新探——再讀清華簡〈繫年〉與羌鐘銘文》(《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3期)認爲《呂氏春秋》“南勝荊於連隄”和羌鐘“襲奪楚京”皆指楚簡所記“楚長城之戰”;三晉伐齊戰場在齊長城外的平陸、秦一帶;調整楚聲王元年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楊蒙生《三晉伐齊前後齊國一方人物史跡初考——以清華簡〈繫年〉爲中心》,(《文獻》2020年第1期)認爲齊侯與晉三子會盟在臨淄被圍之時,齊國田君世系“田悼子”“陳和”之間應補入“陳淏”,談楚聲王熊當謚號、紀年及相關史事。

王傑《清華簡“周亡王九年”新釋》(《殷都學刊》2020年第1期)認爲《繫年》“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亡後九年,“廿又一年”指晉文侯二十一年。

魏棟《清華簡〈繫年〉楚文王“取頓以恐陳侯”事析論》(《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認爲“改旅於陳,焉取頓以恐陳侯”指楚文王在陳國疆土上整頓軍隊,又占領了作爲陳國蕃屏的頓國以威懾陳國。

賈連翔《從清華簡〈繫年〉再看齊桓公邦衛》(《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釋《繫年》簡20“邦”字,認爲衛公子啓方與《管子》等記佞臣啓方非一人,校古籍“桓公封衛”時間、定位之誤。

范常喜《清華簡〈子儀〉所記“大蒐”事考析》(《出土文獻》2020年第4期)釋讀《子儀》簡4“乃帳,大校與東奇之外”一句,認爲“大校”與古書中的“大蒐”有關。

4. 史地

黃錫全《談談楚國“郢”問題》(《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綜論“”字的釋讀,認爲讀“沈(湛、沉)”可信,推測“郢”是楚國“南郢”。

武振偉《齊長城史事探研三則》(《海岱學刊》2020年第1輯)認爲《繫年》“自南山屬之北海”之“北海”爲渤海,認爲齊長城延展東段是爲防越、楚,齊宣王當政時期完成。

周書燦《清華簡〈封許之命〉“呂丁侯於許”新解》(《南都學刊》2020年第4期)認爲“呂丁侯於許”指丁公呂伋率師駐扎於越戲方附近的殷商故畿一帶。

孫海燕《西周末年鄭國東遷路線試探——以清華簡爲新材料》(《大連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據清華簡考論西周末年鄭桓公帶領鄭國東遷路徑。

5. 制度

寧鎮疆、朱君傑《由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篇的“考志”説到文王官人》(《史林》2020年第3期)讀《鮑叔牙》“”爲“考志”,是文王選賢任能之法,討論文王官人在周代的典範性。

李壯《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畝纆(短),田纆長,百糧箽”考辨》(《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認爲《鮑叔牙》簡3“畝纆(短)”指小畝的商制,“田纆長”制大畝的周制,“百糧箽”是二十税一的税率。

李天虹、蔡丹《嚴倉一號楚墓遣册所見度量單位和分數詞》(《簡帛》第20輯)分析嚴倉簡測“長”“廣”“大”的度量單位和用作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分數詞。

朱曉雪、何相玲《從秦漢簡牘看包山126-127號簡的“同室”》(《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8輯)據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同居”“户”探討包山簡中唐鋋、唐年“同室”一事。


二、戰國金文、陶文

璽印文字研究

吴鎮烽《司敗壴章劍考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公布司敗壴章劍並釋讀銘文,指出金文中首次發現楚國職官“司敗”。

韋心滢《上海博物館藏籧戈》(《青銅器與金文》第5輯)公布了上海博物館藏籧戈並進行初步釋讀。

劉餘力《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銘文考釋》(《文物》2020年第1期)公布了洛陽理工學院文物館藏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並對銘文作初步釋讀。

劉剛、蔣文《介紹一件揚州出土有銘戰國戈》(《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公布了揚州所出十六年司寇戈並作初步釋讀,認爲此戈是戰國中期或稍晚的魏國兵器。

2020年中國大陸戰國金文、陶文等研究情况,分文字考釋、歷史文化研究二部分來介紹。

(一)文字考釋與文獻研究

1. 金文

(1)禮器

徐世權《遼陽博物館藏戰國銅鼎的國别及其刻銘“枳成”新考》(《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認爲遼陽博物館藏戰國銅鼎是戰國中晚期魏國鑄刻,鼎銘“枳成”指魏國 “軹”縣。

王磊《釋夫人鼎銘的“迒”——兼談中山器中舊釋“蔡”的字》(《簡帛》第21輯)改釋夫人鼎“”字爲“迒”,認爲中山器和古璽中一些舊釋“蔡”之字當爲“亢”。

馬超《釋上石河鼎銘中的“婫”兼論楚文字“昆”的形體來源》(《簡帛》第21輯)改釋春秋鼎銘中的“㜏”爲“婫”,認爲楚文字“昆”由西周春秋“”等形直接演變而來。

王磊《釋□□君鼎銘中的“貴鼑”》(《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釋“□□君鼎”中“貴鼑”二字,讀爲“饋鼎”,判斷該鼎爲楚器。

白於藍、麥茵茵《釋中山器胤嗣圓壺銘文中的“伫”字》(《三峽論壇》2020年第5期)釋讀中山王圓壺“伫(序)”,“竹伫亡彊”即《申鑒》“篤序無疆”。

侯建科《曾姬無卹壺銘文補論》(《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認爲曾姬無卹壺“無卹”表“健康無憂”,“吾”指代曾姬,“宅”義爲選擇、考量。

李春桃《公子土斧壺銘文探研》(《簡帛》第20輯)補釋公子土斧壺“鑄”字,將“乍”讀爲“䢐”,對銘文進行重新斷句和釋義。

岳拯士《釋盤銘文中的“”字》(《中國文字研究》第32輯)釋盤“”字右半爲“夨”,讀作“胡”,認爲“”是嫁到曾國的胡國女子。

馮勝君、溫皓月《釋羌鐘銘文中的“”》(《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羌鐘“”,指隸屬於羌的私人武裝,“羌作(徒),厥辟韩宗(虔)率”是説羌徵發其私人武裝,並由其宗主韓虔親自率領。

孟嬌《蜀守斯離銅鑒銘文補釋》(《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改釋蜀守斯離銅鑒“丞”字,認爲銅鑒年代爲秦王政十九年。

羅衛東《用飲元乘馬匜新釋》(《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爲“”,表盛放。

郭理遠《宋右師延敦銘文補説》(《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讀敦銘“=”爲“翼翼”、“㽙”爲“駿”、“乍”爲“作”。

(2)兵器

李家浩《沂水工王劍與湯陰工王劍》(《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重新考釋沂水、湯陰出土的吴王劍,釋讀出兩“云”字,指出沂水吴王劍銘文是湯陰吴王劍銘文的節錄。

謝耀亭《趙氏戈銘考略——兼論趙卿墓墓主》(《文博》2020年第6期)釋趙卿墓銅戈“”爲“胜”(非“勝”之簡體),並認爲趙卿墓墓主爲趙簡子趙鞅。

李春桃《新見楚國平夜夫人戈研究》(《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平夜夫人戈中“(妖)”字,其人爲平舆君成夫人,此戈的時代當在戰國早、中期。

吴鎮烽《十四年上郡守匽氏鋼刀考》(《文博》2020年第6期)考釋三把秦惠文王十四年上郡守匽氏監造的鋼刀。

王偉《秦五十年上郡戈銘文校釋及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五十年上郡守戈“室”字,認爲“工室衆”相當於“工師衆”。

徐世權《秦“五十二年蜀假守竈戈”新考》(《古文字研究》第33輯)校釋秦“五十二年蜀假守竈戈”銘文。

劉洪濤《䖵匕銘文新釋》(《考古與文物》2020年第2期)考釋䖵匕銘文全文,銘文以“曰”字爲標誌分兩部分,分别記述鑄作目的與訓誡之辭。

蘇建洲《“”讀爲“庫”補證兼論金文“福”的讀法》(《古文字研究》第33輯)補論東周齊系金文“”讀爲“庫”之例,將金文中“”讀“祜/胡”,訓大。

趙平安《論東周金文“”當爲“庫”字異體——兼談幾件兵器的國别問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5輯)認爲七件東周兵器上“”與清華簡《治政之道》簡35“”爲同一字,“”爲“庫”字異體,《治政之道》底本可能與齊系文字有關。

劉雲《讀東周兵器銘文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認爲吴王戴吴劍中“不假告人”表示“不需要向别人宣告”;中山侯钺“”爲“宅”字異體,讀爲“庶”。

謝明文《説耑及相關諸字》(《文史》2020年第3輯)在釋古文字“耑”的基礎上,釋讀六年襄城令戈、韓政戟朿、八年陽翟令矛等東周兵器銘文中的“端”字異體。

常淑敏、李蓉《戰國兵器銘文研究三則》(《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探討“九年相邦呂不韋戈”中的蜀守“登”,認爲“四十六年上郡守淩戈”之“淩”指秦昭王“王陵”,“邦大夫戈”中“邦大夫”的執掌近似户部。

(3)考釋對象來源不限於一類器

禤健聰《東周金文釋證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釋讀徐王又觶末字“煁(湛)”;認爲徐王之子戈的人名爲反書的“利”;釋陳純釜“公”字。

張沖《淄博市博物館藏兩件銘文銅戈》(《青銅器、金文與齊魯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認爲“陳賓造戈”爲春秋戰國陳氏貴族“賓”所監造;從“叔孫氏監戈”字體書寫鑒銅戈爲真。

劉樂賢《出土文獻中的戰國名將李牧》(《文物》2020年第3期)結合北大漢簡《趙正書》“李微”認爲戰國兵器銘文中的人名“事微”即“李牧”,“牧” “微”通假。

喻遂生《兩周金文“至”語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33輯)梳理兩周金文動詞“至”接賓語時的語法類别,認爲“至”甲骨文時代至戰國及以後直接帶賓語能力呈V型變化。

陳曉聰《“越”“若”考——從清華簡柒〈越公其事〉“若明日”講起》(《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考證傳世文獻及金文中的句首語氣詞“雩(粵/越)”“若”,其功能爲突出時間的重要性。

2. 璽印文字

查飛能《釋晉系璽印中的“”字》(《北方文物》2020年第4期)將戰國晉系璽印中“”字釋爲“”,讀爲“范”。

屈彤《戰國“忠信”璽補説》(《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9輯)討論戰國“忠信”璽中“忠信”在晉、齊、燕、楚、秦地的不同寫法,認爲晉璽中的“身”和“”字當用爲“信”。

肖毅、屈彤《古璽“公”字的地域特徵及相關問題補説》(《簡帛》第20輯)梳理齊、晉、燕、楚各系文字中“公”及“公孫”的地域性特徵,懷疑《璽彙》3877、3890爲偽作。

吴良寶《讀璽札記四則》(《陝西歷史博物館論叢》第27輯)推測“苹大夫之鉨”的“苹”與西漢的平縣有關;“句昜配鉨”的“句昜”是以地爲氏的複姓;“閔陽都大司徒鉨”疑偽。

李家浩《者梁戈小考》(《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認爲者梁戈屬楚器,“者梁”讀爲“諸梁”,是傳世文獻常見的葉公諸梁。

查飛能《〈倚石山房藏戰國古璽〉釋文校訂八則》(《中國文字研究》第31輯)校訂《倚石山房藏戰國古璽》釋文,如釋42號“忌”字、174號“情”字。

王磊《齊官璽“乘之璽”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32輯)釋《古璽彙編》0222璽文爲“乘之璽”。

李家浩《楚國官印“鄦粟鉨”考釋》(《印學研究》第16輯)釋《鑒印山房新獲古璽印選》1號楚國官印“”字,讀爲“典”,“典粟”是管理糧食的長官,該印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前後。

柳洋《利用戰國竹簡文字考釋戰國晉系璽印兩則》(《印學研究》第16輯)校釋《古璽匯編》3090“䜴(鬬)肯”,考釋匡德2014秋季拍賣會中誤釋爲“外將”的“閒逸”成語印。

王磊《戰國璽印、封泥文字考釋六則》(《印學研究》第16輯)考釋箴言璽中因反書、借筆等原因誤釋的字詞,如《倚石山房藏戰國古璽》177“慎之”、142“孟櫾“等。

3. 陶文、盟書與漆器文字

張振謙《燕陶文考釋兩則》(《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陶文图录》4.131.2末字“隹”,釋《新出陶文封泥選編》0054陶文“心亡厶”,讀爲“心無私”。

于軍《新見燕下都陶文三種》(《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認爲自怡齋所藏戰國燕系陶文“兒”是人名,“市王勹”上爲地名,釋“百”字。

徐在國《古陶文考釋二篇》(《三峽論壇》2020年第5期)認爲齊陶文中舊釋“迲(去)”字當爲“弃”,另釋十則新見古陶文。

呂金成《新見臨淄刻劃陶文簡釋(一)》(《古文字研究》第33輯)考釋《齊魯古匋捃》臨淄刻劃陶文“戒”“鄯”“”“”“舍”“”六字。

侯乃峰《讀古陶文字瑣記》(《古文字研究》第33輯)認爲戰國齊系陶文“”爲“腸”初文,“”當釋爲“”,釋齊陶文諸“”等。

徐在國、胡霞《新出齊陶文選釋》(《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考釋《夕惕藏陶續編》02.21“陳象”、02.26“陳庫”、02.28“得立事”等。

張振謙《新泰陶文陳得考》(《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校釋新泰齊陶文“葉”“阾”“䦲”,認爲戰國齊國銘文數見的“陳得”是同一人。

湯志彪《説溫縣盟書中的綱字》(《古文字研究》第33輯)釋溫縣盟書“”字爲“綱”,將“綱書”讀作“抗書”,指揭發告密之書。

程少軒《論左塚漆盤所見“水”字當讀爲“準”》(《古文字研究》第33輯)利用左塚漆盤字詞排布規律考訂“水”字當讀爲“準”。

程少軒《談左塚漆盤的“”》(《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7輯)認爲左塚漆盤中與“揆”相配的“”應讀爲“考”,訓爲“考量”。

(二)歷史文化研究

郭永秉《魏國青銅器記容銘文中的“胾”和“”》認爲戰國魏國鼎銘的“胾”“(羹)”分别指大塊肉和有湯水的食物;魏國沿用西周以來胾、羹分放制度,並設置了標準容量;認爲三年垣上官鼎“大十六曳”指使用了十六個標準容量匜的水。

白立超《禮樂文明視野下的清華簡〈保訓〉“詷”字新釋——以〈尚書·顧命〉與“内史亳同”爲線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結合《尚書》中“同”、内史亳同認爲《保訓》中的“詷”是舉行祼禮所用酒器,指代傳“中”禮儀。

魯西奇《齊國的鄉里控制體系及其變化》(《文史哲》2020年第1期)分析今本《管子》、齊地陶文所見西周齊國鄉里制的基本結構和時代變化。

李秀亮《由清華簡資料考論利簋“珷征商”的内涵》(《簡帛研究二〇一九(秋冬卷)》)由清華簡考論利簋“珷征商”的“征”反映了敬奉鬼神的周人在天命庇佑下發動戰爭的正義性與正統性。


    本文原載《簡帛》第23輯,引述請據原文。

編輯 | 張志鵬

審核 | 魯家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