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岁少女李清照初入东京,抛出两阕新词惊艳文坛,一举天下扬名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在宋朝,他们将词写得好的人称为词宗。获得这个称号的人都是词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不多,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词宗”的词各有千秋,如果硬要分出个高低,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判断的。如果我们按照性别来分,那就好判断了,因为其中就只有李清照是才女,其他人都是才子。

李清照才女之名,还要从她年少时说起。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从“一代清流照雪霜”这句诗中得到灵感,给她取名清照。

李格非熙宁九年的进士,当时已经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官位不低,并且他还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也是一个文学家。

李清照母亲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是文学修养丰富、知书达理之人。

李格非四十多岁老来得女,李清照又是家中长女,所以在李家没有被重男轻女的思想所禁锢,有的只是那万般宠爱和幸福的童年。

李清照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社交的环境,耳濡目染,自然也对文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当其他这个年纪的女孩喜欢做美丽女红时候,她却执着要读书写字。

父亲李格非知道李清照喜欢读书写字后十分支持,经常耳提面命在旁指导,并且罗列书单供她阅读。

李清照也如饥似渴翻阅书籍、研究文学、练习写作,再加上李清照天资聪颖,很快她可以写出非常不错的诗词,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后来李格非让李清照来汴京和他汇合,也就是在汴京,那优雅的生活环境,繁华的京都景象,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了李清照的更大创作热情,李清照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李清照在汴梁先是抛出了自己的回忆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文坛。

等到汴梁文坛还没回过神,还在打听李清照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李清照又抛出自己的另一篇日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文坛又再次被震惊,都在讨论两首词,瞬间让如梦令这个词牌上了热搜榜。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两首佳句频出、意境优美的千古名篇《如梦令》,一起感受那充满了青春美好情趣的生活。

【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常常想起。

日暮:太阳将落的时候,即傍晚。

沉醉:沉,即深。沉醉,即深醉,大醉。

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小舟奋力从荷花丛里冲出来。

鸥鹭:泛指水鸟。

词文大意

常常想起到溪亭玩到天黑的情景,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里。游玩宴饮的兴致已尽,大家乘着夜色掉转船头,却不料小船错划进了荷花深处。小舟奋力从荷花丛里划啊,划啊,终于冲出来,惊得溪滩上所有水鸟都飞起来了。

这是李清照回忆起从前带上一壶小酒出门游玩,一玩就是一整天的往事而写下的。

李清照很简单地选取了回忆中的溪亭日暮、宴饮沉醉、兴尽回舟、误入藕花等几个片段,寥寥数语,就从动作到情绪,形象勾勒出一幅少女赏玩图,最后惊起鸥鹭,天真无邪,言有尽而意未尽,非常耐人寻味。

【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少。

骤:疾速。

浓睡:酣睡、熟睡。

残酒:这里指残余的酒意。

卷帘人:指侍女。

绿:绿叶。

红:红花。

词文大意

昨夜雨稀稀落落地下,风疾速地刮。一夜的熟睡并没消除残余的酒意。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样的一夜风雨后,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词虽短,但内容丰富,时间对点人物事件都有,短短六句竟然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和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特别是最后“绿肥红瘦”一句更是堪称绝妙之笔,简简单单四个字,在词人巧妙的组合下,出现了一幅雨后绝美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画面感极强,千百年来备受推崇。

这两首惊艳时光的千古名篇《如梦令》,犹如王炸般出现在大宋文坛,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竟然是出自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李清照之手,简直难以置信。

李清照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从而扬名天下,后逐渐成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被后世永远铭记。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二十句苏轼绝好诗词,精彩绝伦,句句说到人心里

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和李治约会,凭借这一首情诗,开始逆袭人生

了解诗词故事,欢迎关注长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