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才子罗隐,想起诸葛亮,写下一首经典诗篇,颔联是千古名句
每天诗词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是我们常说的道理,在封建社会,更是如此。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科举是一个人实现人生目标、阶级跨越的最好道路,但就意味着这条路就好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不是很好走。
每一届科举的录取人数非常少,有些考生凭着自己努力,加上好的时机和运气,一次成功。
但大部分的考生却是屡试不中,尝遍科举之路的苦,晚唐著名才子罗隐就是其中之一。
罗隐,本名罗横,字昭谏,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小小年纪在家乡便很有才名,特别是诗和文章都为时人所推崇。
学而优则仕,罗隐自然懂这个道理,公元859年,素负才名的罗隐拜别家人入京参加考科举。
罗隐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初战失利,名落孙山。
好事多磨,罗隐这样安慰自己,着手准备下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罗隐自信满满地交了卷,本以为这次能够一雪前耻,但放榜后他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录取名单,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次又是榜上无名,下次考试多检查几遍,一定会蟾宫折桂,加油。
罗隐心里给自己加油。
然而三试又不第,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罗隐对此感到很奇怪。
每次考完对答案估分时那些考得没自己好的人,却能金榜题名,后来通过多方打听。他才知道,新登科的三十几人皆是通过显贵和大小官员的举荐,而凭实学的,竟无一人。
没办法,他也只能到处托人找关系,好在宰相令狐绹很看重自己的才华,同意举荐。
但是科举前令狐绹遭人弹劾,失去举荐资格,于是罗隐四试不第。
第五次,罗隐长太丑了,不予录取。
第六次,罗隐目中无人,不予录取。
……
第N次,罗隐虽才,但无父无君,不予录取。
罗隐自大中末年意气风华“初赴举”,到他垂垂老矣因曹州落第书生黄巢起义声势浩大,决定罢考东归,这大半生来总共考了十多次,屡败屡战,次次榜上无名。
四五十岁的罗隐自己都不知道考了多少次了,戏称自己“十二三年就试期”,而历史也戏谑他一个“十上不第”的光荣称号。
在一次罗隐科举落榜后,怀着闷闷不乐地心情往家里赶,经过蜀道上的筹笔驿,见李商隐有诗感于蜀汉丞相诸葛亮运筹帷幄,北伐曹魏,但最终出师未捷,病逝于五丈原的命运,心有共鸣,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经典之作——《筹笔驿》。
《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诗题中筹笔驿是地名,在四川广元,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时曾经驻军和筹划之处,取名含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意思。
罗隐在惋惜诸葛亮鞠躬尽瘁、无力回天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命运感叹,因为自己虽有一腔热血却屡试不中,永远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诸葛亮类似。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首联就眼前筹笔驿对联想到名相诸葛亮,从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出山后,就尽心尽力辅佐主公定国安邦,北伐曹魏,东拒孙吴,南擒孟获,三分天下,出谋划策。
“抛掷”一词,反映了诸葛亮对故土恋恋不舍,又义无反顾;“良筹”这里肯定他的诸葛亮对主公的功绩。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颔联堪称怀念诸葛亮的经典诗句,道出了其成败的原因,就是时运问题。
时运到来,天地皆是你的助力,火烧博望波,东风定山河,三分天下计,地大兵有多。
但是一旦时运不济,大势已去,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任凭神机妙算,但还是走麦城,败夷陵,失街亭,六出祁山,功亏一篑,徒落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前身后名。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在诸葛亮死后,魏军率军攻蜀,大臣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轻易投降了,将这千里江山拱手相让他人。
“孺子”是指后主刘禅,“冠剑”,冠指文臣,剑指武将,文臣武将实指诸葛亮,诸葛亮如果泉下知道自己辛苦打下的社稷被葬送,一定会痛恨谯周的。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尾联又回到现实中的筹笔驿,因为三国时代早就过去了,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只能看着驿亭的岩下水,年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罗隐这首诗是借惋惜诸葛亮鞠躬尽瘁却抱憾终身的经历来安慰自己,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连算无遗策的诸葛亮都时运不济,自己屡试不中又能说什么?
每个人是需要建功立业,但最后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这并不代表不成功的人不努力、没能力,而是缺少一定的机遇。
待机遇来时,天地皆同力。就是我们常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看完顺手点个“在看”
让你的朋友们
也能看到~
【往期精彩】
▼ 辛弃疾看到百姓祭拜异族君主,心中悲愤写下一首词,堪称千古佳作
史上最大气磅礴的一首《临江仙》,全词意境开阔,世人皆知
每天诗词猎奇,点个关注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