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诗人不是大家,也不算名家,却因笔下一首千古名作火了千年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3-11-04

每天诗词故事欢迎关注长风

在距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歌在当时发展至巅峰,而那尖尖的顶峰上,是属于盛唐诗歌。

现在我们说起唐诗,稍微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分为四个阶段,尚未摆脱齐梁靡丽之风的初唐,气魄宏阔、积极进取的盛唐,彷徨苦闷的中唐,气格渺小情调灰暗的晚唐。


但大家知道这种说法是何时所明确的嘛?答案是明洪武年间一本《唐诗品汇》的书中明确提出的,作者是高棅,他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并且特重盛唐,所以对后世“诗必盛唐”的主张有着很大的影响,也使得后世学者在学习多如繁星的唐诗之中,有很大的方便。

另外《唐诗品汇》中还把诗人的每种诗体,又分为九格,分别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

通俗来讲,就是等级排名,当然不是指单首诗,而是指这个诗人这一类诗体作品的总排名。

举个例子,盛唐的“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笔下的七绝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是他的五言绝句却只能在“羽翼”这个位置上,这么说大家应该明白点。


今天长风给大家分享的一个作者,他的七绝就被《唐诗品汇》放在“接武”一级中,也就是诗坛位置中下,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人的知名度肯定不会太高,毕竟他不是诗词大家,唐朝大神诗人太多了。

虽是如此,这位诗人却在一个寂寞月夜下,小宇宙突然爆发,写下一篇“正宗”水平的七绝,一经发表,传唱千年,他原本平平无奇名字也就被大家所熟知,这个诗人就是——张继。

想必大家也知道张继笔下的这首七绝是哪一首了,毕竟张继名下除了这一首代表作,其他的却是就平平无奇了。对,这首诗就是多次入选语文教科书、带火一江一寺一座城的千古名作《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行舟江上,晚上在枫桥边停宿的所见所闻所感,见的是月落、渔火、漫天风霜下笼罩的寒山;闻的秋瑟瑟中的乌啼,夜半的钟声,由此客舟中的游子有了忧愁的感觉。

诗人张继,如果没有这首诗流传,可能就湮没于浩瀚的史海中了,毕竟翻遍新旧《唐书》,都搞不清楚他的生卒年份,生平事迹,只有20余字的介绍: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再据后世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并且铨选落第(中举之后吏部授予官职)。

好在史书之外的诗歌也像摄像机似的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以又能从诗歌的角度知道张继在科举之后四处游历,并且知道中唐“五言长城”刘长卿和诗人皇甫冉是他好友,并且有诗文唱和。


这首诗就是他在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姑苏寒山寺下,见江南深秋夜景有感而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天,秋天的意象让人身临其境。因为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光线的变化树上的栖乌的警觉,发出几声啼鸣,这几声啼鸣在寂静晚上又显得格外的突兀,也许就是这种声音让作者从睡梦中醒来,才感受到空气中弥漫了寒意,侵入人体,勾起了心中的愁绪。

关于光线的变化引起鸟类的警觉,之前的王维笔下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弃疾笔下“明月别枝惊鹊”,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霜满天”理解为空气中充满了霜意寒意个人觉得好一点,毕竟霜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


“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正是月落导致光线暗下来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又透过江面,可以影影绰绰的看见“江枫”,又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而“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显得引人注目,难免不引起遐想,想什么呢?

晚上睡不着还在想的事,绝对是比较郁闷的事,可能是仕途不顺的郁闷,国家战火连绵的担忧,又或许是思念亲友的乡愁,脑袋一片狼藉,睡也睡不着了,在舟上感受时间一刻一刻在这无边无际的夜溜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人还在冥想的这个时候,远处的寒山寺突然一声钟声,破空而来,传至作者耳中,让作者更添几缕愁思。

诗人用“愁”字统起全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意向和情感的结合,创造出绝美艺术意境,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游子在江南深秋之夜的仕途之思,家国之忧,羁旅之愁。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不愧是千古名作,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必选此诗,并且传诵于海内外,而且扩大了枫桥和寒山寺两处名胜的影响,作者张继也随同这首诗,成为中国诗歌史和中国风景史上为人乐道的最负盛名的佳话。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看完顺手点个“在看”

让你的朋友们

也能看到~



【往期精彩】

白居易被贬江州,写下一首咏雪诗,短短20字,美了世间千年

王维入选《唐诗三百首》的5首五绝,首首惊艳,令人爱不释手

每天诗词猎奇,点个关注可以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