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白脱靴的高力士,流放途中写下一首诗,感动后世千年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高力士,常常在李白的故事中扮演反派,因而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个名字也是很反感,但当我回溯时光后,才发现对高力士误解太深了。
他并不是一位恃宠而骄、恃强凌弱、陷害忠良(包括李白)的奸宦,反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贤宦。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岭南潘洲(今广东高州)人,少年时就因岭南谋反案牵连遭罪,成为了阉奴。
十五岁时,他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带入宫中,因其机敏能干,在宫中受到赏识,宦官高延福收其为养子,这才改名为高力士。
当时朝中政治斗争诡谲多变,身处其中之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唯恐哪天就身首异处了。
高力士凭借自己睿智的眼光,押宝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倾心侍奉对方,成为了他的心腹。
李隆基最终也没让他失望,两人合力诛杀韦皇后,再诛杀太平公主,最终荣登大宝,成为唐玄宗。
高力士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官运也一路绿灯,在玄宗一朝担任过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
对上,高力士在唐玄宗身边服务近50年,无论何时,他都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经常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对玄宗劝诫和帮助,备受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
对下,他不会持宠而娇,始终安分守己,识大体顾大局,从不结党营私,多次举荐能臣名士,在朝臣中的名声也很好。
可以说,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高力士的贡献也不少。
只是晚年的唐玄宗却变得骄傲起来了,开始不思进取,沉迷声色了。
对此,当时朝臣不敢直言,唯有高力士对唐玄宗好言相劝。玄宗不听也不改,最终酿成了大祸,爆发了安史之乱。
玄宗没了早年间的果断,叛军逼近,他只想逃。结果他这一逃,虽保住了命,逃掉了江山,也丢掉美人,丢掉了作为皇帝的体面和尊严,丢掉了曾经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玄宗身边的很多人都抛弃了他各奔前程去了,但高力士没有。
玄宗仓皇入蜀,平息叛乱后被胁迫回京,刀山火海,高力士始终对玄宗不离不弃,从无二心。
政权更改,天无二日,此时大唐帝国的掌权人已经是唐肃宗了,众人对玄宗也没有好礼相待。
唐肃宗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对玄宗等人施下马威时,也只有高力士挺身而出,面对刀枪剑戟,毅然挡在玄宗的马前,大声怒斥李辅国:无礼。
那气势让李辅国为之胆怯,不得不为玄宗牵马坠蹬,当众成为笑话。
并不是每个身体残缺的太监,都有高力士这么大的心胸。吃了瘪的李辅国自是不甘心,便添油加醋地将此事情奏报给唐肃宗。
肃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也为了让玄宗没那么好过,默认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之事。
高力士与玄宗这对相伴近半个世纪的君臣、朋友,不得已分开了。这一年高力士已经是77岁了。
年迈的高力士来到巫州,竟然发现此地长满了荠菜。这东西在京城卖得贼贵的荠菜,但在这里根本没人采摘,实在令人唏嘘。
高力士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初在京城也是炙手可热之人,如今来到此地,却成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老头了。
此情此景,高力士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感巫州荠菜》。
《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诗文大意:
高力士明面上是写荠菜,实则借咏芥菜而自况,也是表明自己不改的心志。
前两句是简单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两京作斤卖”,首句是回顾自己辉煌的岁月。当时在长安自己风光无限,很多人赶着来巴结,赶着来讨好。
“五溪无人采”,次句是写眼前境况。如今自己流放在五溪之地却无人问津,连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
这巨大的落差,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反复。
但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高力士的内心有变化嘛?
答案是:没有。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无论在这偏远地区,还是在繁华二京,他的内心志向、做人本质、对玄宗的忠心都是不会更改。
这首诗通俗简单,但细细咂摸之下,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细致用心。“荠菜”喻人,“气味”喻情,展现了高力士对君王的一片赤诚之心。
历史也告诉我们,高力士确实如此。
高力士被流放两年后,无人陪伴的玄宗孤独地死在了太极宫。
被赦免回京的高力士得到消息,悲痛至极,朝着京城的方向痛哭哀嚎,吐血数升而亡。
他真正做到了“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着实令人感动。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诗红人不红,一首送别词妙语连珠,堪称史上最“俏皮”的送别词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