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岁神童随口一首诗,简单如白话,却成流传至今的千古名作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3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宋朝时江西各地书院林立,是著名的科举大省,文教重地。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当地出了很多才子,神童。

黄庭坚,黄鲁直,就是宋朝时江西有名的神童。

黄庭坚是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黄氏是当地望族,诗书世家,在黄庭坚之前,仅在宋朝,黄家就出了20几位进士了。


得益于黄家优秀的读书基因和家族传承,黄庭坚从小读书天赋极高,有着超强的记忆力。

他对于书本更是过目成诵,加上他好学上进,在别人还在地上玩泥巴,到处找奶喝的时候,他已经读烂很多本书了。

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将四书五经啃烂,消化了,并且能够做到倒背如流了,以致于书荒的他只能去找老师:“先生,人人都说有‘六经’,可为什么您只教了我‘五经’呢?

老师答道“春秋不足读!”

在小小年纪的黄庭坚看来,就没有什么书不能读,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小就瞎糊弄的吧!

黄庭坚心想“既然被称为‘经’,必有它过人之处,焉得不读?”便找来了《春秋》开始研读,不到十天的功夫,《春秋》他又能倒背如流了。


神童呀,妥妥的神童呀,任谁见了都这么称赞他。

黄庭坚这天赋,搁谁父母身上,睡觉都会开心到笑醒,毕竟那时是“惟有读书高”的年代。

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是诗人,对这个外甥也是喜欢不得了,每次去黄家都会和他交流。李常随便取下书架上的一本书来拷问黄庭坚,黄庭坚本本都能对答如流。

很多人会说黄庭坚是读死书,没什么可羡慕的。

非也,非也。

一日,舅舅李常见院里有一棵桑树,脑海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出了一个很巧妙的顶真上联来考较黄庭坚。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听着舅舅的上联,连头都不用抬,边写字边把下联对出来了。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对对子这种东西,很考验脑子的灵活性的,而且这下联,对的却是非常不错,由此可知黄庭坚是真的腹有才华,并不是属于死读书、读死书这类。

在心为志,出言为诗,在读书的年代,写诗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才学和心志,而黄庭坚在这方面更是让人叹服。

皇祐三年,黄庭坚七岁,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来家中聚会,席上众人免不了作诗。

其中一位诗人说:坊间一直传闻黄家公子早慧,堪称文曲星下凡,今日这种场面,何不如让他赋诗一首给大伙看看!”
黄庶见有人夸自己的孩子,内心当然开心,而且他也对黄庭坚的才学非常有信心,所以就唤了过来。


黄庭坚在大人面前丝毫不怯场,得知他们要自己作诗,他首先想到的是刚刚去放牛的事,耳边回响起了牧童悠扬笛声;

但席上讨论国家大事的声音,又让他想起读史书时那残酷的权力斗争,无情的政治场。

于是一首小诗就从黄庭坚的口中流了出来。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骑在牛背上,远远地经过山村,一阵微风吹来,隔着田陇我都能听到他横吹短笛的优美之声。

此时此刻,长安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奔波追逐,钩心斗角,可惜呀机关算尽的他们都比不上牧童的悠哉游哉,悠闲自得的生活。

这诗先是描绘了牧童悠然自得在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画面,后两句直接由牧童悠闲世界引出了长安城大人的世界。


他们为了所谓的名利机关算尽,到头来可能还会得不偿失,最终落得凄凉下场。

机关算尽的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作比较,一贬一扬中表达了黄庭坚不愿追求名利的生活态度,这种想法和态度,对于那些醉心于名利的成年人也犹如当头棒喝。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和追求,但面对这些欲望和追求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做些取舍。

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生活的奴隶,所以应该活得悠闲自在,而不是名利迷失自己,要知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呀。

黄庭坚这首诗一吟出来,瞬间震惊了在场所有人,那些诗人真是又惊又喜又疑惑。

整首诗的深度,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名利的通透明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说这诗是70岁老人所写,也不会有人怀疑。


可这居然是出自一个未经世事的7岁的孩童之口,也难怪他们会震惊和怀疑。

但这事实就是如此,羡慕嫉妒恨也没用。

他八岁时还送人赴京赶考也留下一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黄庭坚真神童也。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上最绝妙的一首洞房诗,短短28字耐人寻味,令人拍案叫绝

李清照婚后向丈夫撒娇,写下一首云雨词,露骨到令人脸红

10句表现美景的诗词,一句一景,美得不像话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