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无名诗人,写下一首力透纸背千古名作,道出了战争的实质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人情世故。
人在江湖,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利益双方得到满足,那闯荡江湖就会一帆风顺,与人相安无事。
但人心难测、欲壑难填,每个人都想要好、更好,因此就会产生利益纠纷、矛盾冲突,进而会发生争斗,最后被迫变成了打打杀杀。
人与人之间会如此,国与国之间同样也不例外。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真正和平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战争烟云给笼罩。
古代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为了个人王图霸业而起,无论胜败其实最受苦还是底层将士和百姓。
盛世作牛马,乱世当炮灰,说的就是底层百姓这一类人。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们所深入反思的事之一。战争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历来有无数经典诗词告诉世人战争因何而起,将士们又因何而战,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残酷。
而唐朝的一位比较冷门的诗人,他笔下的一首战争诗《己亥岁》入木三分的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更道出了战争的实质,令人拍案叫绝。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没有好过,朝廷和外敌吐蕃,朝庭和藩镇、藩镇与藩镇的之间的战争基本就没有断过。晚唐时再加上各地的义军,全国情况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曹松字梦徵,安徽潜山人,是个出身底层的百姓读书人。很不幸他主要活跃在晚唐时期。所以他的生活和晚唐的时局一般糟糕透了,从小就尝遍了战争带来的苦。
他从小困苦,在市井中一边读书,一边讨生活,所以他的诗歌多能反映朝廷混败、民生疾苦,充满了对时代的忧患与沧桑,在当时还有着不错的名声。
当然这种名声对于朝廷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曹松参加科举一连考了几十年都没有收获。直到公元901年,73岁的他才才中了进士,混了个校书郎(九品官)的职位。
在现在已是退休多年的年纪,曹松才踏上仕途,这种精神我不知该夸还是该夸。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录取进士共26人,其中有两位已经年过70,三位过了60岁,故时称“五老榜”
可惜的是,曹松只做了两年的官便驾鹤西去了。又四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上面这首诗是曹松最著名的的一首诗,被收录于《全唐诗》中。
“己亥”是乾符六年(879年),这一年黄巢转战南北,镇海节度使高骈在淮南平叛,一时血流成河,事后高骈有功受到封赏。
曹松对这场战争有感作下这首《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大江南北的山川都已被战争笼罩,百姓砍柴割草最基本的生计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诗人开头便描绘出了一幅天下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泽国”这里泛指江南各地,当时黄巢率领义军从北打到南,又从南往北大,整个国家处处弥漫着烽火。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这本是百姓生存最简单基本的生计,如今因为常年的战争,贼来如梳,兵来如篦的时局,让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更加悲惨,就连这最基本的生计都没有了保障,变成了奢望。
一个“乐”字,更能反衬战火中“生民”的艰难处境,反讽意味十足,耐人寻味。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家可别每天把封侯拜将、加官进爵的事挂在嘴边了,为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战场上不知多少将士要化为枯骨了。
“一”与“万”、“成”与“枯”,强烈对比、掷地有声,道出了战争的残酷,也道出了战争的实质,从而成为了世人所称道的千古名句。
无论史书还是大部分的目光,其实对准的都是那些王侯将相、战争的成王败寇,对于那些普通士兵通常就是一个数字,百姓更是忽略不计了。
可自古站在高处封侯拜相、风光无限的那些人,有哪一个脚下不是踩着底层这些人。
而军队中最常见的便是以“首级数”来计量军功,获取的首级越多,军功越大,所以一将功成的荣耀背后,是那白骨遍地的残酷。
高骈从前镇守成都时,就曾一夜间竟然杀死数千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有放过。
曹松对于他这种靠人命换取高官厚禄的行为是极其不屑的,对此作者才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传达出要关注黎明百姓的心声。
曹松这首诗用语简单,意境明确,既揭露了千百年来的战争实质,也把战争的残酷直接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读来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故而能够千古流传。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